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民族品牌在合资企业中被外商收购或丧失自主经营权的事例屡见不鲜.本文以可口可乐并购汇耀果汁为例,分析跨国公司并购我国民族品牌的动因.跨国公司试图垄断中国市场的恶意并购,将给中国经济和企业带来了不利影响,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严加防范,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警惕在华并购的“拉美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建三 《上海国资》2004,(11):45-46
我们不能不反思问题的严重性:对众多的中国民族品牌而言,跨国公司并购已经成为其走向毁灭的美丽陷阱,而非通往天堂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3.
跨国公司并购我国本土品牌的背景、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使品牌得到更好的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品牌管理纷纷作了战略性的调整。随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行为的发生,有很多我国的本土品牌被跨国公司通过并购的方式所控制,其中问题最为集中的是合资企业。我国调整外资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设法利用国际通行的并购方式引进外资,这也预示着以后我国会有更多的本土品牌会被跨国公司并购。  相似文献   

4.
“本轮外资并购,跨国公司采取的手法往往是掠夺式和廉价式。”经济学家白津夫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必须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点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目前在中国收购活动的基本要求。”在如此不平等条款下完成的并购,其结果必然是,中国民族工程机械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逐渐消失;国内龙头企业的核心部分、关键领域和高附加值如果被外资控制,行业发展必将出现“外大内空”的危险景象。  相似文献   

5.
未央 《产权导刊》2007,(1):14-16
一、外资全线出击 面对外资并购浪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孰是孰非?据估计,在新一轮的并购浪潮中,我国大型骨干企业可能会在5~8年之内被外资并购,使之失去原有的品牌、知识产权和产业乃至于市场,我们的经济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笔者认为,当前外国跨国公司大规模的并购、蚕食我国大型企业,直接影响到我民族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形势非常严峻.  相似文献   

6.
郭羽 《沪港经济》2007,(11):28-29
控制重点企业,冷藏本土品牌,垄断整个行业,危及民族工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实行的每一次并购,几乎都会遭到诸多负面的评论,并在不同的层面上受到阻滞。但有迹象显示,今年以来,对于跨国并购的官方舆论正在倾向于利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跨国公司并购再度升温,中国因为巨大的市场前景和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而受到了跨国公司的青睐,逐渐成为了当前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并购的主要市场。本文在对跨国公司来华并购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并购行为对中国企业出口环境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跨国公司并购,改善中国企业出口环境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艾默生与并购作为全球500强企业,艾默生以并购成长模式著称,艾默生在全世界拥有的60多个子公司中,有90%以上是通过并购形式取得的,其对于加拿大北电公司电源部门和瑞典爱立信公司电源部门的收购均属较为成功的案例。艾默生在全球拥有数十个品牌,除了公司原有的2个品牌之外,其余所有的品牌均是收购的。同样,收购也给艾默生带来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公司目前许多中层乃至高层的管理人员,都是伴随收购而参加到艾默生公司中来的。随着中国企业市场经济理念的完善以及中国并购法律体系的健全,一些跨国公司逐渐开  相似文献   

9.
WTO的贸易自由化原则要求我国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含证券市场),各行业领域对外资并购的限制壁垒也随之逐步取消。各类国际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品牌实力和资金实力,正在源源不断地渗透刮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中,外资并购对我国民族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会日益加深。如何看待这一经济现象,怎样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及宏观经济政策来规避外资并购的风险,促进外资并购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跨国并购中民族品牌胜出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本文对跨国并购中民族品牌发展的现状加以概落,接着提出并购过程中民族品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两种不同行业并购浪潮中的不同发展情况,同一行业的不同品牌在并购中的不同结果加以分析,找出跨国并购中品牌能得以更好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李莉 《港口经济》2009,(7):14-15
一、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境内并购的新变化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迅速波及传统制造业、汽车、能源以及零售和旅游等多个行业的实体经济,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放缓和市场需求紧缩,中国经济深受其影响。2009年成为中国经济进人新世纪以来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但同时也可能酝酿着更大的发展机遇。跨国公司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加深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渗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通过并购方式进行境内投资,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和推进民族工业融入全球化产业链起到了重要作用。跨国公司并购境内企业,通过高层次的竞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企业重组、做强。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跨国公司境内并购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2.
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效应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前后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并购活动开始活跃。2001年以来,在中国内地出现了若干引人瞩目的跨国公司并购案例。引发跨国公司并购行为日趋活跃的主要因素有:(1)中国成长起一大批有价值的企业,但由于重复建设或者由于经营不善而设备闲置,这些企业极具收购价值;(2)从观念上看,人们对于并购从反对到接受,改变了过去片面地从意识形态角度看跨国公司并购的情绪化的思路;(3)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不少企业都有参与并购的强烈需求,人们把跨国公司的并购作为产业结构调  相似文献   

13.
从企业资源基础观的视角,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资源获取战略演化进行分析表明:在开放初期,外资并购主要在于获取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当地市场政策法规、经营规则等知识以及与政府管理部门交往的关系资源,快速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日臻成熟后,则转变为主要获取品牌、营销网络、特许经营权等企业特质资源,谋求主导、控制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并购中资源获取战略的演化,是基于市场对资源要求取向以及国内企业资源禀赋的变化,为追求资源获取战略改变带来的竞争优势提高所进行的一种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  相似文献   

14.
外资并购中国的产业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外商直接投资速度的加快和外资并购策略的实施,并购取代投资建厂已经成为外商投资中国最主要的方式.跨国公司对中国的一些核心产业和龙头企业实施并购行动,使我国传统的民族产业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使我国产业内部一些分工模式和产业链、产业生态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产业安全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FDI)的主要方式.在党中央提出要"走出去"的战略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也参与到并购行列当中.本文从目前中国的并购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了我国企业应如何进行海外并购.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外商直接投资速度的加快和外资并购策略的实施,并购取代投资建厂已经成为外商投资中国最主要的方式.跨国公司对中国的一些核心产业和龙头企业实施并购行动,使我国传统的民族产业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使我国产业内部一些分工模式和产业链、产业生态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产业安全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论外资并购与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小乐 《特区经济》2008,(3):104-105
近年来发生在我国的外商并购投资中,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其在目的、方式、发展预期以及参与管理的程度等四个方面不同于一般跨国公司的产业并购,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品牌消灭、行业控制、短期效益以及内资企业外资化等消极影响。克服这些消极影响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中国本土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  相似文献   

18.
跨国公司并购与中国战略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对外资并购的政策导向,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大致经历了政策空白阶段、逐步开放阶段和积极推动阶段。无论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还是国家宏观经济层面分析,跨国公司并购在促进中国战略产业发展的同时,其对中国本土企业生存与成长的抑制、所造成的产业垄断以及对中国产业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等问题不容回避。在跨国并购背景下,中国战略产业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外资并购的政府规制、政府产业支持政策和企业自主创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实证效应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外资并购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案例倍增。本文拟以中国证券市场上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事件为例,分析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与趋势,管窥跨国并购对于中国企业经营业绩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何晓晴 《珠江经济》2003,(10):86-89
以往提到跨国并购,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几乎没有人会与中国的企业联系在一起。然而,此一时彼一时也,如今,跨国并购也悄然刮起了中国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