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双边自由贸易组织的现实合理性及其过渡性分析发现,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倾向于选择双边先行的自由贸易体制。要获得更大的贸易收益,中国必须积极主动融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贸易收益只取决于相对偏好和相对人口比例大小的条件下,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符合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同时中国应加快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植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掌握先发的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2.
国际分工新格局前提下中国吸引外包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咏梅  鞠胜 《改革》2008,(4):98-103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越来越活跃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吸引外包具有劳动力、基础设施建设、研发投入等要素优势。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服务外包业务承接地,中国在后勤和客户联系这两项服务外包业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中国可以将提供服务外包的市场定位在企业的一般职能、知识服务与决策分析及研发方面,不断培养适合该类市场需求的人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3.
由拉美现象看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丽 《改革》2004,(4):80-83
拉美国家的经济在达到一定阶段后开始衰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其比较优势的丧失,由此对我国对外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进行了思考,分析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发展动态,发挥比较优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探讨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殷凤 《改革》2006,(10)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服务可贸易性大大提高,技术知识密集性服务贸易发展很快,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在上升,服务贸易壁垒更加隐蔽化。中国的服务贸易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有了较大发展,但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主要体现在:服务贸易开放度不高;年增长率较高但相当一部分靠进口维持;国际占有率不高;技术、知识型服务偏低。中国服务贸易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差距。  相似文献   

5.
By explicitly incorporating both the intermediate business service sector and non-homothetic preferences, this study develops a two-good (the agricultural good and the manufactured good) model of trade that captures the rol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which deepens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manufactured good sector.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s found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country that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also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manufactured good sector.  相似文献   

6.
中印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及比较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玮 《改革》2007,(3):63-66
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商品贸易结构进行比较。实证分析表明,中印之间存在着贸易互补性,但不同行业有很大差异;中印之间不存在非常显著的贸易联系,两国贸易存在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苏汾 《改革与战略》2011,27(4):172-17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增多,以及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国贸易利益的获取。针对这些现象,文章分析了中国当前贸易模式的几个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中国当前和未来获取贸易利益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适度控制对外贸易规模、逐渐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过渡和推动比较优势升级的中国外贸战略调整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要以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两个参照系以及要素成本和要素质量两个比较元素来分析深圳高科技产业的比较优势。深圳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具有要素成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相比,具有要素质量优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翠华 《改革与战略》2011,27(3):157-159
文章在我国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变化状况,以及通过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影响,进而提出我国制造业利用比较优势升级产业结构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韩建交为双边贸易提供了新的增长契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双边贸易规模进一步加大。由于韩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呈逐年扩大之势,两国闻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为此,我国应改善产业结构,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打造我国品牌经济;成立中韩经济合作委员会。  相似文献   

11.
孙慧文 《改革》2012,(7):122-126
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的技术进步呈资本偏向型,在劳动力缺乏弹性的基础上,伴随着技术的提升,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不断增强,资本-劳动比率呈上升趋势,这一发展路径带来的结果,一端是低劳动力成本条件下的资本深化,资本收入份额增加,另一端是技术的选择不断偏向资本替代劳动的路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其解决路径有: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技术进步的效率;发展劳动偏向型的技术进步,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2.
走出比较优势困境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量和规模看,我国对外贸易已持续增长3年,但是,数量上的贸易大国未必就是质量上的贸易强国,过度强调比较利益制造了比较优势陷阱,从而推动外贸增长数量大质量低,使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失衡,由此出现了贸易结构低级化、贸易方式初级化、参与世界经济活动单向化的特征;而“政绩经济”将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推入一个新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发展观念与制度如不及时改变,将很难实现对外贸易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转变。我们有必要对多年来实行的数量规模主导型对外贸易粗放式增长战略进行反思,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实现新形势下的对外贸易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3.
Empirical work on the Heckscher–Ohlin (H-O) theorem has been unable to reach consensus on its consistency with the data. In this paper we test the chain version of the H-O theorem empirically for the first time by using data on capital and labor endowments and capital/labor intensities by sector combined with export/import data for the United States. According to our findings, predictions of the theory are not confirmed by the data. However, when gross investment is used as a proxy for productive capital stock and capital/labor ratios are replaced by investment/labor ratios, we find almost perfect concordance between net trade flows and endowments as predicted by theory. JEL no. F11, F14  相似文献   

14.
中日贸易的比较优势与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中日双边贸易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1996年至2005年中日双边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日本志比较优势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无论在出口上还是在进口上均具有互补性,仍以跨行业贸易为主要特征。加强中日经贸关系有利于两国更好地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对新疆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新疆出口农产品竞争力正在逐渐减弱,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疆出口农产品需要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吸引国际投资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比较优势理论与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泽宾  陈银蓉 《乡镇经济》2008,24(11):46-49
文章应用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城市圈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理论分析表明,按照区域间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配置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水平。文章以武汉城市圈为例,研究了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武汉市、黄石市在非农建设用地利用上具有比较优势,黄冈市、成宁市农地利用上具有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分配非农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将是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内生比较优势与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晓红 《改革与战略》2010,26(3):114-117
文章在分析中国西部地区的外生比较优势及其演化趋势的基础上,从内生比较优势的视角探讨欠发达地区长期比较优势的源泉。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基于外生比较优势而选择资源型产业尤其是矿业作为主导产业不具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西部地区应着力于内生比较优势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Overall Specialization Empiric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uses 4‐digit SITC data to identify groups of manufactured goods exported from China to the USA that have strong or ris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 We find that most of the trades are inter‐industry, with only a small portion being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s (IIT). Our results confirm that Sino‐US trade is complementary. We construct an imbalanced index of IIT, and identify the goods groups that aggravate and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We suggest an approach for calculating a dynamic IIT index that might mitigate the aggregation bias of the existing methodologies. Our improved index reveals that the dynamic imbalances of US‐Chinese IIT in manufactured goods are worse than their static IIT imbalances, which means that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correct the deficit of US trade with China in the following couple of years. Adjusting and improving the structures of industries and products is China's major task for sustainable trade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