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改进的三阶段SBM-DEA模型对中国大陆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工业用水效率进行评价,并利用泰尔指数探究全国工业用水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人均水资源量对提升工业用水效率有积极作用,工业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表现为明显的负向抑制作用;修正后全国工业用水效率大幅提高且呈增长态势,区域工业用水效率由“东高中低”空间分布演化为“东高西低”,流域工业用水效率呈现为黄河流域效率大于长江流域的空间格局;低工业用水效率组省(区、市)数量最多,高工业用水效率组仅包括北京和天津;我国工业用水效率空间差异性有减小的趋势,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重点关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区、市)工业用水状况。  相似文献   

2.
量化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工业节水具有重要意义。以1998—2015年为考察期,采用PVAR模型和VAR模型分别研究我国东部地区整体以及各省份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PVAR模型结果表明: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工业用水的滞后一期对工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业用水对工业经济增长扰动的响应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过程,而水资源却逐渐制约工业经济增长,工业用水的波动主要来自自身且缓慢下降,工业经济增长受到工业用水的影响逐渐加强。VAR模型结果表明:上海市和福建省不能建立VAR模型,剩下的省份所建立的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以及预测方差分解结果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说明分省研究的必要性。需要将PVAR模型与VAR模型相结合,因地制宜制定具有差别化、针对性的水资源政策以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目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受多种自然条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因素影响,数据空间化难度很大。通过省级尺度粮食产量数据空间化的研究,探索提高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空间化精度的方法及经验。[方法]以四川省为例,按照不同分区方案(全省不分区、分为5个综合农业分区),选择不同样本数据(县级粮食总产、县级平均粮食产量)为因变量,对应2种耕地类型(水田、旱地)面积数据为自变量,考虑2种模型参数(常数为0和不为0)拟合多元回归模型,对粮食数据进行空间化研究,并选择误差评价因子对空间化结果进行评价。[结果](1)不管采用县级粮食总产还是县平均粮食产量拟合,常数项设置为非0的,均是分区比不分区的结果精度要高;(2)不管采用县级粮食总产还是县平均粮食产量拟合,常数项设置为0的,均是分区比不分区的结果精度要高;(3)对比不分区和分区这2种方法,以县级粮食总产拟合的结果要比县级平均粮食产量拟合的结果精度要高。[结论]在省级粮食产量空间化时,以分县平均粮食产量为基础,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农业分区并且常数为0时拟合精度最高。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结合更多的影响因子进行粮食产量的空间化,以提高其数据重构精度。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庆生 《水利经济》2010,28(2):28-30
通过分析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采用因子分析法,从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3个方面对浙江省2000~2007年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紧缺状况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重要和最显著的影响因素,由于生产用水效率整体上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因此应在水资源边际使用效益高的地区多配置水资源。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以及居民生活用水等指标合成区域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2个分区数据为基础,对区域内水资源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再利用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2年期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呈上升趋势,从5.39增长到5.63;在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的因素中,干旱指数对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供水率、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这三个因素对水资源集约利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选择土壤因子、水环境因子、大气因子和生境因子4个生态敏感性因子构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与分区。研究方法:因子叠加法,模糊物元模型和GIS技术。研究结果:按生态敏感度的高低将宜城市生态敏感性划分为不敏感区、潜在敏感区、一般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和重度敏感区,在此基础上得到宜城市综合环境敏感性分布图。研究结论:运用模糊物元模型和GIS技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主要信息源,结合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1985~2005年云南省元阳县林业资源的时间演变规律,并选用森林覆盖率、单位面积蓄积量、Shan-non-Wiener 指数等因子对其林业资源空间分异格局进行分析,同时,选取16个林业发展影响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测度该县各乡镇林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而将全县林业划分为四个发展区域,并根据各分区林业生产现状确定各分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应用贡献度指数、核密度分布曲线、中介效应模型和莫兰指数,分别考察全国工业用水强度下降省际贡献的变化特点,工业用水重复率的中介效应,以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2001—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全国工业用水强度持续下降的贡献度差距较大,东中部地区的节水贡献度指数普遍较大但有所下降,西部地区的节水贡献度指数普遍较小但明显上升;全国工业用水强度下降省际贡献的差距不断缩小,极化现象逐渐弱化;科技创新提升了工业用水强度下降的省际贡献,工业用水重复率产生了比较显著的中介效应;2006年以后,全国工业用水强度下降省际贡献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且以低-低空间集聚状态和高-高空间集聚状态为主。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讨巨型城市区耕地生产、生态多功能需求下耕地补偿分区及补偿金配置模式。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补偿分区以耕地功能供需关系为直接依据,以区域公平为出发点;食物生产功能应是各级补偿分区的第一准则,生态服务功能应作为该功能需求强烈的巨型城市区的第二准则;复杂的层级式行政管理体制下,粮食安全视角的补偿金配置应以省级补偿关系为起点,兼顾土地利用效率理论及区域主体功能定位,采用自上而下的路径配置到末级实施单元;生态安全视角的耕地补偿面向巨型城市区内部,补偿分区及补偿金测算可直接到末级实施单元,不需要复杂的资金配置体系。研究结论:提出“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二元制的巨型城市区耕地补偿分区模式及补偿金配置模型”,珠三角的案例分析验证了模式及模型的良好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借助经济学洛伦茨曲线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指数结合分析江汉平原地区的耕地资源数量分布差异与耕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同时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被用于研究影响耕地分布与景观格局差异的影响因子,最后将耕地区位熵与景观指数结合构建平原区耕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结果显示:(1)耕地在研究区域的总体分布非常平均,但水浇地与旱地基尼系数分别达到0.57、0.54,说明其分布差距较大,其中主要影响水浇地分布的因子是沟渠密度、水工建筑面积比例。(2)区域内耕地利用景观格局差异性明显,主要影响因子有农村道路建设密度、农业从业人口、农村人均收入、人均GDP等。(3)江汉平原被划分为6个耕地利用区,各分区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1.
滑坡是一种破坏性强、突发性高、诱导条件复杂的地质灾害类型,通过多源数据融合、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训练有效的滑坡训练模型,对评价滑坡灾害易发性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向、道路、水系等5个评价影响因子,结合实际的滑坡灾害隐患点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数据,分别采用BP神经网络和决策树算法对滑坡易发性构建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进行模型精度验证和比较。结果表明,决策树模型对研究区滑坡易发性更敏感,预测结果可靠度高;用决策树模型生成滑坡易发性分区图,滑坡易发性分区结果可更有效地得出易发性评价,对防灾减灾部门准确评估滑坡易发性、有针对性地提高灾害预测及应急响应工作效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巨型城市区耕地生产、生态多功能需求下耕地补偿分区及补偿金配置模式。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补偿分区以耕地功能供需关系为直接依据,以区域公平为出发点;食物生产功能应是各级补偿分区的第一准则,生态服务功能应作为该功能需求强烈的巨型城市区的第二准则;复杂的层级式行政管理体制下,粮食安全视角的补偿金配置应以省级补偿关系为起点,兼顾土地利用效率理论及区域主体功能定位,采用自上而下的路径配置到末级实施单元;生态安全视角的耕地补偿面向巨型城市区内部,补偿分区及补偿金测算可直接到末级实施单元,不需要复杂的资金配置体系。研究结论:提出"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二元制的巨型城市区耕地补偿分区模式及补偿金配置模型",珠三角的案例分析验证了模式及模型的良好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DEA模型测度2009—2018年福建省农用地利用效率,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剖析变化的原因,进一步通过地理探测器工具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大小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福建省农用地利用效率总体较高,但大致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不均匀状况,两极分化较严重;第二,福建省农用地利用的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略强于规模效率;第三,产业结构对福建省农用地利用效率的解释力最强,影响因子之间均为相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作用,不存在相互独立的因子。基于此,本文为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穆棱市自然地理环境、区域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关系,得到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降水和地貌岩性等作为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将影响因子引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出穆棱市地质灾害风险概率模型,基于此模型开展了穆棱市地质灾害的敏感性区划,并进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分区。通过随机点验证和ROC曲线的检验发现,该模型的评价精度达到70%以上,模型的预测结果可行有效,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适用于穆棱市潜在地质灾害的预测,可作为穆棱市地质灾害防治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利用指数分解模型对影响中国用水量变化和水资源使用效率的驱动因子进行定量研究。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2000—2015年期间,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扩大是促进全国用水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并且前者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后者;行业用水技术进步和工业结构的优化都有利于用水总量的降低和用水效率的提高,但行业用水效率提高具有较大的贡献率,贡献率分别为76%和53%。最后提出研究期内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评估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基于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现状,结合河南省土地利用特征,构建了6个因素层、24个因子层的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因素因子的权重,根据这些因子在各县(市、区)指标的差异性和相似性,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河南省土地利用分区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对分区方案做对比分析与定性分析,最终将河南省划分为6个土地利用区.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冬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是条锈病主要菌源越冬地,也是向我国华北等麦区传播的重要桥梁,对该区域进行总体的监测和预警对于预防条锈病流行意义重大。由于研究区域幅员辽阔,气象和地形条件差异较大,条锈病发病规律和发病特点差异明显,因此无法将整个研究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考虑地理位置因素对研究区进行了一级分区,考虑地形因素对研究区进一步进行了二级分区。进行一级分区时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通过筛选后选定旬均温度、年最低温度、旬降雨量和越冬菌源地距离等8个因子,结合历年发病等级统计数据,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初步将研究区域划分为5个一级区,一级区内环境因子间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地形因素的叠加增加了冬小麦条锈病分布格局的复杂性,地理位置相近的不同地形区条锈病发病差异可能很大。故在一级区的基础上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设定海拔阈值的方法得到12个二级区,二级分区内条锈病发病规律相同、发病等级相近。可以作为下一步冬小麦条锈病预测研究的基本单元。  相似文献   

18.
王莹 《水利经济》2014,32(5):19-22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中的BC2模型,选取了工业耗水量、工业从业人员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工业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投入指标,工业生产总值为产出指标,对江苏省2002—2012年的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年中DEA有效的年份占55%,说明了当年投入和产出都达到了最优状态。对于非DEA有效的年份,说明投入资源存在浪费,可以对其进行投影改进。根据实证结果,为提高江苏省工业用水效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建立水利绿色发展二维关联评价指标矩阵,从社会—经济—生态和输入—响应—输出两维度测算我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并分别从准则层、指标层确定其主控因子。[方法]文章运用水利绿色发展指数模型,选取2008—2017年17个指标分析我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的时间演进;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其主控因子。[结果]我国水利发展已从非绿色发展期(2008年及以前)、较差绿色发展期(2009—2014年)进入基本绿色发展期(2015—2017年),水利绿色发展指数从2008年的0.11上升至2017年的0.54,社会—经济—生态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8上升至2017年的0.54,输入—响应—输出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04上升至2017年的0.53。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主要控制因子整体表现为社会因子经济因子生态因子,输入因子响应因子输出因子;指标层主控因子中生态用水比例系数、水利信息化水平、工业用水重复率、农业用水比例系数、水土流失治理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在排名前五位因子出现频率最高。[结论]水资源开发利用环节的绿色高效、经济发展结构优化及水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在我国水利绿色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们研究生产力配置时考虑较多的是能源、金属矿藏、森林资源和化工原料等,可是往往忽略了水资源条件。事实上工业发展和水源是紧密相关的。1949年我国工业产值140亿元,工业用水50亿m~3(不包括火电站用水,以下同);1957年工业产值700亿元,工业用水120亿m~3。1965年工业产值1400亿元,工业用水170亿m~3;1980年工业产值5000亿元,工业用水300亿m~3;预计到本世纪末我国的工业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相应工业用水达700亿m~3。工业用水年增长率为工业产值年增长率的45~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