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购物有“专享护照” 主持人:香港旅游发展局将在6月26日至8月31日,推出香港购物节。为什么这次香港旅游局会专门发起这么大规模的香港购物节呢? 臧明华:购物和旅游的关系很密切。据调查,来香港的旅客,超过80%都有购物的活动。7、8月份刚好是香港商家大减价的时期,而且那时  相似文献   

2.
我到香港已经有三年多了,香港人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不错的,香港的硬件和软件都有很好的水准,好多地方确实值得我们上海人学习。然而,有时不少香港人也会流露出一种“小家子气”,缺乏一种大都市人所具有的大气派。看问题比较片面,胸襟也不够宽阔。比如有关要不要从内地引进专才的问题,香港人的表现就大不相同。 其实要不要从内地引进专才的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在香港引起争  相似文献   

3.
香港自九七年回归祖国后,特区政府成功实行了一国两制,使香港平稳过渡,社会安定。但是,前几年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美国、欧洲经济衰退,加上殖民地统治时之三高政策引致严重负面结果的发生,香港房地产、股市大幅下跌,严重打击作为香港经济支柱的中产阶级,使整个经济从5%的增长下滑至1%,财政出现庞大赤字,破产公司和个人与时俱增、失业率由1%升至8%以上,出现了20多万失业大军。香港在结构性大转型中似乎迷失了方向,加上传媒的渲染(香港传媒多喜欢报道负面新闻),顿时给人们的印象是:香港优势尽失,悲观情绪笼罩着整个香港。其实,上述并不是香港今…  相似文献   

4.
与香港一水之隔的澳门回归以来,经济发展一直相当稳健,随着“自由行”计划的推行,以及内地与澳门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令本来依赖旅游和娱乐业生存的澳门,一下子拓展了发展空间,因而急需人才效力。近年来,澳门有关行业频频向香港伸出“橄榄枝”。由于历史原因,一些香港人对澳门这个小地方还是有点瞧不起的。尽管以前也有香港人到澳门工作,但都不成气候,远远不及澳门人到香港来发展的人数。有好多在澳门有工作、有事业的澳门人,都在香港置业安家。  相似文献   

5.
据说,香港国际影星周润发有一句名言,叫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普通话”。尽管此话含有戏说的成份,但也多少反映了香港人一种尴尬的现状。 我来香港已有一年多了,我最怕的也是和香港人讲普通话。香港人讲普通话不但累,而且常闹笑话,有时真叫急死人。香港人不但普通话讲得不好,而且好多香港人的中文字也写得  相似文献   

6.
7月6日,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上介绍香港整体经济最新状况时表示,随着香港出口和内部环境相对改善,香港经济已渐见复苏曙光.金融海啸重创香港经济,今年首季GDP负增长7.8%,为11年以来最差.……  相似文献   

7.
香港旅游业的"内地化"弊端与国际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香港旅游业出现的"内地化"趋势,从香港旅游业在国际旅游体系的地位及其发展状况出发,分析香港旅游业"内地化"存在的弊端,认为"国际化"才是香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并提出应加大海外市场推广和宣传工作、加强大珠三角旅游合作、利用香港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出"过境游"及举办旅游会展活动等政策措施,以保障香港旅游业能有效地在"国际化"道路上发展。  相似文献   

8.
鼎宕 《沪港经济》2001,(4):24-26
近来翻开报章,常常可见香港人在大声疾呼要重新找回“香港精神”,特别是一些有识之士更是苦口婆心,要港人虚心向内地学习,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向很感觉良好的香港人会如此放下架子一“作践自己”呢? 开始时我也感到很纳闷,难道香港人的精神真的这么脆弱?当我了解了香港精神以后,我方才明白,这就是香港人的可贵之处,他们善于思考,勤于探索,不回避矛盾,输得起也站得直。 什么是香港精神?勤奋工作,灵活多变,不畏艰险,勇于创业和勇于承担风险”。这23个字的香港精神,曾经为香港人带来过许多辉煌,也曾经给香港人创造了无穷的财富。 现在香港人又在重新呼唤香港精神,这对我们上海人来说,是不是能有所启示呢?  相似文献   

9.
凡到过香港的人都会对香港的建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雄伟的建筑不但为香港增添了无穷的美感,而且也给香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了全面了解和介绍香港建筑业的情况,记者日前采访了香港建造业检讨委员会主席唐英年先生。 据唐先生介绍,建造业一直是香港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在1999年,建造业占香港生产总值的5.6%及香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40%。同年,业界所雇用的人数占全港工作人口的9.2%。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香港的辉  相似文献   

10.
水昆 《沪港经济》2001,(4):37-39
香港人对西部并不陌生,早在10多年前,就有不少港商以“吃螃蟹”的精神和勇气投资西部。近几年来好多港商也上过天山、去过拉萨、看过兵马俑、尝过辣川菜、游过漓江、到过青海。 如果说香港是一个枝盛叶茂的果园,那么西部就是一片尚未开垦的沃土。也许,正因为如此,精明的香港人才目光炯炯聚焦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11.
阿丁 《沪港经济》2002,(6):17-18
刚落幕不久的第21届香港金像奖,周星驰主演的《少林足球》荣获7项大奖,周星驰一人夺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青年导演三项金奖。这是周星驰从影以来首次获奖,这不仅说明香港人对他表演天才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他多年来倡导的“咸鱼翻身”观念的一种肯定。 “咸鱼翻身”是近年来在香港很流  相似文献   

12.
近日在香港报章的评论版中读到一篇文章,认为香港经济已经逐渐步入"中年阶段".细细分析2月22日出台的06/07年香港财政预算案,发现其中也表现出一种"人到中年"的务实.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曾经书写上海与香港"双城记",这两个风华绝代的城市,命运从此很难分开.如今,沪港都提出要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它们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处?上海市市长韩正给出的回答是:"上海与香港是兄弟,我们是合作!"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曾荫权也乐观地说,"香港与上海可以分工合作,各展所长,为国家的金融业务发展做出贡献.香港与上海的竞争,不是零和游戏."  相似文献   

14.
陆晓逊 《沪港经济》2004,(11):48-48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说法:香港以低税率闻名于世--公司利得税只有16%左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很高,还有各种免税扣除,存款、股息也不用纳税。而在加拿大等高税收国家,楼价虽然比香港低许多,但收入较高的工薪阶层却要向政府交40%-50%的税。香港的楼价是高,贷款买房的居民,平均每户要把40%-50%的收入花在偿还银行贷款上。于是,香港的高楼价刚好抵消了低税率--这便是如今流行的高楼价和低税率可以"正负抵消"之说。  相似文献   

15.
今年1月1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正式实行.其中,给香港众多金融机构提供了比中国加入WTO的承诺更为优惠的条件。这为在香港注册的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邱勇 《南方经济》2002,(10):78-78
《“九七”后香港经济社会研究》一书是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大科研项目。该书由郑佩玉和李开云两位教授主编 ,由端木正教授 (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作序 ,已由广东经济出版社于 2 0 0 2年 4月出版。香港回归祖国后 ,中央对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统一祖国基本国策在香港的伟大实践。该书从香港 1997年 7月 1日回归祖国以后的实际出发 ,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以及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的影响 ,深入研究了香港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17.
阿丁 《沪港经济》2002,(4):27-29
香港人习惯称来自中国“海外兵团”的人才为“红色过江龙”。据悉,在香港一些上市公司和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中,正活跃着一大批超级中国“过江龙”,他们曾留学外国、熟悉多种语言、精通中西文化,既有良好人际关系,又有丰富专业知识。这些“红色过江龙”在香港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身价也“日新月异”,堪称是“红色大班”。其中高盛公司的胡祖六、上实控股的卓福民、华润创业的宁高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8.
李亦 《沪港经济》2011,(2):40-41
2010年11月以来,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内地媒体报道"香港囤积大量热钱,伺机进入内地炒作",这一说法引起了轩然大波,也给香港各界带来很大困扰。香港真的囤积了那么多热钱吗?最近,香港特首等多位官员纷纷驳斥了"热钱借道香港伺机进入内地"的言论,称香港的人民币业务一直严谨有序,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19.
屠海鸣 《沪港经济》2006,(11):29-30
以往,谈及香港的经济政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积极不干预",或是"大市场、小政府"原则,因为两者都很直观地反映了香港的自由经济体制.至于这两条基准之间有何区别,恐怕少有人关注,直至特首曾荫权在10月中旬明确表态,将放弃"积极不干预"政策,转而采用"大市场、小政府"准则作为香港经济的导向,香港舆论方才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1月以来,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内地媒体报道"香港囤积大量热钱,伺机进入内地炒作",这一说法引起了轩然大波,也给香港各界带来很大困扰.香港真的囤积了那么多热钱吗?最近,香港特首等多位官员纷纷驳斥了"热钱借道香港伺机进入内地"的言论,称香港的人民币业务一直严谨有序,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