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明标准”是19世纪国际法核心标准之一,它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并支持西方的一种道德霸权。历史形态的“文明标准”很大程度上已从大众与学术的视野中消失。但随着冷战后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人权理论、国家缔造理论等理论的流行,“文明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再次复苏。虽然19世纪的“文明标准”与当前的“文明标准”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但西方道德霸权的持久延续对当今产生巨大影响。尽管中国的和平发展有悖于西方的“文明标准”,但西方的“文明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对自身不足进行反思,也有助于坚定自身道路,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操作性思路。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栉风沐雨中走过了五十年。这是艰难曲折的五十年,是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五十年,更是在惊涛骇浪中劈波斩浪,不断走向胜利辉煌的五十年。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曾以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居于世界文明的前列,曾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勤劳智慧播誉于全球。可是自1840年以后,在以西方工业文明为经济背景的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击、蚕食下,中国一步一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当时最优秀的民族精英组建了中国共产党;中  相似文献   

3.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工》这句灼灼大言激励了中同智识阶层数千年,它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见证.也是中国文化繁衍不绝的象秆。然而,当1840年西方文明的坚船利炮将烂熟的大清帝国打得灵魂出窍,西方文明以“覆盖”和“刷新”的姿态站在了已经封闭A守的中华文明面前.此后整整100余年,泱泱大族一直努力着的工作就是死力摆脱“亡围灭种”的厄运。  相似文献   

4.
荐书     
《上海国资》2014,(9):104-104
厘清迷雾预见中国城乡发展大趋势,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中国特色城镇化作者:周其仁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2014-8i《城乡中国》是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关于中国城靴!这一焦点问题的鼎力之作。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可说:是—脉相承。  相似文献   

5.
冯仲凯 《走向世界》2014,(26):60-63
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写过一本《乡土中国》,是极小的册子,但至今仍被奉若经典.他说“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这包泥土,就是中国人的乡土碎片.  相似文献   

6.
互动     
《中国报道》2009,(3):6-6
乡土新生 2009年的首要任务是要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将是新一年“三农”政策的重点。曾经为中国工业化积累和发展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农村地区,其发展与进步,始终与城市里享受着现代化便捷与文明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且关联越来越紧密。我们期待乡土新生,因为那里,有我们的秋天,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故土和我们的爱。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欧洲,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对人类文明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在公元前数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连接起长安和罗马,开了中欧文明对话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创立的“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概念,提出了我国现存社会格局的二元性观点,分析了“差序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二元社会格局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二元格局在商品经济发展和个人自主性增强趋势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异。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在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基于中国农村社会的特性提出了“礼治秩序”的命题。作者在保留费孝通“礼治秩序”内核的同时对礼的概念外延进行了扩展,在此基础上将礼治引入政治秩序理论。在礼治秩序下,当礼制符合礼义时,所有社会成员应当主动服从礼制。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殷周之变”使中国在经历了殷代神本的自然宗教后走向了西周人本主义的礼治,由此与欧洲、中东和印度在一神教或伦理宗教背景下生长起来的法治形成了文明的分岔。由于西周礼治的出现先于秦代现代国家的出现,现代国家在秦代中国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受到礼治的约束,从而实现了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的相对平衡。作为礼治和国家建设相互嵌入的产物,礼治国家在东汉以后的中国走向定型,并逐渐扩散到朝鲜半岛、越南及日本。在经过西方世界和现代化的冲击后,礼治传统以新的形式在东亚延续下来,并且在当代东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问题来源于“刺激-回应”的历史实践。具体而言,基于中国传统的价值理性的自觉乡土想象与基于西方工具理性的自为物化幻影之间的矛盾关联和价值张力,构成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问题.正是这一基本问题决定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多重模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摩罗 《环球财经》2008,(10):121-121
费孝通在《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中说,“知足常乐是在克制一己的欲望来迁就外在的有限资源。”因为土地是有限的,单位土地的产量也是有限的,只有克制欲望,才能跟这有限的资源相适应。所以,中国文化就是从土地中长出来的文化。这样理解中国文化非常难得,不像西方殖民者那样,简单地批评其保守、愚陋、狭隘。  相似文献   

12.
媒体     
《中国经济周刊》2005,(34):12-12
限制中国纺织品欧盟自讨苦吃,中国人真的阔起来了吗?中国将影响西方工业新格局,“绿色奥运”成北京新难题.  相似文献   

13.
西方女权运动起源于法国资产阶段革命以后,发祥于因国伦敦,中国女权运动则于维新运动拉开了序幕。分析中西方女权运动启蒙阶段,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随着西方文明的推介和渗透,西方女权运动才开始影响中国女权运动。相较来说,西方女权运动比中国历时更长,本文比较分析了中西方女权运动的萌芽和发展,对于理清中国女权运动的脉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复兴之路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彻底击碎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旧梦,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面对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而来的工业文明,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开始了寻找现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备受凌辱的中华民  相似文献   

15.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文化优秀传统 ,在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冲突中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其中的“天下主义”与“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则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在生态危机与核战争威胁面前 ,弘扬“天下主义”与“天人合一”精神 ,有利于避免灾难 ,促进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相似文献   

16.
费孝通先生认为,在由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逐渐从由欲望引导转变为由需要引导。该文通过个案分析表明:中国在由乡土社会和计划经济社会逐渐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民的行为也存在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的转变,即,农民市场参与行为的动力逐渐由欲望转变为需要,农民的行为由自发性和无计划性逐渐趋于理性计算。这种转变不仅仅出于农民自身的认识,更是国家的制度、政策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17.
吴江民营经济,曾被吴江籍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称为“草根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昔日的‘草根经济’已成长为‘大树经济’。”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吴江市委书记徐明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18.
吴江民营经济,曾被吴江籍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称为“草根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昔日的‘草根经济’已成长为‘大树经济’。”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吴江市委书记徐明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19.
天津     
《重庆与世界》2013,(6):32-33
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公元1404年(明朝永乐二年)正式筑建设卫之时,天津就已成为沟通中国南北方经济的重要枢纽。天津是最早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触的中国城市之一。天津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天津也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相似文献   

20.
王琦 《宁波通讯》2012,(19):40-40
“你幸福吗?”面对这样的提问,宁波市民的回答总是那么坚定:“幸福!”。宁波,这座曾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的城市,市民对她高度认同,充满自豪。这种归属感和幸福感是一种渗透于血液的乡土情结、洋溢于言表的文化理念,是提升城市文明、促进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