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世”以来,国内汽车工业逐步失去了高关税保护,与WTO不相一致的其它贸易保护手段也在逐渐取消,进口整车及零部件进入国内市场的规模正逐渐扩大,从而对我国汽车工业造成较大的冲击。随着我国进口汽车产品的增多,国外产品倾销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加大。配额管理制度取消后,我国汽车工业直接面临国外进口汽车的竞争,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主要是配额管理制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我国汽车工业,是否具备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本文联系全球汽车生产销售统计,针对当前市场现状展开分析,提出本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入世"以来,国内汽车工业逐步失去了高关税保护,与WTO不相一致的其它贸易保护手段也在逐渐取消,进口整车及零部件进入国内市场的规模正逐渐扩大,从而对我国汽车工业造成较大的冲击.随着我国进口汽车产品的增多,国外产品倾销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加大.配额管理制度取消后,我国汽车工业直接面临国外进口汽车的竞争,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主要是配额管理制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我国汽车工业,是否具备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本文联系全球汽车生产销售统计,针对当前市场现状展开分析,提出本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岑蜀娟  李波 《中国市场》2008,(39):58-59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以及加入WTO,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面对国际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特别是汽车进口配额管理取消,关税进一步降低,我国汽车工业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为此,建立一套中国汽车工业危机管理攻防策略体系,以确保汽车工业健康持续发展,变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取消了进口汽车配额管理制度,同时降低汽车进口关税,此前许多人担心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将受到严重生存威胁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据海关统计,2002年,中国汽车出口2万辆,随着  相似文献   

5.
孟飞 《WTO经济导刊》2004,(10):69-70
随着中国汽车生产与消费的日益增长,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评说不绝于耳。很多人在思考:面对国外汽车巨头的步步紧逼,尤其是中国汽车业进一步开放后(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及其附件,2006年前整车进口关税平均降至25%,零部件进口关税平均降至10%,并将于2005年取消包括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进口招标产品在内的所有非关税措施),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将能否生存并壮大起  相似文献   

6.
去年底,基于对进口汽车市场三方面环境变化的分析,认为2004年进口汽车市场将进入调整期,而且力度还不小。主要是因为:一、2004年是中国加入WTO后汽车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配额增加,关税下降,而且2005年配额方式取消,进口汽车市场会有较大变化;二、国产车产  相似文献   

7.
随着WTO后过渡期的到来,我国将逐步取消汽车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并加大降低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价格竞争已退为市场竞争的次要手段,汽车品牌大战已正式展开,这使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成为了国人关注的焦点.我国汽车工业已有5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在轿车生产上至今仍然以组装外国产品为主.令人尴尬的事实向国人提出疑问: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是否应该并如何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汽车工业?在此,本文将主要针对乘用车领域就建立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必要性、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途径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WTO后过渡期的到来,我国将逐步取消汽车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并加大降低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价格竞争已退为市场竞争的次要手段,汽车品牌大战已正式展开,这使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成为了国人关注的焦点.我国汽车工业已有5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在轿车生产上至今仍然以组装外国产品为主.令人尴尬的事实向国人提出疑问: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是否应该并如何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汽车工业?在此,本文将主要针对乘用车领域就建立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必要性、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途径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商业时代》2005,(4):16
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1月1日起实行了多年的进口汽车配额许可证管理制度被取消了,全新volvo S40日前在北京上市刷新了关税税率的纪录。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汽车产业度过入世后的过渡期按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将于2005年起取消汽车及其关键件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对汽车产品的三年过渡期保护措施今年年底到期。在三年保护期内,我国汽车产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汽车产量三年翻一番,汽车市场由卖方转为买方,汽车价格不断趋于合理,我国汽车产业成为世界汽车产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市场被认为是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汽车产业被认为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最易受冲击的一个产业。加入世贸组织三年以来,由于应对得当,进口汽车严重冲击国内汽车产业…  相似文献   

11.
纺织市场上,围绕棉花进口配额的争议无休无止,有的呼吁减少进口棉花配额的发放,保护棉农的利益,有的呼吁国家增加棉花进口配额的发放,甚至取消配额制度,以挽救即将崩盘的纺织行业。各协会之间对此问题也有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一、"入世"对哈尔滨市优势产品价格竞争力的影响 1、给汽车价格竞争力带来的影响. 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规定,我国加入WTO后,汽车进口关税将由目前的80%~100%降到2006年的25%,汽车零部件平均进口关税将降到10%,并取消汽车进口配额,这将加大外国汽车企业和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与国有企业的竞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后,工业发达国家的高技术机电产品将首先进来。如汽车、摩托车、通信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家用电器、数控机床,精密加工设备等。国内这些行业有的起步晚,有的投资强度不够,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等都还不能和国外产品竞争。一旦取消进口管制,再加上关税减让,对这些行业的打击将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4.
热线     
《中国海关》2005,(9):44-45
2005年是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的第一年,这给长期处于配额限制下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带来了利好的形势。但这也使得美欧以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激增为借口,搞贸易保护主义,相继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采取“特限”措施。为确保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平稳过渡,以及在配额取消后继续保持中国纺织出口行业的整体效益和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在与国外进行协商的同时,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汽车产业度过入世后的过渡期 按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将于2005年起取消汽车及其关键件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对汽车产品的三年过渡期保护措施今年年底到期.在三年保护期内,我国汽车产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汽车产量三年翻一番,汽车市场由卖方转为买方,汽车价格不断趋于合理,我国汽车产业成为世界汽车产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市场被认为是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16.
马宇 《大经贸》2006,(8):26
根据入世承诺,今年7月1日我国的汽车整车进口关税降为25%,零部件关税降到10%,并且汽车进口配额限制也将很快取消。但与此同时,我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仍然对外商投资以及国内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投资汽车有着种种不合理的限制,呈现出投资政策严重滞后于贸易政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任瑜 《市场周刊》2005,(35):37-37
正如我们去年底预测的那样,配额取消、关税下降并没有导致汽车进口狂潮的出现。综观今年上半年进口汽车市场的走势,可以用12个字加以概括,即总量下降,结构变化,价格稳定。  相似文献   

18.
郑奕 《上海商业》2010,(7):55-57
燃料油是目前我国石油及石油产品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个产品。在2001年10月15日国家计委公布正式放开燃料油价格,并完全由市场调节。2004年1月起,国家取消燃料油进出口配额,实行进口自动许可管理,我国燃料油市场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面对完全开放的市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燃料油销售企业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本文将结合企业实际,从确立市场定位、发挥企业优势、制定营销策略、打造营销队伍等方面简要阐述一些认识与观点。  相似文献   

19.
陈随 《市场周刊》2003,(43):28-28
许可证可能年底一次性下发,进口车价格走低可能对国产车形成威胁。时于国内的进口车市场来说,明年可谓是个非常时期:根据入世约定,2004年我国汽车进口配额将再增15%,同时这一年也是国家实施配额保护政策的最后一年,占据目前车价很大比重的许可证最终将在2005年取消;另外关税明年还将持续下调5%,并将在2006年7月1日正式降到25%的底限。  相似文献   

20.
“入世”以后,汽车零部件平均关税将下降10%,汽车产品(包括零部件)配额将逐步增加直至放开,鼓励国产化的级差关税政策将取消,因此一些不便于运输的零部件企业及劳动密集或原材料密集型零部件企业受到影响较小外,对于受关税和国产化率双重保护的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些零部件以直接贸易方式进口将比国内生产的产品价格还低,对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可避免地产生较大的冲击,零部件配套市场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