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大勋  何宗英  王金国 《发展》2014,(12):57-58
正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按照中央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积极探索和推进具有张掖特色的"四化"新农村建设模式,全面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一、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是张掖市按照中央  相似文献   

2.
杜启洪 《走向世界》2013,(12):24-27
2011年4月起,山东在全省农村启动了“乡村文明行动”。这项历时5年的活动,要求以“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为重点内容,以“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设农村美好幸福家园为目标,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力争到2015年底,实现“活动全覆盖、村村有新貌”,70%以上的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在2012年底山东省公布的首批乡村文明行动省级示范县(市、区)名单中,胶州市以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乡村文明行动省级示范市称号。自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来,胶州市始终坚持全域统筹、弘文尚德,以生产方式的进步推动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步促进城乡居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加速建设幸福宜居美好家园,乡村面貌和群众精神生活焕然一新,创造了乡村文明建设的“胶州现象”。  相似文献   

3.
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加强乡村文明建设,是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广大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必经之路。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必须抓住乡村文明之魂,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培育农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方面下功夫,进而引导广大农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要针对乡村部分群众文化  相似文献   

4.
张全林 《发展》2021,(1):11-11
1月21日,在甘肃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林铎强调,要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开创新发展阶段全省“三农”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刘英 《魅力中国》2013,(14):22-23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幸福、和谐社会的今天,不仅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同时还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对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培育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村的发展依靠于农民。乡村振兴对于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中人才是最重要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有效治理,生态富裕,这五个方面需要各种人才。新时期条件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我国在今后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改善农村经济环境、培养农村人才、改善城乡差距具有重大意义,也为今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期间,平湖市将加大统筹城乡力度,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全市将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经济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努力将平湖市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金平湖·美丽乡村。到2015年,力争5个镇(街道)达到金平湖·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形成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点一景观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8.
宜居济南府,美丽乡村行。近年来,济南启动建设“美丽乡村”行动。《关于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济南要有80%以上的村(社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在全省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市农民培训的实际成效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  相似文献   

10.
《唐山经济》2007,(5):24-2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和谐,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使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2007年,古冶区将进一步立足城郊型农业特点,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赵凯 《北方经济》2015,(6):68-70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与生态文明开启了“宜居”建设的序幕。2014年国务院《关于改善农村人民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稳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的政策目标。宜居乡村建设,是要让更多的公共服务、更多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的良性发展格局,同时关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2.
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的基层干部虽然有热情、有干劲、有担当,但对于当地情况了解不深不透,在确定某些项目时难免与群众愿望要求不尽相同,虽然心没少操、力没少出、汗没少流,但其结果却事与愿违。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乡村,他们世世辈辈生活在乡村,不仅热爱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十分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农村干部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就要以农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农民群众的呼声为导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相似文献   

13.
赵计芝 《魅力中国》2014,(3):366-366
农村职务犯罪预防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对农村发展的一项英明决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这项宏伟蓝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新农村法治建设的主导力量,检察机关责无旁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在农民,关键在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处于和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接触的第一线,既是农民群众的带头人,又是党和政府形象在最基层的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举足轻重。因此,检察机关着力开展村级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生态宜居是基础,生态宜居既是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内在要求。云寨村通过加大垃圾集中处理工作力度、坑塘绿化、污水处理、闲置庭院整治等多种措施,使得整个村的环境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本文通过对云寨村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研究,总结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论梁漱溟经济思想对当前农村问题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丽琴 《特区经济》2005,(1):212-213
一、农民自觉与中国农村建设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指出救济乡村的关键在“农民自觉”,即:“就是乡下人自己要明白现在乡村的事情要自己干,不要和从前一样,老是糊糊涂涂地过日子,这样子是不成的”。救济乡村之所以要农民自觉,是因为救济乡村要靠乡村自求,要靠本身有生机。他说“如果乡下人不能自己起来向前去打算,乡村成了个半死的,没有了生机,没有了活气,外边人怎能使他向上,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城乡统筹的思路,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使农村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本质上是对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发展与深化,展现了党在乡村现代化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走向,标志着我国乡村建设新阶段的开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系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是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愿景的最新概括,是在百年探索基础上对中国乡村现代化的认识升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体现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反映了农民对建设美好家园、过上幸福生活的期盼。  相似文献   

18.
《宁波通讯》2014,(15):4-5
<正>近年来,奉化市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合力打造美丽乡村,努力促进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相继荣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全省农房"两改"先进县(市)等荣誉。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奉化市又连续第三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称号。  相似文献   

19.
能源短缺是长期影响甘肃省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非常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加强农村能源、特别是农村沼气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下,甘肃省的农村沼气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浙江工商》2006,(7):F0002-F0002
全省广大民营企业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功在当前、利在千秋、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