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证书是一种可交易的,能兑现为货币的凭证。绿色证书是指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进行确认的一种指标,绿色证书代表一定数量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绿色证书交易系统是指专为绿色证书进行买卖而营造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绿色证书的持有者(多指可再生能源发电商)能够与承担指定配额义务的绿色证书需求者交易绿色证书。通俗的理解就是未完成可再生能源配额指标的发电商通过购买绿色证书来作为弥补完成配额指标。本文主要分析绿色证书交易的二元主体经济和费用效益。  相似文献   

2.
绿色证书是一种可交易的,能兑现为货币的凭证.绿色证书是指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进行确认的一种指标,绿色证书代表一定数量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绿色证书交易系统是指专为绿色证书进行买卖而营造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绿色证书的持有者(多指可再生能源发电商)能够与承担指定配额义务的绿色证书需求者交易绿色证书.通俗的理解就是未完成可再生能源配额指标的发电商通过购买绿色证书来作为弥补完成配额指标.本文主要分析绿色证书交易的二元主体经济和费用效益.  相似文献   

3.
可再生能源电力产业的价格方面的管制政策的文献比较多.总体来说这些政策主要涉及可再生能源电价管制政策的分类、相关理论、政策效率和政策的实证方面.本文对可再生能源电价管制政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同时提出本文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可再生能源电力投资决策不仅受到技术、成本、政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同一电力市场中各种竞争关系的影响。基于可再生能源电力投资环境特征及可再生能源电力产品固有特点,本文分别构建完全垄断、双寡头技术对称、双寡头技术非对称三种情形下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投资的期权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经济学解释和评价,进一步指明可再生能源电力投资期权博弈模型的拓展范围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发展可再生能源行业是许多国家推进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措施。随着社会公众逐渐意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性,以及技术进步引导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成本大幅下行,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最终成为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将是大势所趋。但气候变化同样会对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储量和利用率产生影响,从而增加可再生能源企业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这种风险能够通过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联系而传导至金融系统,对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就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可再生能源行业金融风险进行模拟分析,对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分析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波 《浙江金融》2016,(6):38-44
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关键环节。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制度在基金的决策和管理制度、融资制度、配置和使用制度、评估和监督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西方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建设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可以从拓展发展基金筹集途径、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注重其他激励手段的同时使用、加大对发展基金的监管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完善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能源的掠夺性开采和粗放型使用,使得我国在能源的生产、消费、利用效率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个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各种解决方案中,采用能源替代战略,通过各种手段以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进而改变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一条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吉林省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实施能源替代战略更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以来政府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政策提升了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本文以我国将采取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为背景,引入绿色证书交易概念并针对当前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些弊端阐述绿色证书带来的积极作用。首先阐述绿色证书交易制度较之政府直接调控的优点,并分析绿色证书交易对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总量成本的作用,然后从外部性内部化的角度证明绿色证书交易产生有效的费用分配,最后针对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在激励技术进步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能源成为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有重大的支持作用。2010年我国确定了新能源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进行分析,总结其发展政策中的经验,为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0.
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积极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以来政府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政策提升了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本文以我国将采取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为背景,引入绿色证书交易概念并针对当前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些弊端阐述绿色证书带来的积极作用。首先阐述绿色证书交易制度较之政府直接调控的优点,并分析绿色证书交易对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总量成本的作用,然后从外部性内部化的角度证明绿色证书交易产生有效的费用分配,最后针对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在激励技术进步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金融》2005,(5):38-41
风力发电是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之一,目前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选择。风电电量占世界总电量的比例逐年增加,风电成本也逐步下降,风电在电源结构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大幅增长,资源相对匮乏的限制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已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地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的关系,本文以广东顺德2005—2012年数据为例,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三者进行动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是导致顺德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值。因此,要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率先从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和调整产业升级开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形成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13.
李美云 《金融博览》2010,(10):66-67
随着经济的发展,化石能源日益短缺,能源问题逐渐成为世界性问题。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构筑绿色能源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要闻     
《中国财政》2012,(2):4-5
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2011年12月19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在年度公共预算中予以安排(不含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安排的中央预算内基本  相似文献   

15.
《国际融资》2013,(5):66-66
世行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做出努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利用尚未充分利用的地热能源资源,推动扩大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 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英卓华呼吁各捐助方、多边银行、各国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参与一项“全球地热开发计划(GGDP)”,以期更好地管理和降低勘察钻井的风险,使目前处于边缘的一种可再生能源进入主流,为干百万人提供电力。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中国A股市场96家可再生能源企业2009-2018年数据,引入能源消耗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和银行信贷四个门槛变量建立固定效应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能源转型视角下政府补助对可再生能源投资的门槛效应,探讨不同补助类型和企业异质性对门槛效应的影响和差异。结果表明:政府补助对可再生能源投资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在能源消费强度更高、经济发展水平或市场化程度更低的地区,政府补助对可再生能源投资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同时政府补助对可再生能源投资的促进作用在银行信贷规模越大的企业更显著;相比于货币型直接补助,税收优惠型的间接补助政策更能促进可再生能源投资;政府补助对非国有企业的投资促进作用强于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7.
可再生能源理论上的天然优势,决定了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已是全球共识,其中税收优惠措施作为一个有效的措施在各国得到普遍实施.但是在我国,有关可再生能源税收优惠政策还存在诸多法律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山西财税》2012,(3):25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近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主要内容是:一、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筹集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包括国家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和依法向电力用户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其  相似文献   

19.
《投资与合作》2008,(1):82-83
在全球经济与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形势下,非化石、型可再生能源已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扶持,纷纷通过制定政策并出台法规,以政策支持、税贷优惠、费用补贴等形式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风电凭借技术较为成熟、最具商业化规模推广应用的两大比较优势而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脱颖而出。风电已成为目前市场最受关注的可再生能源,预计2010年前全球风电的总装机量将超越小水电而成为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20.
高新宇介绍说,这次本市首次编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规划是顺应新时期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编制而成,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增强首都创新能力、培育未来经济战略支撑、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