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韦昌建  张杰 《财会通讯》2021,(20):30-33
文章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利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沪港通"政策实施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后,相比于没有进入"沪港通"标的股的企业,"沪港通"标的股企业有更高的现金持有.同时,在分析师关注程度更高、企业股价波动程度更高时,"沪港通"政策带来的正向现金持有效应更显著.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实施可以提升企业的现金持有,从企业现金持有的角度为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经济后果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标: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是否强化跨境资本市场间的联系及如何促进波动溢出和风险传染等问题。研究方法:运用广义溢出指数法对比分析沪港通开通前后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行业间波动溢出效应的变化及其形成机理。[HTH]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前,信息、电信等第三产业的信息溢出水平较高,但沪港通开通后,材料、工业等第二产业的信息溢出能力显著增强;沪港通的实施提高了两市行业间的双向波动溢出程度,且主要增强了上证各行业对恒生行业的波动溢出强度;市盈率效应、规模效应和投资者情绪变化等内地市场的非理性特征也会影响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间的波动溢出。研究创新:在沪港通政策背景下,从行业层面考察两地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及形成机理,将风格投资和投资者情绪等非理性行为因素纳入两地资本市场波动溢出的解释框架。研究价值:为两地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提供更为系统的视角,为检验内地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提供更为全面的评估,为推行“深港通”等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沪港通作为继QFII、QDII及RQFII的又一资本管道,加快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沪港通通过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影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继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稳定性和独立性产生影响。由于目前沪港通在投资者准入、投资标的范围、投资额度等方面存在限制,其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及货币政策现有影响有限,但潜在影响很大。未来可以通过审慎放开沪港通条件限制、加强沪港通跨境资本流动联合监管、完善沪港通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应急预案、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度等措施,实现沪港通的健康发展,防范异常资本流动风险,减少沪港通对货币供应量及货币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内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等远远落后于香港、美国等发达的资本市场。沪港通试点,作为A股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重要举措。沪港通的推出对内地及香港的资本市场意义重大。一方面加快内地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提升在港的离岸人民币利用率;另一方面,则为两地市场的投资者带来更多投资机会,巩固香港作为投资内地重要平台的地位。对于陷入长期疲弱的A股来说,沪港通可能是推动股市上涨得助推器。  相似文献   

5.
以沪港通政策实施为现实背景,选定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为研究区间,构造股价信息充分性、股价信息准确性和股价对信息的反应速度三项定价效率核心指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沪港通政策对我国沪市A股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的推出有助于提高我国沪市A股的股价信息充分性、准确性和股价对信息的反应速度,且对国有企业、高股权制衡度企业、高换手率企业的股票定价效率提高更显著。进一步对比发现,资金双向流动交易机制对沪市A股定价效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因此,应有序扩大沪股通、港股通标的股票范围,不断完善资金双向流动机制,提高股票流动性,加速境内外资本市场接轨。  相似文献   

6.
沪港通作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创新政策,研究其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文章利用2014年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从职业经理人短视这一视角,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即企业的投资过度行为和投资不足行为均得到显著改善;进一步验证,职业经理人短视在沪港通政策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效应。本研究对于理解沪港通政策对职业经理人战略眼光的影响提供了新的实证经验,为后续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推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图片新闻     
《山东企业管理》2014,(11):14-14
1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共同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当日交易鸣锣开市。这一锣声非同寻常——伴随沪港通试点正式启动,沪港两地证券市场成功实现联通,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迈入了新纪元。17日,沪港通开通仪式在上海和香港交易所同时举行。伴随两个市场同时鸣锣开市,沪股通和港股通首单交易“花落”伊利股份和长江实业。  相似文献   

8.
沪港通的启动建立了沪港两市的桥梁,对两市间的联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选取沪港通开通前后各半年上证综合指数和恒生指数的日收盘价数据,在对原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构建沪港指数间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沪港通开通引起的沪港股市联动性变化做出判断和解释,并通过变量间的脉冲响应图像及方差分解,对沪港两市联动性所引起的双向冲击做出进一步解释。  相似文献   

9.
刘纪鹏 《英才》2014,(11):86-86
A股已经不是一个所谓的投资人的市场,完全是一个发行者进行圈钱的市场。沪港通可以说是拯救沪市治标不治本的措施,但将倒逼A股市场对自身进行制度建设。舆论对沪港通寄予厚望,希望A股能借其得到改善。在试点初期,预计沪港通对A股整体影响不大,对个股或将产生一定影响。第一,沪港通总额度为5500亿元人民币,其中,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人民币,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0.
“沪港通”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一次重大创新实践。基于“沪港通”政策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以2009~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承担水平,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校正样本选择性偏差后该结论仍然保持不变。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促进作用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分析师跟踪数量较多的公司中。由此可以推断,资本市场开放在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投资意识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该结论拓展了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研究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动因研究成果,也为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继续推行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基于应计异象视角,以2011—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沪港通交易机制对A股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显著加剧了应计异象,利用PSM纠正样本选择偏差后,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港通交易机制对应计异象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与投资/增长假说相一致,投资水平提高加剧了投资/增长导致的应计异象;另一方面,与会计扭曲假说相一致,盈余管理水平降低缓解了盈余管理导致的应计异象,但这一作用有限。整体来看,沪港通交易机制加剧了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应计异象。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为政策背景,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标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在控制其他因素并经过安慰剂检验、去除A+H股影响、改变周期范围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沪港通”主要通过内部和外部两种机制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产生影响,其中,内部机制是对股价波动性风险控制,外部机制是审计师声誉风险与政府部门监管。  相似文献   

13.
魏黎 《人力资源》2004,(12):54-55
近日,首批100家沪港专业人才交流培训基地已正式在沪港两地成功建立,这项由沪港两地猎头机构上海仕加易泛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和香港高才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负责实施、由上海人才中介行业协会和香港专业人才协会提出的“上海——香港专业人才交流培训计划”,计划在两年中共交流1000名沪港两地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沪港通对沪市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本文选取2000—2015年上证股指,运用 R/S 分析并结合 DFA 统计量得出:沪市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长期记忆性,但沪港通之后其长期和短期记忆性显著下降。基于 ARFIMA 模型的预测效果与长期记忆性特征之间得出对应关系:如果长期记忆性显著,则预测效果好;如果记忆性不明显,则预测效果差。本文对沪港通前后进行长度为10步的分数阶自回归模型预测,结果显示 ARFIMA 模型对沪指收益率整体的预测效果较好,但沪港通开通之后模型的预测效果却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也不断完善与创新改革。沪港通的实施对我国金融市场影响十分巨大,上证股票指数突破了3000点大关。但是很多投资者担心市场风险,通过对沪港通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也不断完善与创新改革。沪港通的实施对我国金融市场影响十分巨大,上证股票指数突破了3000点大关。但是很多投资者担心市场风险,通过对沪港通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7.
动向     
《财务与会计》2014,(12):6-7
三部门公布沪港通试点及QFII、RQFII税收政策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证监会近日联合下发《关于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和《关于QFII和RQFII取得中国境内的股票等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对沪港通试点涉及的所得税、营业税和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等税收政策以及QFII、RQFII所得税政策问题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资金"脱实向虚"的现实背景下,以沪港通的实施作为自然实验,基于2010—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提高了企业金融化水平,融资约束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国有企业金融化的提升作用较弱,而对地区制度环境优、套利动机强的企业的金融化水平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宏观的监管政策及其经济后果提供了经验证据,作为监管层采取合理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雷铭 《财会通讯》2021,(3):59-63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沪港通"机制的建立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发现"沪港通"机制建立后,试点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提升,主要体现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容性"和"行业性"方面.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促进效应在非交叉上市、低杠杆和国有企业中更明显.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机制的建立提高了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披露水平.  相似文献   

20.
正4月10日上午10点40分,李克强总理在博螯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上宣布开通沪港通,这也意味着双向开放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真正实施。沪港通的设立,完全符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点提到,"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的精神。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现有的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交易规则基础上,确定有序化的财税支持政策,尤其是股票交易的个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