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丹萍 《魅力中国》2011,(10):298-299
也说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全国各地的媒体都开始走民生新闻的路子了,一时间各地的民生新闻盛行。啥尔滨电视台也先后创办了《都市发现》、《零距离》、《万家灯火》等几档民生新闻栏目。春去秋来,近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些民生新闻的栏目虽然还有说得过去的收视率,观众也算买账,但,观众已厌了,记者亦疲了。  相似文献   

2.
刘振元 《魅力中国》2011,(20):14-14
随着我国一系列关于民生政策的出台,以及电视新闻这一社会主流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民生新闻逐渐成为各家电视台争相报道的一种新闻类型。由于民生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老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不仅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又大大符合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一时间,一大批反映民生的新闻栏目、专题栏目应运而生,每天都有播不完的民生节目,争抢观众的眼球。  相似文献   

3.
张霞 《理论观察》2014,(5):93-94
近几年来,关注普通民众生存、生活状况的民生新闻成为新闻传媒最常见的新闻价值取向。各种类型的大众传媒在传播民生新闻发挥其舆论引导力方面有着积极的表现,赢得了读者,并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民生新闻在今天我国的新闻事业中独树一帜,枝繁叶茂,不论学界还是业界,众多学者专家、编辑记者把此次民生新闻热潮称为中国媒体的一次革命,民生新闻对舆论的影响和引导正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加大。民生新闻在新闻实践中是风生水起,但理论界和业界对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力研究是零星散见。民生新闻传播正确的舆论,可以起到思想的统一、人心的凝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因此,对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向曦 《魅力中国》2014,(6):315-315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最为核心的内容部分,但是相对于近年来新兴起来的民生新闻,部分地方台电视时政新闻关注度不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观众对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期待,尝试让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相有机融合是创作此类作品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从新闻采编、新闻创作实践和新闻创作理念等方面积极探索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作规律,提升时政新闻是的节目质量和关注度。  相似文献   

5.
浅议如何提升地方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在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的基本特征是“以民为本”,当下中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闻样式。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只有遵循新闻规律,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坚持民生新闻的人文性、理性和建设性,辩证、全面地看待和报道问题,拓展报道领域,突出地方特色,彰显节目个性,才能全面提升报道品格,最大限度提高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张晓东 《魅力中国》2014,(20):281-281
民生新闻关注民生民情,由于传播方式平民化,深受观众的喜爱,不仅是广大百姓诉求的绿色通道,而且还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民生新闻的出现既从表面上代表了一类新闻的类型,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新闻操作理念的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受众为本。  相似文献   

7.
童东利 《魅力中国》2014,(14):299-299
民生新闻,就是关注百姓生计、关怀百姓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讲,它属于社会新闻,在内容上主要是关注普通市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空间。是从百姓平常生活中发现、采集的新闻。主要是关注百姓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方式上采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传播的快速性.加强新闻的互动性,拉近媒体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就是“百姓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导向”。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能为了单纯夺取收视率而将严肃的民生话题过分娱乐化。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命。从其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诸多业内期刊关于民生新闻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样一种新闻现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文章拟在一些学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结合众多民生新闻栏目的显性表征,力图进一步廓清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报道题材等基本性概念,审视和揭示其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特性所在,从而在整体上对民生新闻的内涵进行界定,对其在理论认识上的一些误解和实践上存在的农民话语权缺失、背离新闻特性、同质化等误区进行进一步辨析,并试着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李晓丹 《理论观察》2010,(5):F0003-F0003
所谓民生新闻。指的是对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进行积极的关注,并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民生新闻近几年已经从电视媒体拓展到平面媒体,成为最常见的新闻价值取向之一。报纸作为传统的纸质新闻媒体,也积极引入民生新闻,赢得了读者与市场。目前在新闻理论界。  相似文献   

10.
梁永东 《魅力中国》2014,(8):305-305
社会舆论受到新闻传播的影响,尤其是当新闻报道涉及到民生问题时,对于社会舆论的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所以,新闻媒体必须重视民生新闻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报道民生新闻,要站在平民视角,同时还要统筹全局,关注民生。维护民生,坚持民主,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社会舆论,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杨巍 《魅力中国》2009,(10):45-46
如今,民生新闻几乎遍地开花,各类媒体不但在传统新闻栏目中大大加重了民生新闻的分量,各大广播电视媒体还纷纷办起了民生新闻专栏。民生新闻的出现,契合了新闻的社会需要、民众生存生活的需要,弥补了时政新闻的不足。然而,随着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兴盛,其背后的危机也逐渐显现出来,庸俗化、同质化等问题日益明显,这些都困扰着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光志  涂春丽 《魅力中国》2013,(25):317-317
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这些在作为电视民生新闻内容可以说几乎起到了本质性的作用。而回归新闻的公共性则是电视公共新闻的最大本质特点。以归其根底的角度来看,二者间不无本质上的共通性。本文试图站在公共新闻视角。结合民生新闻发展的趋势,来探索电视民生新闻是如何由“小民生”逐渐演变成“大民生”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郭晓莉 《魅力中国》2014,(25):277-277
由于民生新闻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越来越多的省市电视台都有了自己的民生新闻节目。经过多年的发展,民生新闻也遭遇了瓶颈期,部分民生新闻节目的不足也渐渐暴露出来。本文是笔者对民生新闻节目的一些瓶颈问题和应对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李冬 《黑河学刊》2011,(5):44-44
充分的认识民生新闻的特点以及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把握好民生新闻的基础,民生新闻的借鉴价值和受众启发是其他新闻所不能取代的。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已经成为近年来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的热点。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明确地代表着普通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其独特品格集中体现在"三民"上:即以民本为取向,以民生为题材,以平民为视角。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报道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已经成为近年来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的热点.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明确地代表着普通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其独特品格集中体现在"三民"上:即以民本为取向,以民生为题材,以平民为视角.  相似文献   

17.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对最新的有关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事实的报道。民生新闻最核心的就是以人为本,基本特性就是民本取向,就是要用“平民视觉”关注民生疾苦,用灵犀来传递和表达人文关怀的思想,在新闻对民众生活及生存状态的切入与拓展中,实现新闻功能的延伸,并且最大努力促进具体的新闻事件达到一种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刘跃 《理论观察》2008,(3):154-155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闻报道新概念。自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开播后,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并引发了国内电视界一股民生新闻热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民生新闻最早是在平面媒体上诞生的,但是却在电视中得到了更充分地发展和应用,以至于现在人们一提起民生新闻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京零距离》,就是电视。那么,民生新闻在地方性媒体扎根的优势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于童 《理论观察》2012,(5):117-118
关注民生是媒体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提高新闻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在确保新闻真实性、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独特的新闻报道视角的同时,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民生新闻报道方式,从百姓关心、关注的新闻热点着眼,让普通人成为新闻的"主角"。通过民生新闻的宣传和报道,体现出新闻报道"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和态度。  相似文献   

20.
周文志 《魅力中国》2014,(1):324-324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迅猛发展,成为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新的冲击波,很多人形象把它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一次重要变革。从其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民生栏目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各地方电视台在原有新闻节目的基础上,大力开办民生新闻栏目,但是随着民生栏目的不断增多,一些栏目出现的问题也更加突显,本篇论文将对地方台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