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公司法》规定了股东的派生诉讼提起权,但我国派生诉讼制度目前在实践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完善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一方面应当通过赋予胜诉股东某些特定直接受偿权,强化激励机制,鼓励中小股东积极维护公司及其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健全派生诉讼的约束机制,通过设置前置程序和恶意诉讼赔偿等措施,防止权利被滥用,减少滥诉现象。  相似文献   

2.
作为法律规则之异态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世界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我国公司法虽然也制定了该项制度,但不尽合理,特别是对原告资格的规定过于笼统,缺少实践的可操作性。文章对股东派生诉讼中原告诉讼权利的来源、性质,原告主体的范围、资格等问题给予阐述,并在分析我国派生诉讼中关于原告资质的相关立法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世界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在规范大股东和董事的行为、维护中小股东权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对于维护股东的合法权益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在新修订的公司法中规定了该制度。本文对该制度含义、性质、特征及作用加以分析,以利于对其的理解与适用。  相似文献   

4.
董潇丽  李鹏 《经济师》2006,(1):66-67
股东诉讼制度是保护股东,尤其是小股东权利与利益的最后屏障。股东诉讼制度由股东直接诉讼制度和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组成。就股东直接诉讼制度而言,我国法律给予股东的是很不完整的权利,而且,这些有限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实现;而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则完全是空白。文章从股东权入手,探讨公司股东诉讼的现实基础,评析我国现有股东诉讼之法律规定,完善股东直接诉讼,构建派生诉讼,试对完善我国股东诉讼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公司法明确规定了董事负有注意义务,并借鉴了国外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把董事违反注意义务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股东有权在一定条件下代表公司对董事提起诉讼的制度写进法条。但是,无论是对注意义务的行为标准,还是违反该义务的具体表现、抗辩事由等,法律都未予以明确规定。以美国法院的一则判案为例,借以将在美国与股东派生诉讼形影相伴的经营判断规则作以探讨,建议我国在未来的有关董事注意义务案件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将经营判断规则纳入考量范围,使其审判依据更为全面,审判结果更为公正。  相似文献   

6.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它有利于保护公司、股东以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新《公司法》确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不仅是理论上的合理性,也是现实的需要.它实现了股东利益的平衡,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大设计,但制度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一定的缺陷性,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资讯     
<正>政策 公司法最快6月出台 股东代表诉讼制破冰在即 《公司法》的修改已正式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程 序。根据立法程序,新公司法预计最快将在三审后于6月底出 台。这意味着,广受关注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已经破冰在即。 “股东代表诉讼”又称为派生诉讼,是当公司权益受到侵 害,且公司未能追究侵害公司利益人的法律责任时,由股东代 表公司对侵害人提起诉讼,由公司获得损害赔偿。 允许注册金分期到位 我国鼓励个人参营垄断业 3月24日上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通知,鼓励和支持有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为中心,首先,介绍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涵义和由来,对该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和阐述,其次,分析了该制度存在的价值,也就是体现该制度对正义的追求以及对公司民主制度的发展的作用,最后,阐述了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指出在我国的司法制度中对于该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和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9.
韦伟 《时代经贸》2007,5(12X):9-9,12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它有利于保护公司、股东以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新《公司法》确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不仅是理论上的合理性,也是现实的需要。它实现了股东利益的平衡,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大设计,但制度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一定的缺陷性,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侯丽艳 《经济论坛》2004,(18):98-98
一、现有制度下小股东利益之保护状况 对于小股东利益保护问题,有人往往认为是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了实践中侵害小股东利益案件频发,小股东利益保护不利。准确地讲,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并不是没有相关规定,如在《公司法》第111条中明确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了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权行为的诉讼。  相似文献   

11.
从有限责任公司中的股东权保护角度,探讨当前我国有限责任公司中侵犯股东权的现状、原因,进而从立法的角度,构建保护股东权的派生诉讼制度、别除权制度、中小股东的解散请求制度等,以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中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12.
吴少波 《经济论坛》2006,(24):136-138
一、我国司法实践中认定股东资格的主要证据何为“股东”,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大陆法系的公司法典、商法典、民法典中都找不不到明确的答案,我国2006年1月1日实施的《公司法》中也没有对“股东”作出明确的法律定义。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取得,根据我国《公司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可以分为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两种方式。原始取得是指投资人通过出资设立公司而取得股东资格。所谓继受取得是指在公司成立以后,对已经存在的公司股权依据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发生股权转移的情况下取得公司股东资格。包括通过股权转让获得原公司股东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基础性法则即企业或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我国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查阅权的范围或对象采取列举式的规定方式。对于股东查阅范围是否包括会计原始凭证,在理论与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争议。就此,从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原始凭证的性质、契约精神、防止管理权滥用四个角度论述,认为应该允许股东查阅会计原始凭证。  相似文献   

14.
政策     
《资本市场》2005,(4):8-8
公司法最快6月出台 股东代表诉讼制破冰在即 《公司法》的修改已正式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程序。根据立法程序,新公司法预计最快将在三审后于6月底出台。这意味着,广受关注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已经破冰在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督促行政机关积极依法行使职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高效利用司法资源,我国于2017年7月1日修改《行政诉讼法》,赋予了检察机关起诉相关行政机关的权利,初步建立起了我国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由于立法规定了法定的诉前程序,即检察机关需要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在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下才可以提起诉讼,因此此次修法被视为是对司法权的限缩和行政权优先思想的体现.在对行政公益诉讼司法实践数据进行分析后,围绕着行政公益诉讼的若干问题也显现出来.本文将以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为视角,分析历年法律制度变化中两者力量的对比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列举司法权和行政权关系变动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并且以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为切入点,为完善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公司法>对监事会制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进,其效果有待于实践的检验.本文仅从监事会制度在我国发展的轨迹以及对比新旧公司法就监事会制度在立法上的变迁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监事会制度的设想,以期使监事会的功能得以充分体现,并在监督公司控制权人、保护中小股东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九)经纬我国公司法规定了那些主要内容?我国《公司法》共11章,全文230条,主要内容有:第一,制定《公司法》的目的。制定《公司法》的目的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0月27日修订通过的《公司法》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使得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创下了世界之最--最先通过立法形式确立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但是,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应根据公司人格否认法理在司法实践中的实际运作,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则,规定于相关的指定法中,来完善公司法人制度;还要注意在指定其他特别法适应体现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内容,与《公司法》互相通融,共同构筑公司法人格否认完整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黄崇望 《时代经贸》2007,(3Z):43-44
通过我国相关立法与司法实践对法人目的范围外行为效力的性质认定进行考察,以新《公司法》第十二条对公司目的范围外行为效力的认定为视角,力图重新审视我国民法理论界关于法人目的及法人民事能力相关理论的某些通行观点,澄清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以期在新《公司法》的基础上完善对法人目的制度的法律规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法人制度。  相似文献   

20.
杨学志 《经济师》2011,(12):64-65
新《公司法》颁布以后,我国公司资本制度有很大改变,由过去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度转变为较宽松的折衷资本制度。但是作为保障法的《刑法》却并未作出相应的修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虚报注册资本这种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的行为屡有发生。但是由于《刑法》与《公司法》的衔接不紧密,导致本罪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公司法和刑法两方面对虚报注册资本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对该罪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