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汉代五谷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谷”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周礼》中则是“九谷”、“六谷”,“五谷”杂称。①到了战国时代,“五谷”的称呼便普遍起来,如《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管子·立政》:“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荀子·王制》:“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些表明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种类已初步有了定型。不过,那时的古籍记载都未具体说明是哪些谷物。到了汉代,人们才开始对“五谷”作出解释,意思是五种不同的粮食作物。至于是哪五种不同的粮…  相似文献   

2.
说“荍”     
说“荍”陈有清(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所)《诗·陈风·东门之》有“视尔如,贻我握椒”。“”是何物?因其涉及到我国种植荞麦的历史,实有弄清楚的必要。《尔雅·释草》曰:“,蚍。”《毛传》亦日:“,芘也。”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芘.一名荆葵。”据此...  相似文献   

3.
读书月坛     
《农民科技培训》2011,(12):48-49
《论语·述而》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生在世,谁能无惑。当我们遇到难题彻夜难眠,当我们遭遇挫折一蹶不振,当我们误入歧途无法自拔,我们希望能有人为我们答疑解惑,为我们指点出路,更多时候这个人就是我们亲爱的“老师”。  相似文献   

4.
黄金贵 《中国农史》1993,12(1):107-110
禽畜的阉割技术,商代已出现。首先施于猪,阉猪(?)称“豮”。可供祭祀肥壮者是“豚”,“豚”常作阉猪通称。阉马,早期称“(?)”,后称“骟”。阉牛早期称“犗”,后多称“犍”。阉羊,(?)称“羠”,其黑色者称“羯”。阉鸡称“驐”,江南方言词。“豮”、“豚”、“骟”、“(?)”、“犍”、“犗”、“羠”、“羯”、“驐”都是表示阉畜的同义词,《说文·豕部》:“豮,羠豕也。”《马部》:(?),犗马也。”朱骏声谓“犍、(?)、犗、羯、豮”诸字,“皆去势之谓。”(见《说文通训定声·升部》‘(?)’按)《牛部》、“犗,(?)牛也。”《玉篇·羊部》:“羠,犍羊也。”《正字通·马部》:“骟,割去势也。”《说文新附》:“犍,犗牛也。”《广韵·平魂》:“驐,  相似文献   

5.
潘法连先生《读(中国农学书录)札记》先后在《中国农史》发表了三组共23则,对于《中国农学书录》,略者详之,误者正之,分者合之,含混者明确之,用功颇巨,有裨学林。唯其中有以不误为误,以误证正的,有欲详而未详的,也有增加了新的混乱的,兹不忖谫陋,愿陈鄙见,就教于潘先生。一、沈立《海棠记》部分内容还见于宋人引述,沈立还撰有《牡丹记》十卷。《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读(中国农学书录)札记五则》(以下简称《札记》)中“《海棠记》的撰作时期及其内容”一节,据陈思《海棠谱》补沈立《海棠记·自序》,以明其大致内容及撰作时期,极是。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22引《复斋漫录》云:  相似文献   

6.
茶事探源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即“买荼”之荼非“烹茶”之荼说,“买荼”之荼即 苦荼”说以及荼为巴蜀方言汉语音译说。从《僮约》“武阳买荼”之荼,即《尔雅·释木》 、苦荼”之茶论起,由荼之字源,一直考到“茶”的早期正名始出巴人、蜀人的口语,从而进一步认定,我国茶叶文化,当也发于我国古代巴蜀。  相似文献   

7.
公私之说     
公者,国家、集体之称;私者,家庭、个人之谓。公私对应,相互依存。   每个人都生活在公私交织的矛盾体系中,本来泾渭分明的公私关系,因其私利观念的变形错位,演绎出一幕幕损公肥私、假公济私、挖公补私、借公行私之闹剧。损公利私者有之,轻公重私者有之,舍公取私者也有之……如此种种公私观念不清、敛财行为不廉、从业思想不正、敬业精神不强等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无疑对事业、家庭都是有百害而无益   俗话说“锅里有碗里才有”,“大河有水小河才满”,每个人只有勤奋工作,把“公”的基础夯实培厚,合理合法的“私”才有生存…  相似文献   

8.
口之于味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是说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但也不尽然。如鲜美滑爽的木耳菜,就有很多人不爱吃,更有甚者,觉其恐怖,感觉吃到嘴里滑滑的,像毛毛虫爬进了喉咙;即使是鱼羊,号称为“鲜”者,也有人味都不敢闻一下。  相似文献   

9.
补白一束     
“■者■之”析疑《吕览·辩土》曰:“■者■之,坚者耕之,泽其靹而后之。”夏纬瑛《“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从梁仲子、孙诒让说。案曰:“‘(?)’即古‘饱’字;‘泽’与‘释’字通;梁、孙二氏之说是对的。‘(?)’字,字书音义全缺,当是由其它形近之字所讹误。此句承上始垆、后靹而言,亦即上句之申论。‘坚者耕之’谓己将干坚之土要先耕了。由此可知,‘(?)’字于此当有后、缓、暂置之义。以形近之字求之,‘(?)’为‘挺’字之误。《仲夏纪》:‘挺重囚,益其食。’高诱注:‘挺,缓也。’正与此  相似文献   

10.
桔槔创造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桔槔,从徐光启《农政全书·桔槔图说》的插图及其解释:“桔槔,挈水械也。”这段话来看,乃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汲水工具。远在先秦时代,《庄子·天运篇》已记下:“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  相似文献   

11.
马可滢 《致富之友》2011,(12):28-31
剔红,又称“雕红漆”、“红雕漆”,漆器品种之一,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明曹昭《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剔红》:“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似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剔剑环香草者尤佳。”剔红漆色有深红近于紫色的,有正红的。有色浅而略呈黄色的.以颜色纯正、光泽明亮者为上品。  相似文献   

12.
费用问题,为历代计臣议论之重点,对费用的性质及加强赛用管理的重要性,都有充分的认识,对费用分析及管理方法也有所创建。苏辙是宋代著名的计臣,他在《上皇帝书》《宋文鉴》卷五十六)中以去冗为主题,痛呈三冗之事,他讲“……害财者三,一曰冗吏,二曰冗兵,三曰冗费”。冗官为冗费的根源之一,故把冗官视为国用中第一大害,他指出:百司之中“尤甚者,莫如三司”。三司为冗官聚积的所在,治理国计而不计,实为害中之害。“三司之吏,世以为多而不可损,何也?国计重而簿书重也。臣以为不然,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以简自处,而以…  相似文献   

13.
重塑会计诚信强化职业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与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公元前五世纪到二世纪的中国,在《道德经》、《论语》、《庄子》、《孟子》等具有丰富伦理思想的著作中就出现了关于诚信和道德的说法。如朱熹曰:“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礼记·礼运篇》则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之说。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对诚信更有其独到的见解:“人无信不立,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我国传统的会计职业道德也与诚信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文解字》云:“计,会也,算也,从言,从中。”又解释:“直言曰言”,就是要求真实无隐之意,这表明,古代“会计”一词的本义就有不弄虚作假的道德要求。而现代更有潘序伦先生的立信会计精神:“立信,乃会计之本。”“会计师之职业,一曰公正,二曰诚信,三曰廉洁,四曰勤奋。”由此可见,诚信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优秀道德文化,也是会计人员安身立命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4.
风水·坟头·土地易旭东“葬生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古谓之风水。”──摘自《辞海》历史悠久的“堪舆学”如今的风水同古人的风水不尽全然。风水在古代又称“堪舆”,是旧中国的一种迷信。民间又叫相宅、相墓之法。堪舆...  相似文献   

15.
御茶十八棵     
王华 《浙江林业》2003,(10):36-37
传说乾隆皇帝当年下江南到杭州时,曾游龙井,并在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茶园亲自采摘过龙井茶,于是便有了“十八棵御茶”的说法。据《西湖志》记载:“高皇帝南巡,啜其茗而甘之,上蒙天问,则王氏方园里十八株,荷褒封焉。”又称:“在胡公庙前,地不满一亩,岁产茶不及一斤,以贡上方。斯乃龙井之冢嫡,厥为无上之品。”  相似文献   

16.
新年说福     
新春佳节,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个大“福”字,以祈愿新的一年万事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的人还把“福”字倒贴,取其谐音“福到了”之意,以表示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福”,什么叫福?《韩非子》一书说:“全寿富贵之谓福”。从福字的结构来看,福字由“示、一、口、田”四个字组成。示,古时指神祗,也指地神。田,通佃,又通畋,即耕种、打猎。“焚林而田,竭泽而鱼”。通过种田,打猎,祈求神灵赐予黎民苍生有衣穿,有饭吃。《尚书·洪范》把“福”归为五方面,称之“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这里所说…  相似文献   

17.
李樟 《中国改革》2004,(9):28-30
WAPI的强制执行终于在中美谈判中被施以无限期拖延的“判决”。国内一片哗然,激愤者有之,高兴者也不乏人在。就在这哗然声中,全美亚洲研究所一位政治学教授苏迈德很快就从美国政客关心的角度发布了一份特别报告:《中国入世后的技术政策:标准、软件及技术民族主义实质之变化》(以下简称“报告”)。  相似文献   

18.
对《诗·鲁颂·泮水》“薄采其茆”之“茆”的解释,有两种基本观点:一以其为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一以其为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Gmel.)O.Kuntze]。本文认为:《泮水》产生地不可能有莼菜分布,释“薄采其茆”之“茆”为莼菜是错误的,有资料表明“茆”与《关雎》“荇菜”为同物异地、异名,均指今荇菜(N.peltatum)。本文还重点对《本草纲目》有关荇菜的记载进行了介绍、分析。最后,据考查结果分析,对莼菜历史提出了几点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学书录》补正六则冯秋季(秦皇岛造纸总厂)一、《洛阳牡丹记》之初刻及其“花品叙”之误王毓瑚先生(中国农学书录)①第66页“洛阳牡丹记”条言是书“流传颇广”,但对其初刻只字未提。今按:是书初刻为治平三年(1066)或四年。《欧阳文忠公全集·外集》...  相似文献   

20.
贵天     
<正>有一天齐桓公问管仲:"王者何贵?"管仲回答:"贵天"。齐桓公仰而视天。管仲说:"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