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由于投资者存在认知偏差,导致证券市场上出现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现象.这两个现象已经成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阐明了传统金融理论下信息与价格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鉴于对2009年上市公司年报公布之后股价收益率相关系数的实证检验,证明了我国市场上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现象的存在,并针对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造成的不利影响,从投资者投资策略和监管当局的管理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行为金融学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使股票市场存在着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市场并非完全有效。笔者研究了2008年熊市前后,市场过度反应现象,并对比了市场反弹期间不同投资策略的绩效优劣。2008年熊市及其后一年反弹期间,A股存在较为明显过度反应。在熊市反弹时,“输者组合”是表现最好的投资组合,而“赢者组合”则是最不应该持有的组合。  相似文献   

3.
信息披露、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以及其制约效应,2003年到2009年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对企业过度投资问题在我国的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投资对现金流具有敏感性,并且这种敏感性是由投资过度来解释的,即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我们考察了信息披露评级和机构投资者持股两个制约变量,分析其对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信息披露评级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在特定的样本环境下能抑制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发现,信息披露评级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的两种制约作用是替代的,在信息披露评级低的公司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越明显;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公司,信息披露评级的制约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鉴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在分析教育投资行为特殊性的前提下,将不同领域的投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微观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风险决策行为,存在与金融投资者相类似的信息环境和认知模式,并指出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克服传统金融理论中忽视决策者心理认知因素的缺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TGARcH与EARcH模型,以2006年1月4日至2009年5月5日的沪深综合指数日收益率为研究样本,对中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了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对信息反应的不对称,即“利空消息”对股票价格的冲击大于“利多消息”对股票价格的冲击。并进一步结合行为金融学理论,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出发,研究得出投资者的损失厌恶与反应过度的认知偏差是导致其对“利空消息”反应过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评价了企业投资过度对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反应.通过检验不同企业所有制结构下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过度行为的不同影响,本文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投资过度行为,且略微严重于投资不足;2.对于投资过度行为,非国有企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较国有企业灵敏.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股票市场投资主体的个体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过度反应、羊群行为等行为偏差。文章试图应用行为金融的相关理论,在对影响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浅析后,分析了产生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最后对个体投资者提出几点投资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维安  姜涛 《财贸经济》2007,(12):56-61
本文实证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证实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对过度投资行为形成有效的治理.研究表明,股东行为治理、董事会治理、利益相关者治理对抑制过度投资积极有效,但监事会、经理层、信息披露机制的作用不明显.本文将上市公司治理的综合评价系统--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南开治理指数)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研究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9.
经理的机会主义引发企业过度投资行为。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投资与现金流之间关系的研究,分析企业是否存在过度投资的问题并找到相关的经验证据。从董事会特征出发,利用上市公司2013-2014年的数据,研究制造业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过度投资行为以及与董事会特征相关的治理机制是否有效。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投资行为;召开董事会、分设董事长与CEO是制约过度投资行为的有效机制;独立董事与董事会规模没有发挥相应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广  陈建国 《商业时代》2011,(24):62-63
本文利用上市公司(2009年度)数据,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过度投资行为以及机构投资者是否能有效制约过度投资行为。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制约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1.
《商》2015,(38)
本文以2010年年末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司在面临融资约束时,现金流对投资的影响,并进一步引申到分析融资约束对代理问题所引起的过度投资行为影响如何。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衡量公司的融资约束水平,对融资约束程度不同的公司进行分组。实证结果表明:公司在面临融资约束时,投资对现金流存在依赖关系。而公司面临融资约束并不能很好的抑制管理者的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2.
以企业的投资效率为研究视角,考察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这一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的投资角色主要表现为“治理”,在对非效率投资行为进行细分后发现,网络权力高的非控股股东可以缓解投资不足并抑制企业的投资过度;影响机制的检验显示,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主要通过抑制控股股东掏空、经理人过度投资行为以及投资机会的控制来缓解投资不足,从而提升投资效率;在企业股权融资风险较高、信息和法律环境较差时,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治理作用更突出。以上结论不仅丰富了非控股股东网络权力这一新兴学术领域的认知,对投资者和监管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控股股东的视角,本文利用2002-2007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市场化进程、股东控制和企业过度投资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增多,过度投资行为得以削弱;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控股股东进行利益侵占的成本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其过度投资行为;在不同的市场化进程水平上,因侵占成本的差异,股东控制程度对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研究投资行为主要是研究投资者的决策过程,投资者在之前的研究中认为是理性的,才开始的研究,因此结论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经研究,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不全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很多的认知误差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所以人们的金融投资行为不免要受到影响。行为金融学分支于经济学,主要是研究投资者决策过程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认知、情绪、态度,以及这些作用于市场的效应。中国的证券市场比较独特,而且还处在初级阶段,行为因素和非理性的心理必将广泛影响这样的一个市场。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出发,以证券投资行为理性程度有限,投资者存在许多认知偏差为基础。本文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是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展开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CEO作为公司最高决策者,控制着资源配置权及处于核心地位的投资决策权,性别作为其最重要的个人特征之一,会对公司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CEO性别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女性CEO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程度.同时,CEO性别未对公司的过度投资倾向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拓展了现有高管背景特征和公司投资行为方面的研究,对于认识公司不同性别高管的过度投资行为,以及不同产权制度对微观主体或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小军 《财贸研究》2007,18(6):90-93
将控制权收益引入Myers-Majluf模型中,本文建立了一个企业融资方式选择模型。模型预测,由于控股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的利益冲突,选择股权融资的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而选择负债融资的企业一般不存在过度投资行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收益加剧了企业股权融资偏好和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7.
会计信息影响投资者行为和投融资活动,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冲突,企业存在非效率投资行为.会计稳健性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冲突,减少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抑制企业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商》2016,(10)
企业的投资行为与企业的生死存亡有着密切的联系,近来年是财务会计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等方式。本文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并以在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中的公司债券为研究对象,对比两个融资方式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不同,以及债券融资是否能够抑制企业过度投资,并在不同所有权企业中抑制能力是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企业的投资行为影响一个企业的价值。主流经济学对投资的研究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而对现实经济世界里诸多“异象”,融入心理学的行为经济学对此的解释更为合理。基于时间偏好不一致理论对企业投资决策中出现的扭曲问题进行解释,研究发现,管理者的不耐心递减、自我控制水平等认知偏差会影响他们的决策行为.从而造成投资不足或过度。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等状况较为普遍,现有的较为经典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对这些现象有一定的解释作用,但这些理论都是以理性人为假设,而事实上,人并非绝对理性。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和投资的现状,探讨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非效率投资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