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熊元斌  李红 《经济管理》2007,(10):69-74
区域旅游合作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态,是区域旅游合作高效运作的组织保障。但由于机会主义行为以及地方政府间协作不力等影响,在区域旅游合作活动中,区域旅游合作组织管理常常处于低效率、甚至无效状态。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对之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实施柔性管理的现实必要,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阐述了森林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并从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出发,深入分析目前森林资源现有管理模式面对的公共治理困境:集体行动的失范、共识和合作的困窘、机会主义行为难以克服、官僚化与浪费的消极抑制等风险。  相似文献   

3.
论流域开发管理中的区域利益协调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陈湘满 《经济地理》2002,22(5):525-528
流域是一种特殊的区域类型,既是由分水岭所包围的自然区域,又是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进行以水资源开发为中心的综合开发的重要单元,构成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流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联极为密切,地区间相互影响显著,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区段性和差异性、层次性和网络生、开放性和耗散性等特点。在流域开发中,流域内部各行政区域之间、上下游之间,甚至不同流域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分配问题,它们是流域开发管理矛盾的症结所在,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以协调流域内各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首先必须解决与水资源相关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其次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再就是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跨区域公共工程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管理协调难度较大。跨区域公共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与项目组织息息相关。分析了跨区域公共工程项目组织的特征和内外部环境,结合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从业务流程、组织模式、组织架构、沟通渠道、组织氛围与组织制度6个方面,对跨区域公共工程项目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我国跨区域公共工程项目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内的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浩峰 《经济经纬》2007,(3):110-113
在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不完全契约的条件下,农业合作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机会主义动机和组织运行过程中造成的种种组织冲突.农业合作组织内协调机制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农业合作组织各成员方如何安排适当的契约方式和组织的治理结构来减少组织的运行成本.具体内容为从投资弹性、投资的相对效率、资产的独立性和人力资本的必要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合作组织成员间要素联结契约方式选择原则;根据信息的联结模式讨论合作组织治理结构的设计原则;根据价值链理论分析组织目标确定、分解和调整过程中协调矩阵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6.
东亚区域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博弈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博弈论知识对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基础及可行性、协调收益进行了研究,说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能够提升参与其中国家的得益.文章最后提出了东亚区域经济进行国际宏观经济体政策协调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熊洪波 《经济师》2008,(1):216-216,218,219
文章在指出学科的发展为区域公共管理提供了模式框架,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为区域公共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等论点基础上,认为区域公共管理实现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中央政府应实行宏观调控模式和重新调整行政区划,各个地方政府按照区域公共事务的需要,让渡出部分地方权力,积极地吸纳民间的力量,统一管辖区域内的公共问题,形成一种区域同盟。  相似文献   

8.
论合作组织的生态系统管理优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合作组织的动态演进需要有生态管理的理念,以实现生态交换的多方共赢。在实现制度均衡、分配均衡、供需平衡与空间平衡的目标下,合作组织的生态位优化和组织边界优化是实现生态系统管理优化的具体途径,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定管制机构、仲裁等协调机制和公民监督与参与机制,为合作组织的生态系统管理优化提供现实保障。  相似文献   

9.
从协调与协调管理的一般含义入手,讨论了项目团队的协调关系的发展,提出了项目团队协调—合作关系模型。着重研究了模型中信任关系在项目团队中建立、发展过程和协调的6种基本方法,进一步讨论了在项目团队中建立基于信任的合作关系的依据、作用机制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综合实力最强、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而金融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环节.通过区域金融合作,将促进资本在区域内的有效集聚,实现金融资源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区域内经济与金融联动发展与合轨运行.本文考察长三角地区经济金融合作情况,分析了制约长三角金融合作进一步开展的因素,最后提出构建长三角金融合作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协作问题及其治理机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科 《经济地理》2011,31(10):1692-1697
伴随我国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地区间产业发展的协作意识逐渐增强,但受体制环境以及地方政府单体利益追求等因素的制约,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迫切需要优化区域治理机制,增进区域协作。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为实证对象,在揭示其一体化趋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定量方法详细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协作问题,并提出了推进产业协作的治理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海燕  王富喜 《经济地理》2008,28(6):928-931
文章从界定的区域协调发展概念入手,将自组织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相互依赖理论、竞争合作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依据,探讨了上述理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孙海燕 《经济地理》2007,27(3):362-36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协调成为区域发展中最为决定性的因素,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其发展机制正是区域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区域协调发展及机制研究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概念界定入手,将其定义为区域内部的和谐及与区域外部的共生。针对区域协调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耦合性,将区域协调发展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将发展机制定义为一套从目标内容到实际操作的完善体系,具体包括根本目标、协调内容、协调主体、协调手段、协调程序等,探讨了三个阶段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慧霞  刘斯文 《经济地理》2006,26(4):714-716,720
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垄断性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业应成为中部崛起的支柱产业。但随着中部经济的“塌陷”,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实现中部旅游业大跨越和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合作模式,重点提出了合作途径的五大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5.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内蒙经济发展区域协作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林  曹阳  赵英才 《经济地理》2006,26(2):199-202,206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组成的东北经济区,是我国最早形成并在结构上相对完整的大经济区,有着区域经济协作的天然条件和深厚基础。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规划和实施中,要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思想为指导,站在地区分工与协作的高度,分析和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区域协作的阻滞性因素、协作的主体领域以及推进三省一区区域经济协作的总体措施,以实现要素区域间优化配置,从而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使东北大经济区成为我国第四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6.
区域合作治理是长株潭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文章主要从多中心治理的角度论述了长株潭区域合作治理结构的四个要素,讨论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实现长株潭区域合作治理的路径依赖:体制转换和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动态演化总体上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1990年以来又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1世纪初,应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相似文献   

18.
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鲁河  张茜  陈晓红 《经济地理》2011,31(10):1710-1717
将点轴开发的典型地区——哈大齐工业走廊作为研究区域,在指标体系构建和模糊数学理论的支持下,建立协调度模型,深入分析哈大齐工业走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并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解,以探讨影响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协调度呈阶段性变化特征,哈尔滨和大庆的协调度经历了3个阶段,即上升-下降-上升,齐齐哈尔只经历了上升-下降2个阶段;除了哈尔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在2006年属于濒临失调以外,其他的均属于协调类型;哈、大、齐的社会经济指标对生态环境发展的影响大小不同,3座城市影响最大的指标依次是:实际利用外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油消费量,生态环境指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影响最大的指标分别是:工业废气排放量、交通噪声平均值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这些方面,才能使哈大齐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合作具有类似于生物种群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互惠共生、协同竞争、领域共占、结网群居等四个方面.行为生态学为探讨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视野、理论和方法,运用行为生态学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内容为:区域经济合作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政府行为基本模式研究、企业行为基本模式研究、动力机制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演化与优化机制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的行为生态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