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无兴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是兵总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A股上市公司。通过天兴股改,我们有以下体会: 国企改革必须冲出传统公有制组织形式的桎梏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国企搞不好,关键在于传统的公有制组织形式不能做到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股权分置改革(以下简称股改)实施至今,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成功完成了股改,我国资本市场也开启了一场伟大的制度变革,回顾股改实施以来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变化的影响,反思股改这一深度改革对上市公司的冲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股改的制度  相似文献   

3.
数据     
《中国总会计师》2005,(12):17-17
消费品零售总额:今年增长12.8%;特大城市:49个;民企:平均寿命3.5年;上市公司:具投资价值的仅30%;燃油税率:可能为零售价的30-50%;股改:国企占62.4%;……[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TCL、武钢股份等上市公司实现整体上市,以及股改的顺利实施使得制约集团整体上市的制度性约束的逐步解除,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型国企表现出强烈的整体上市冲动。通过整体上市方式,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可能带来显著的财务效应。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股改已近七成,但在可数的几家啤酒上市公司却另有景象:一直拒绝外资进入的燕京啤酒和它控股的惠泉啤酒股改进行得一帆风顺,而那些世界啤酒巨头成为战略投资人的上市公司则一并陷入股改困境。几年前签署的一纸引入战略投资人的协议,却令今天的股权分置改革陷入困境。如今在股改接近后期之时,青岛啤酒、重庆啤酒这些携外资攻城掠地的啤酒企业,正在进行一场艰难的股权保卫战。  相似文献   

6.
自2002年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算起,上市公司治理在我国己经走过了四个春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得以日臻完善,股改的全面铺开直至完成又为我们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创造了新的条件,本文主要探讨股改后要改善上市公司治理可从那些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7.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考察了股改前后影响现金股利政策的因素,主要探讨了股改前后股权结构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股改前后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没有显著差异.(2)股改前,股份流动性、股权集中度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均不显著;股改后,股份流动性与现金股利支付呈显著负相关,但股权集中度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一、宝钢权证推出背景及基本信息 2005年8月22日.宝钢权证挂牌上市,成为阔别九年后我国证券市场迎来的第一支权证,宝钢权证是作为对宝钢股份流通股股东的补偿而诞生的。宝钢集团承诺,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的股权登记日收盘后登记在册的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流通股股票将获得上海宝钢公司支付的2.2股股票和1份认购权证的对价。在实施股改方案后的两个月内,如宝钢股份的股票价格低于4.53元.宝钢集团将投入不超过20亿元增持宝钢股份。在上述两个月届满后的六个月内.如宝钢股份的股票价格低于1.53元.宝钢集团将再投入累计不超过20亿元并加上前两个月20亿元资金中尚未用完的部分(如有).增持宝钢股份:[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以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简称股改)正式启动为界,上市公司京山轻机(000821SZ)于2009年5月公布的MBO(管理层收购)是股改后开始酝酿并最终成功的第一家,由此也宣告了后股改时期MBO的回归。然而,这一轮MBO与股改前的MBO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流通股取代非流通股成为交易标的。股改前上市公司均选择国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作为MBO交易标的,而随着股改的结束以及大小非解禁工作的推进,MBO的交易标的已经锁定在流通股,上市公司的MBO将面临流通股持有者较为分散、价格较高等新风险,即会面对更高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0.
随着各上市公司陆续完成股改,市场将进入全新的“G股时代”,证券市场的格局也将随之发生深刻变化。2006年将是我国证券市场从股权分置全面进入到全流通格局的时期,后股权分置时代即将来临。在后股改时代,全流通市场将逐步发展成型,而监管部门也表示,2006年将“大力推进市场创新,拓展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推动并购市场创新,从存量上不断改善上市公司结构,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提供多种市场化的支付手段和创新方式。可以预见,后股改时代的上市公司并购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后股改时代上市公司并购发展的背景(1)新证券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对股改后大股东持股比例发生变化进行分析,指出股改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值由45.58%下降到36.92%,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控股权,使得各大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差距缩小,可能形成多个大股东相互制衡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对大股东持股比例降低是否会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受现金流的影响显著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存在显著的促进影响,股改后大股东持股比例降低,相关性小于股改前;2.投资对现金流敏感的原因是普遍存在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下的过度投资行为,股改后虽然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下降,但是这种变化趋势却加剧了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3.股改使得前五大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范围趋于缩小,股改后股权制衡缓解过度投资的水平比股改前提高,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股改后大股东持股比例发生变化进行分析,指出股改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值由45.58%下降到36.92%,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控股权,使得各大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差距缩小,可能形成多个大股东相互制衡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对大股东持股比例降低是否会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受现金流的影响显著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投资一现金流敏感度存在显著的促进影响,股改后大股东持股比例降低,相关性小于股改前;2.投资对现金流敏感的原因是普遍存在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下的过度投资行为,股改后虽然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下降,但是这种变化趋势却加剧了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3.股改使得前五大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范围趋于缩小,股改后股权制衡缓解过度投资的水平比股改前提高,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析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入手,选取股改前后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情况作为分析对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来分析股改前后现金股利政策以及股权结构的变化,同时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来检验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4~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从公司投资角度探讨股改成效,股改是否通过降低过度投资减少了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结果表明,股改虽然没有降低两权分离度,但抑制了两权分离对过度投资的影响,股改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在非国有控股的公司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4-2005年,2007-2008年的两组数据,分析了股改前后股权流转程度对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改前后股权流转程度和上市公司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都是非线性的U型曲线,前者统计不显著,后者通过了检验。说明随着股权流通比例的提高,对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影响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16.
陈艳 《财务与会计》2006,(11):62-63
2005年4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目前已经进入尾声,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改”已基本完成,后股改时代呼之欲出。然而,整体市场股改方案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胜利,只有以此为起点,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积极稳妥地解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真实度这个深层次问题,股改才会取得实质性的成果。笔者认为,当前应重点关注上市公司选择性信息披露的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4-2005年,2007-2008年的两组数据,分析了股改前后股权流转程度对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改前后股权流转程度和上市公司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都是非线性的"U"型曲线,前者统计不显著,后者通过了检验。说明随着股权流通比例的提高,对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影响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动态》2002,(8):17-17
由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合办的《上市公司》杂志6月评出2001年度“《上市公司》50强”,中国石化、宝钢股份、华能国际位列三甲。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05年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50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以股改前后5年为检验区间,考察了股改前后公司绩效的变化轨迹。结果发现:股改使中小板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具体来说,短期内(股改当年和股改后第一年)发生了显著下降,随后(股改后第二年、第三年)得到了逐步上升。  相似文献   

20.
周媛 《财会通讯》2010,(4):34-35,40
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通过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2005年9月公布的全面股改首批和第二批共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多变量回归对50个有效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建议应完善股改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