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速炎 《中国外资》2005,(10):52-53
<正>距中航油新加坡期权交易巨亏5亿美元半年多之后, 香港上市的中盛粮油公司又曝出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套保失手的消息,从而上演了一幕香港版的“中航油”事件。然而, 与中航油这种大型国企对赌期货,拉扯出一系列制度问题有根本区别的是,这家以食用油为主业的外资公司,为私人所有,因而对于此次亏损,只能是愿赌服输。  相似文献   

2.
距中航油新加坡期权交易巨亏5亿美元半年多之后,香港上市的中盛粮油公司又曝出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套保失手的消息,从而上演了一幕香港版的“中航油”事件。中航油、中盛粮油、中储棉、国储铜等在国际期货市场上的遭遇,已经真实地凸显出这一市场的无情风险以及国内企业对国际期货交易风险把握能力严重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中航油事件"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对国内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有大型企业和监管当局敲响了警种,给国人带来深刻的思考,也对我国未来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和动力。要避免中航油的悲剧再次上演,中国企业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严格按国家规定进行适度的套期保值;建立属于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体系,并借此融入国际石油定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去年秋冬之际,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在国际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中亏损了5.5亿美元,成为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最大败笔,由此引发了各界对其财务治理、风险控制及出资监管诸多方面的重重疑窦。从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财务治理的视角来审视中航油事件所演绎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悲剧,无疑将会为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反思和警示。  相似文献   

5.
去年秋冬之际,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在国际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中亏损了5.5亿美元,成为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最大败笔,由此引发了各界对其财务治理、风险控制及出资监管诸多方面的重重疑窦。从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财务治理的视角来审视中航油事件所演绎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悲剧,无疑将会为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反思和警示。  相似文献   

6.
去年秋冬之际,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在国际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中亏损了5.5亿美元,成为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最大败笔,由此引发了各界对其财务治理、风险控制及出资监管诸多方面的重重疑窦。从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财务治理的视角来审视中航油事件所演绎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悲剧,无疑将会为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反思和警示。  相似文献   

7.
去年秋冬之际,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在国际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中亏损了5.5亿美元,成为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最大败笔,由此引发了各界对其财务治理、风险控制及出资监管诸多方面的重重疑窦。从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财务治理的视角来审视中航油事件所演绎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悲剧,无疑将会为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反思和警示。  相似文献   

8.
禹良俊 《理财》2007,(7):21-23
如果说乔洪是茅台事件的惹祸者,那么,翻开中国近年来的企业“多事备忘录”,我们会发现,并不是乔洪一个人在惹祸:中航油的陈久霖,长虹的倪润峰,中储棉的雷香菊……  相似文献   

9.
“套保案”呼唤期货市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信泰富外汇交易巨亏,深南电深陷对赌合约、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在燃油市场折戟…….这些在境外从事期货套期保值受损的企业均沦陷于场外结构性期权.加上之前的“中航油事件”、”国储铜事件”等,境外场外衍生品已经屡次充当中国企业杀手。  相似文献   

10.
从近期曝光的古井集团高管腐败“窝案”,到2007年中石化陈同海的“双规”事件,再追溯到2004年陈久霖导致的中航油新加坡巨亏,均反复印证了一个事实:没有董事会的制约,国企的“一把手”文化可能带来难以衡量的损失,而CFO的职责敏感性令其在制度缺陷严重的企业中难以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国际衍生品市场中隐藏的巨大风险漩涡,一次又一次让“中国资本”铩羽。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豪赌石油期权,终以巨亏5.5亿美元折戟沉沙;2005年,国内投机者在国际期铜市场上的损失总和可能会达到60亿元人民币之巨。  相似文献   

12.
《财政研究资料》2005,(3):22-23
造成5.5亿美元损失的中航油事件沸沸扬扬,舆论评说正热。早就听说一些垄断性国字号大企业的薪酬水平高,但高到什么程度,毕竟多是传闻。这回陈久霖“玩火”.总算顺带让我们明明白白看了一回谜底:据报道.被称为“打工皇帝”的陈久霖.年薪大约合人民币2350万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 最近发生在新加坡的中航油事件是企业内部控制失败的结果。在分析中航油事件过程中, 作者通过借鉴 2004年 10月颁布的新COSO报告内容, 从内部控制的八个要素角度, 逐步剖析了中航油事件发生的根源与过程, 为中国企业如何借鉴国际企业风险管理方法, 作了一个初步尝试, 同时, 本文还介绍了新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颁布的背景、理论贡献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追踪中航油在参与炒作国际石油期货过程中的具体做法,以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财务治理视角来解剖其形成巨额亏损的内外背景,分析其深层原因,不难看出,中航油在期权投资、财务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1月29日.国有控股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误判油价走势.在石油期货投资上亏损5.5亿美元,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事件被称为“中航油事件”.该事件是著名“巴林银行悲剧”的翻版。10年前,在新加坡期货市场上.欧洲老牌的巴林银行曾因违规投机操作.令公司损失13亿美元并导致破产。  相似文献   

16.
中航油事件发生后,我们一直在寻找这一事件的最深层原因。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是不是企业从事衍生产品交易,就无法控制风险?是不是国有企业参与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就更大?陈久霖的失败仅仅是因为他一味地赌?几经周折,我们采访到了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黄明教授。他多年来在美国芝加哥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做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与教学,对金融衍生品和行为金融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此次采访进行之前,他即被中航油公司聘为顾问。当我们坐下来开始交谈,黄明首先表明了他的态度:“我不想对中航油事件及陈久霖给予很多的评价,有些人说陈久霖根本不懂衍生品,我不知道他是否不懂衍生品,但我可以说他不懂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7.
透析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4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相似文献   

18.
《理财》2005,(4):44-45
安然事件;中航油事件;长虹事件;伊利事件  相似文献   

19.
故事开篇美丽华公司的开闸试水2004年前后,中航油在国际航空油市场上所演绎的悲剧故事把套期保值的概念传播给了更多的中国人。不少业界人士则从时隐时现的细微深处,强烈地感悟到中航油事件的风险投资属性。更多的中国公司则试探性地向前探索着,眼前的美丽华公司就通过境外经营净投资来试水套期保值。  相似文献   

20.
从中航油新加坡事件之后,金融界接二连三地发生惊天大案,暴露了国内金融机构体制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