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认识利润表观和资产负债表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观核算企业的所得税,相对于利润表观来说,所得税的缴纳,由主要看利润表转向了资产负债表,由当期收益转向了全面收益,对所得税信息质量的要求,从侧重可靠性转向侧重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资产负债表观的公允价值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产负债表观是计量企业收益的一种观念,要求对相关资产、负债等进行确认并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则体现出预期性与市场性特点,具有动态性与波动性.资产负债表观具有资本保全的思想,但公允价值计量却具有信息"黑洞"问题.应当完善公允价值内涵及标准;增强公允价值运用的风险控制;加强计量属性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研究;改革财务报告呈报.  相似文献   

3.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处理应充分体现资产负债表观及全面收益观,并能满足纳税管理的需要。本文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处理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1999年以来,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规模膨胀迅速,与国民经济规模不协调货币当局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在全部资产配置中的比重过高,吸收存款准备金和发行央行票据的资金成本高于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文章建议全面评估货币当局资产负债项目的安全性、成本和收益,提高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质量.  相似文献   

5.
所得税会计以"全面收益"理论为基础,要求从资产负债表观出发,计算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将资产的账面价大于计税基础确认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反之确认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相似文献   

6.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会计理念的更新,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更新就是企业收益计量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新会计准则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年度报告主表,并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文章对新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观下全面收益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介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全面收益报告的最新进展,并讨论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报告模式的改进。  相似文献   

8.
《财务与会计》2007,(2):80-80
美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是以资产负债观代替收入费用观、以全面收益取代传统收益、以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以中立原则取代谨慎性原则。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对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突破,如资产负债观、全面收益观的引入;在收益确认上对部分来实现收益的确认;在很多项目上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这些新会计理念下,会计确认放宽了可定义、可计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安然事件后,对于收益计量的方法逐渐由收入费用观迈向资产负债表观。本文通过历史研究、规范分析的方法,对资产负债表观替代收入费用观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这一改变涉及的主要方面,并提出了今后继续改进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胡燕  姚小秋  蒋慧 《会计之友》2007,(19):34-36
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体现出的资产负债观、全面收益观及公允价值观的新理念,阐述了新理念对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一)资产负债观的主要观点。资产负债观指直接用资产和负债来确定收益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所有者的投资及对其分配利润除外。这种观点认为收益的本质是某期间净资产的增加,而不需要考虑交易或非交易,只要引起净资产变动就确认收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经济环境、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传统收益信息的相关性受到质疑。全面收益观的提出,使收益确认建立在资产负债观的基础上,同时兼容了收入费用观,满足了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李勇 《财务与会计》2023,(17):71-72
<正>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存在资产负债观与收益观两种模式,前者较多聚焦银行资产负债表,更关注存贷款规模的增长,后者较多聚焦利润表,更关注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收益指标的增长。也即产生了资产负债观导向的业绩评价模式(以下简称资产负债观评价模式)与收益观导向的业绩评价模式(以下简称收益观评价模式)两种。  相似文献   

14.
2006年会计准则改革在会计理念上发生了许多变化,如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由营业收益观转向全面收益观、由历史成本观转向公允价值观、由制度导向或者规则  相似文献   

15.
资产负债表观已在新会计准则使用多年,但是笔者在这些年不断学习和理解中还是要加强体会和探讨,新会计准则实施导致会计准则核算内容、会计计量、核算方法应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围绕资产负债表观在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体现为核心更好的理解新准则。为此,笔者围绕资产负债表观在会计准则中的如何运用和体现的进行论析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2014年财政部对部分会计准则进行了修改,主要变化之一是提出了“综合收益”概念,这体现了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融合。作为两种不同的收益计量理论,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已发展成为制定会计准则的两种不同指导思想。随着经济环境与活动的日趋复杂,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两种观点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综合收益”概念,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将两种理论从基本关系和具体项目差异上进行比较,并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是两种不同的收益计量主张,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收益计量方式逐渐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观更能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会计信息,但资产负债观在执行中存在些许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内涵和区别,并且总结资产负债观在准则中的应用和在执行中的局限性,并从实践中和准则中可以看出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是相互补充的,并非相互对立。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合理地融合,这样形成的会计信息会更加可靠和动态地反映企业的过程和结果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06年2月15日,国家财政部印发了新制定的38项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与之前的准则和会计制度相比,制定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从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理念转变、从受托责任观为主到决策有用观为主的理念转变、从资产的单一计量属性到多种计量属性运用的理念转变、从利润产生收益到全面收益观的理念转变等等。其中,由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转变是贯穿整个准则体系的核心理念。从财务角度来看,这一转变引发我们对资产负债观中蕴含的财务理念的价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A资产划分的三种标准从实质角度考虑,笔者认为企业资产的划分标准有三个,即收益能力、权利状态、风险大小。由于新会计准则体系更多地采纳了资产负债表观,因此资产的划分显得尤为重要。现行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长短期投资等,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新旧会计准则中收益计量的方法作为研究重点,将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确认和计量方法进行对比,总结其主要的区别。通过列举具体例子,提出资产负债观下收益计量会给企业带来超额分配、损害企业可持续发展及误导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的观点,就该局限性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