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疾控机构内部控制是规范财务管理、提高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着眼阐明疾控中心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针对当前疾控机构内部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更新观念,进一步完善疾控机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加强疾控机构预算控制及人员控制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人才队伍建设是疾控事业发展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保障,是疾控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目前公共卫生人员的不足之处:人手不足、素质不高、年龄构成不合理等。为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适应疾控事业发展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我们将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长效措施,使本中心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学历、职称结构在最短的时期内显著改善,人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改革深化,疾控机构面临着转型发展,需要创新和改革当前的工作机制,而加强党建工作、促进党建与业务的融合是促进疾控事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对疾控机构党建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湖州市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例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当前疾控部门项目资金管理现状,其项目资金存在的不足及原因,以及进而影响的公共卫生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笔者作为疾控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提出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对策,为做好疾控部门项目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疾控部门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唐朝史实,本文对"政府购买"概念作出了新的定义,指出唐朝的政府购买应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的政府购买,即以实际持有的财政性资金或物品进行的政府购买;二是间接的政府购买,即动用预期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预期的赋役征调)进行的政府购买,亦称为替代性政府购买。由于唐朝前后期的赋税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赋役的折纳折免与政府购买、地方治理之间的关联有明显变化,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也有不同。特别是替代性政府购买,既可节省政府购买的成本,也容易传导赋役固有的强制性,给纳税人增加额外负担。认识唐朝替代性政府购买的形式、内容、特点及其强制性的由来,有助于重新探析宋代"折变之赋""非法折变"的历史蕴含。  相似文献   

6.
全面预算管理是为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统筹和规范配置,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全面预算管理的绩效考核,是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指标、程序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对预算管理工作做出综合的评价,为企业实施奖惩提供依据。本文从全面预算管理及其绩效考核的内涵作为切入点,阐述铁路疾控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铁路疾控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各环节及绩效考核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7.
根据唐朝史实,本文对"政府购买"概念作出了新的定义,指出唐朝的政府购买应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的政府购买,即以实际持有的财政性资金或物品进行的政府购买;二是间接的政府购买,即动用预期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预期的赋役征调)进行的政府购买,亦称为替代性政府购买。由于唐朝前后期的赋税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赋役的折纳折免与政府购买、地方治理之间的关联有明显变化,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也有不同。特别是替代性政府购买,既可节省政府购买的成本,也容易传导赋役固有的强制性,给纳税人增加额外负担。认识唐朝替代性政府购买的形式、内容、特点及其强制性的由来,有助于重新探析宋代"折变之赋""非法折变"的历史蕴含。  相似文献   

8.
明洪武到弘治年间,州县官府的赋役管理从基本不依赖核算向需要且能够进行核算的状态转变。洪武、永乐时期,在官府体系内部,只有田赋被部分地纳入核算管理,其他赋役征发则完全或绝大部分无法计量,也没有计划性。宣德以降,地方官员吸收民间粮里阶层分担赋役负担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旨在“均平”的改革,以确保赋役的可持续征发。在探索均平之道的过程中,不同地方官员多采取量化赋役负担、预定征收计划、将派征对象标准化并进行摊派核算的方式。其中,田赋额等开始扮演摊派对象的角色。这开启了州县层面赋役征收核算体系的发展之路,也导致府、州、县与户、工等部及布政使司之间产生了赋役核算信息不对称,出现了二重会计结构。  相似文献   

9.
明代确立赋役财政体制,对基层社会进行了强有力改造,国家以高度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控制社会经济,压缩私人商贸的活动空间。市场繁荣未必会推动赋役财政体制的货币化改革,相反市场会嵌入赋役财政体制,客观上帮助政府实现财政目的。徭役及其"附带性财政责任"是地方政府在定额财政限额之外获取财政资源的主要方式,解户、坊里长、均徭差役群体在政府指令的驱动下,参与到各层级市场交易中,助其完成财政流通。徭役的"可交易性"降低了民户的服役成本,市场嵌入也为徭役审编提供了统一标准,使徭役审编具备可量化、可分解的特点,增强了徭役佥派的均平性,从而使徭役体制表现出更强的调适性。总之,"徭役+市场"的财政流通机制有长期存在的土壤,是明代市场流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的土地市场中,一定的赋役制度及其所形成的册籍是确保土地权利的核心机制之一。因此,如欲进一步深化理解明清土地市场的内在秩序,特别是国家权力与市场演化的互动关系,一个重要议题便是从赋役制度的角度分析明清乡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田两主与田面权分化。康熙初年苏松地区的均田均役改革中形成了"销圩"鱼鳞图册,并出现了"业佃并录"的现象。这应当被视作赋役制度因应土地市场的演化而出现的新动向。17世纪以降,田面权市场进一步发展,田面主承担圩甲,从而参与到徭役佥派、税粮征缴之中。地方政府对赋役制度的调整,不能不与这种新的土地市场秩序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清代租佃制度述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讨论了清代租佃制度发展的民间立法问题,和定额租制、押租制、永佃制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权  周乾坤 《走向世界》2012,(24):74-76
大宋熙宁四年(1071)盛夏.汶阳至齐州官道.一个年过五旬的书生轻装骑行赶路。  相似文献   

13.
在大足县城北街状元桥,有一堵高大的古砖墙。墙头墙脚,野草丛生,墙上嵌着一排小人像。这排小人像长约8米,雕刻的是清代戏剧故事人物,是难得保存的砖雕群像。人物大多残缺不全,但很精美。据考证,古砖墙址原为一座庙宇与一所学校,古墙是学校和寺庙之间的一堵屏风。明代建筑风格,清代雕像内容。人物都是穿圆头鞋,没有女人尖脚鞋。是明末清初修建的。历经拆迁,寺庙早已不在。现为居民住宅区。虽饱经风霜,但古砖墙犹在.实乃万幸。  相似文献   

14.
栾小惠 《走向世界》2009,(13):96-96
清代画家钱杜,擅画山水,学文徵明工细一路,初自文伯仁入手,又上溯赵令穰、王蒙诸家,笔墨妍细、中带生拙,所作青绿山水,有装饰味,兼精墨梅,并能画人物、仕女、花卉。亦工诗文,所著有《松壶画赘》、《松壶画忆》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内外的人口流动频率加快,城市流动人口的比重增加,城关的功能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其显著特点是经济功能的增强,都市经济功能边缘化的趋逐渐明显。本文拟通过分析唐长安、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城关区的经济功能及其变迁,探讨由唐入宋都城空间扩展的渐进性及外来流动人口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猫儿闹晚清     
这是一场猫儿们的游戏. 大清国毕竟是泱泱大国,在内忧外患夹攻下,再怎么落败,还是老鼠遍地走,而且肥硕得很,甚至越落败,老鼠就越肥. 又多又肥的老鼠,当然吸引了无数只猫儿,不管黑猫、白猫,不管土猫、洋猫,也不管是公猫、私猫,都铆着劲儿、变着法儿,想成为那只能抓住老鼠的"好猫".  相似文献   

17.
在大足县城北街状元桥,有一堵高大的古砖墙。墙头墙脚,野草丛生,墙上嵌着一排小人像。这排小人像长约8米,雕刻的是清代戏剧故事人物,是难得保存的砖雕群像。人物大多残缺不全,但很精美。据考证,古砖墙址原为一座庙宇与一所学校,古墙是学校和寺庙之间的一堵屏风,明代建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花卉种植业已成为农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其品种之多、种植规模之大、技术之精,产业化、商业化程度之高都超过了前代。其在宋代的最大变化是它已不再是封建贵族、官僚花园的附庸,而是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商业化程度很高的种植行业。高度商业化的宋代花卉种植业打破了自然经济在种植业中的独霸地位,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的、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的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19.
从睡虎地秦简看秦朝奴隶与唐代奴婢的异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睡虎地秦简与唐律的比较研究,说明唐律中有关奴婢的许多律文、亦即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的许多律文,源自于秦律中关于奴隶的规定。这与史书所栽唐律源自于魏晋之律,魏晋之律源自于秦汉之律的记载,完全吻合。另一方面,中古社会与秦朝社会相比,历史条件毕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身份等级系统与秦朝相比亦不相同,因而两个时期的奴隶、奴婢制度也有着相当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三代是中国古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概念,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它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然而只需稍加考察,就不难发现所谓的"三代",原来并不包括周朝在内,因为"三代"的概念产生于西周.那个时候的"三代"是指虞、夏、商三个朝代.到了春秋战国.周朝名存实亡,人们就把周朝放在三代的后面,所以那时的典籍往往有"虞夏商周三代"的说法.明明是四代,却说成是三代,显然是不合适的,为此人们便把虞字去掉,就只剩下夏商周了.夏商周为三代的观念既已形成.时间长了,在人们心目中仿佛夏朝以前根本不曾有个虞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