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赵晶 《糖烟酒周刊》2004,(23):B004-B005
在与企业的多次接触中,我们发现白酒企业多数人存在着不知用什么人的问题。企业负责人招聘人才只有一个要求:“三年以上工作经验,有成熟网络”。再问他:“其他的要求呢?”他再也想不出来了。  相似文献   

2.
在央视春晚如期推出后,观众的反映一如往年依然比较冷淡。多是因为今年这台晚会依然属于所谓“保守”型的.这让那些强烈要求创新、特别强调推新人、出精品方面的人们几乎“彻底失望”了。据搜狐网的最新调查.有20%的人认为年年花相似的春晚不必再办下去了。事实上,同样是年年花相似的白酒市场的春节促销.也面临着同样的议论。但春晚似乎可以不办,白酒市场的春节促销却不太可能会停下来。有人说评价春晚就像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不能简单地说不正确.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对于春节促销.同样也需要我们拿出正确的态度来评判.本文仅再现几个从市场上搜集的真实促销案例,试着“阅读”我们熟悉的白酒市场春节促销。[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阿美 《糖烟酒周刊》2004,(41):i020-i020
自从国家加大白酒税收力度之后,降低产量、提高利润成了近年来白酒开发的一个趋势。无论是老高档名酒如茅台、五粮液,还是老中低档名酒如泸州老窖、全兴,甚至是一些不知名的地方白酒企业都竞相推出自己的高端品牌,“酒往‘高’处走”成为近年来自酒界的一大奇观。然而在喧嚣的背后,高端品牌的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暴露出了这个市场的杂乱和不成熟,而在这个市场中发生的种种怪现象更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在厂商芸集的糖酒会上,这种关注便演促成了高端酒论坛,从9月18日到20日短短两天内,就有两家“中国高端白酒发展论坛”在长春召开,一  相似文献   

4.
《华糖商情》2001,(34):6-7
山东临沂刘先生7月2日来电:我们是一家中小型白酒企业,公司主导产品在临沂周边有一定的辐射力,销售还可以。为了将企业做大,近一年多时间来我们开发了多个相近的新产品。虽然用的是同一销售渠道,但市场反馈的结果很不理想。看了贵刊之后,想借“华糖诊所”听听专家和同行们的高见。  相似文献   

5.
梁咏 《糖烟酒周刊》2007,(34):106-107
当前,白酒市场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消费心态和消费模式的变化是导致市场出现转型的根本原因。2003年以前。酒店餐饮渠道是酒类消费和实现购买的主要渠道,在白酒营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3年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成熟,白酒“后备箱时代”来临,酒店餐饮渠道的作用逐渐弱化,白酒消费和终端呈现多元化特点,白酒“窄众”营销时代来临。[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个成功的高档白酒品牌可以看作是白酒企业在市场上的“VIP”标志。如果想看一个白酒企业的实力,那么可以看看这个企业的高档品牌在市场上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7.
“可以说做这个酒我们是憋着一股劲儿,不做成功就不罢休!”回想起板城烧锅酒(下文简称“板城”)在南阳市场的短期内崛起,韩宇一脸感慨。韩宇是河南南阳市三和四美酒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该公司自2003年10月底接手板城,经过不到3年时间的操作,目前板城已经是南阳白酒市场第一品牌。  相似文献   

8.
《华糖商情》2001,(26):18-20
关于河南白酒市场的情况,我们不止探讨过一次了。河南不仅是重要的产酒大省,也是消费大省,按照国家统计局2000年统计的数据,河南白酒产量2000年为31.39万吨(此数据不包括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产量),虽然呈下降趋势,然而在全国白酒行业中仍然位居第5位,占有重要的位置。河南强势品牌仰韶和四五加上历史名酒“张宝鹿林两杜康”六大名酒也至今为人所熟知。而河南市场却早已有“得中原得天下”的说法了。适逢2001年秋季糖酒会筹备会召开之时,了解河南白酒市场特点和消费情况,对于那些想开拓河南市场的同类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永 《糖烟酒周刊》2007,(30):58-59
从营销角度来看,始于1975年的白酒低度化堪称最好的“蓝海战略”范例:在原来的一片高度化的白酒市场上,企业们通过低度白酒的研发、推广被全社会消费者普遍接受,到目前为止,低度、降度白酒已占总产量的86%。不过这是一场由国家主导、生产企业跟进的“蓝海战略”,是一场全行业性的“蓝海战略”。本文要探讨的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糖烟酒周刊》2004,(20):J012-J013
有这样一个白酒品牌,它在江苏地区曾创下了年销售上亿元的销售奇迹,从1997年进入市场,到2004年已经整整八年时间,始终占据着绝对的市场主导,傲立不倒。这在当前盛行“一年喝倒一个品牌”竞争残酷的白酒市场是非常少见的,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湖北“稻花香”酒。为什么“稻花香”酒在江苏市场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  相似文献   

11.
高永 《糖烟酒周刊》2007,(37):72-73
“我不在广东,就在去广东的路上”,三年前在介绍广东白酒市场时这句话曾经引起了业内对广东市场热烈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笔者注意到之后的讨论似乎有一个不太好的倾向,那就是将广东市场“神化”,在某些论者的眼里要么是“天堂”,要么是“地狱”。事实上,在中国白酒区域市场中。广东自有它的特殊性,但也有他的普通之处。对广东市场的清醒认识有助于我们的酒类企业更好地安排好自己的全国化布局及相应的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2.
《糖烟酒周刊》2006,(25):I0002-I0002
最近十年,板城烧锅酒不仅超越了众多省内强势品牌,牢牢占据了河北市场,而且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白酒区域强势品牌之一。在这期间,乾隆醉酒业一直保持着积极、健康、高速、稳健的发展态势一尽览中国白酒行业,有几个企业能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一直保持健康、快速成长呢!中国白酒市场上更多的是稍纵即逝的“黑马”。  相似文献   

13.
《商界领袖》2004,(6):58-59
相对于家电行业市场管理和运作的透明化而言,国内IT行业则相对有些迷茫,有一点华而不实和“虚高”;这倒不在于IT的代谢速度,在我们看来,这仅仅是因为IT市场还很不成熟,不成熟的市场催生相对成熟的资本和技术,无疑缺乏一种磨合。同样,缩短这种磨合就成为现时期企业的比较竞争力,那么,化就是最有效、最低成本的武器。  相似文献   

14.
可以说。白酒市场的竞争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战役。从安徽当年的沙河、焦陂。到今天的高炉家、口子窖、九酝妙品,其省会合肥市场几度易帜,中国酒业的整合已经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徽酒成为了中国白酒的主角之一。继“徽商”、“徽茶”、“徽文化”等词汇之后.“徽酒”随着皖系白酒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崛起,叫响了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15.
前在国内葡萄酒市场上,更多的企业是在采用一种区域代理商制度。在某个区域市场上,选定一个代理商,由它来负责整个地区所有渠道葡萄酒的市场操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葡萄酒发展时间短,缺乏规模型企业,而且市场精耕也不太到位。但是,随着这些年葡萄酒在市场操作上的逐步成熟,这种单纯的区域代理制度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16.
廖进中 《消费经济》2004,20(2):18-18
诚信问题是一个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它有一个经济学基础。因此,治理诚信缺失也就要研究其经济学基础。传统的自然经济不太需要治理诚信,因为那是“熟人社会”,社会交往简单;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太需要治理“诚信”,因为计划经济剥夺了“交换自由”,其经济行为本身包含有“诚信”;完善的市场经济也不太需要治理“诚信”,人们早已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了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而诚信是维系信用与契约的前程;只有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或者叫“转轨经济”才有诚信缺失问题,需要治理“诚信”,我们现在就处于这种“转轨”时期。  相似文献   

17.
《糖烟酒周刊》2004,(33):A022-A025
在“入市先锋”全国重点城市白酒市场开发参考总结报告推出华中、华南篇以后,在糖酒会期间,我们栏目组隆重推出华北、东北、中原和华东等篇,由于时间紧迫,不足之处还望给予批评指证,希望我们所做的这次“开发总结报告”能给读者带来收获  相似文献   

18.
我不太明白贵刊所提出的“原创榜”指的什么,好像和新产品无关,或许是在强调贵刊在文章采编上所一直坚持的原创风格吧。因为我专业做白酒.看白酒的文章比较多.所以敢对白酒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糖烟酒周刊》2004,(34):8-17
酒海里沉浮、奋斗、成熟,一路挥洒青春和梦想,我们对白酒的钟爱丝毫不逊色于这位古人,我们不但是酒的饮者,还是酒的作者、歌者和舞者。然而新世纪初的白酒市场却是一个撒旦式的微笑,曾经流畅的脚步变得沉重而滞涩,前途充满了变数、困惑和迷茫:新开辟的市场得而复失,通路久攻不下,终端悬而未决……既往的经验无奈地遭遇营销盲区。白酒的一切营销活动都在围绕着终端进行,终端给我们带来了惊喜,随之也给我们带来了悲哀,终端已经沦为一个让你心惊肉跳的黑洞。经营以利润为中心,我们可以不问精神的投入,但是可以不问物质的产出吗?终端困局如何突破?难道白酒营销已经走到极限了吗?  相似文献   

20.
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酒类市场的“另类”——保健酒,经过10余年的发展,仍然是酒类消费市场的凤毛辟角。其市场占有份额远远不足与白酒、啤酒亦或果酒相提并论。据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白酒总销量约为460万吨,啤酒约为2800万吨.果酒约为30万吨,而保健酒则为3万吨左右.总产值约在10亿元人民币。其中,湖北的中国劲酒、海南椰岛鹿龟酒、浙江致中和3家约占70%份额。其余的140家保健酒生产企业的160多个保健酒品牌,在保健酒业界,也仅为点缀。尽管诸多白酒巨头在90年代末期纷纷加入到保健酒开发行列,像茅台的不老酒、五粮液的雄酒和最近开发的龙虎酒等等,市场业绩平平。是保健酒市场成熟不够,还是产品技术欠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