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姚惠 《黑河学刊》2014,(11):20-22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撰写的重要论文之一,也是体现马克思早期法哲学思想的代表性文章,在辩论过程中,马克思理性自然法的思想昭然若揭,马克思认为理性的法高于私人利益的论证方法体现了历史上的自然法与实在法之争,是传统西方法律思想二元对立的必然结果,自然法为实在法提供规范标准,实在法则是对自然法进行延伸和扩展的客观领域。  相似文献   

2.
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大课题。本文主要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段时期的著作为考察对象,探讨马克思早期所有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准确的理论依据。(一)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对私有财产的最初认识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有它的必然性,有它的起点和始因。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从当时的实际政治斗争中看到物质利益在人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发现私有制与国家理性和法的矛盾。这是马克思研究所有制的起点,也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  相似文献   

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I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所承认的经济事实出发,揭露了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马克思阐述的七个矛盾分别从劳动观、分配观和需要观三个方面批判了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论证了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伪科学性,也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从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再到批判的一个过程,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对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不仅要研究他的精髓,研究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等思想内容实质,更要学习他这种治学的态度和方法.为了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在学习中我们应掀起一股新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  相似文献   

5.
“私有财产”概念是贯穿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根红线,通过对“私有财产”概念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而且有助于理解1844年以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并通过对私有财产本质的批判来论证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6.
陈维民  张玉英 《魅力中国》2010,(33):151-151
异化观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最为重妄的内蓉乏二,马克思遗遗这一问题莱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现象。随着马克思思想的成熟,他逐步放弃了这一提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理论,而储意志意识形态》是他对这一问题的更深层次研究的著作。本文就两篇文章中的异化观做简要的阐述和分析,比较了两者的异同,阐述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虽然是在《共产党宣言》中系统阐述的,但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表述。他立足于主体,批判地考察了“粗陋的共产主义”;提出一切劳动产品应该归劳动者自己所有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提出批判;提出无产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力量并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重要目标等。当然,其中所阐述的共产主义观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8.
骆庭 《理论观察》2023,(1):61-64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认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利用正确的理论观点来论证唯物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否定马赫主义,并通过科学的批判性建构方式来揭露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价值。批判性哲学应当从经典理论的高度解读把握《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精神实质,从实事求是的原则梳理阐读《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于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意义,从理论自信和民族复兴角度分析探索哲学价值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9.
异化思想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要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创立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从批判现象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联系在一起,因此说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是在概念理解、产生根源、理论起点、消灭途径等方面又存在着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0.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批判经验批判主义、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著作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性和理论性。既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同时也是高度的理论概括和阐发,是现实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坚持现实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万钰莹  王早 《魅力中国》2014,(23):268-26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体系的批判,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这一章可谓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重要转折点,他从方法论上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进行全面批判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在资本逻辑下,机械自然观占据了主流,造成了人和自然被双重的状态,其哲学之源在于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元对立,其现实之源则是资本逻辑的历史运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这种自然观进行了历史的批判,并提出了在“自由自觉的劳动”的基础上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历史统一的自然观。尽管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是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但却不仅仅是伦理召唤,而是更具有内在整体视域,更加注重在批判和重塑社会制度的历史实践中重构人与自然的历史性统一。  相似文献   

13.
李明钊 《魅力中国》2010,(6):322-322
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思想深刻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在继承和吸收了费尔巴哈从社会关系角度界定人的本质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对费尔巴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观念给予中肯批判并且超越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的唯物主义解释视域,首创从实践关系视域认识人的本质问题,使马克思的人学观趋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传统学界对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存在理解不足的现象.实际上,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是深刻吸收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精华的,且黑格尔哲学的理论根基是隐性的社会唯物主义.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理解达到了同时代的高点.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领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是过程性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进行了初次分析,对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二元分裂的观点是赞同的.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经济学规定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是不自觉接受的.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在第一笔记本中,构建了人本主义异化理论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到第二、三笔记本,马克思的视野发生了改变,开始不自觉地从客观逻辑分析市民社会,将劳动概念的理解和分工概念结合起来,将异化理论和客观逻辑结合起来.对于市民社会的研究,从理论上说,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路径.现实意义是对我国市民社会的建设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晓慧 《魅力中国》2010,(15):103-104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有一个形成、成熟、完善的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书反映了这一过程,分别对这两书中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进行研究,然后联系起来看待它们,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6.
周波 《魅力中国》2010,(34):199-200
异化劳动概念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是马克思这个时期所达到的主要成果,又成为马克思考察政治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问题的基本理论根据或支柱。马克思在《手稿》中力图阐明的自己的新世界观,也是在异化劳动概念的基础上构成的。本文通过比较黑格尔与马克思不同的异化思想即“精神异化论”与“劳动异化论”以及两者异化的途径不同,来使我们更加全面透彻地领悟马克思的有关异化的思想,最后我们通过比较简要地概括出马克思劳动异化论的现实意义和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之一,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此书中所阐述的“异化劳动”理论更是马克思在那个时期思想的精华所在,明确它的产生、发展、对社会造成的不良结果及其异化的扬弃过程,最终掌握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人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问题。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把握,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探索才最终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马克思的人本观启示我们:要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尊重人的精神属性、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于1875年4月——5月写的《哥达纲领批判》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集中批判了拉萨尔机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依据唯物主义历史观批判了拉萨脱离生产关系而空谈分配原理,阐明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分配理论。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机会主义政治纲领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的原理。  相似文献   

20.
政治经济学系统批判时期是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思考人的生命活动状况的成熟阶段。马克思通过对现代社会的资本运动规律的探索,解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将批判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的最深层次,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生命关怀的深刻性。联系当代中国的现实,笔者认为,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对解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