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线玉 《中国外资》2013,(18):353-356
曾经发生的加州电力市场危机、北美大停电及相继的停电事故,以及我国2004年夏天的严重电力短缺,这些现象是更体现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时候,不仅要重视DSM的长效机制,还要重视短期负荷响应。为了建立DSM的长效机制,①、要做到电价合理化,电与其他能源的比价合理化;②、要建立激励机制;③、筹集必要的资金;④、建立节能机制;⑤、要搞好综合资源规划。灰色GM(1,1)模型是一种较有效的用电量预测模型,灰色系统理论是80年代初由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提出的。它把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延伸到社会、经济、生态等抽象系统,并结合数学方法,发展成为一套解决信息不完备系统即灰色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它对未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于电量预测的模型很多,本文立足于基本模型,在具体应用时,还要依据电量实际的发展规律来选定特定的模型。本文论述了灰色模型的可行性,通过实例计算和误差分析看到模型的建立是正确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采用电力需求侧管理和一定的激励机制引导电力用户合理用电,可提高电能利用效率,节约电力和电量.  相似文献   

3.
秦云  郝建军  张振刚 《中国外资》2008,(11):233-233
从连续几年的电力供需紧张来看,如何处理电力供与需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达到移峰填谷、均衡负荷的效果,不仅提高了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同时增加了系统的备用容量,有利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4.
对于电力需求侧管理其是近些年所提出的一种比较先进的资源管理方式,在现阶段电力系统实际的运行中对其实施应用能够将电力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提升,并且还能够将电力资源有效节约,在现阶段电力需求侧管理当中对于电费电价工作当中,加强对于电费电价管理制度的科学制定,从而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确保电力系统有效合理的运行,有效促进电力事业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5.
2020年年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紧接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强调,要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这意味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五年后,中央终于首次把需求侧改革提上了日程。需求和供给原本就是一体两面不可偏废的,在供给侧改革之后,做好需求侧的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其中备受瞩目的是对需求侧管理的强调.在2015年底中国展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在新的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进一步提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大规模消费市场是十四五期间中...  相似文献   

7.
明明 《金融博览》2021,(2):16-17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央首次提及“需求侧管理”。  相似文献   

8.
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理念,要求同时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解决堵点和短板,疏通采购、生产、渠道、物流、消费等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均衡,增强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提出内需是战略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9.
陈志 《征信》2017,35(1)
从征信制度的供给侧来看,我国形成了公共征信机构、社会化征信机构并存的局面,组成了以《征信业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征信规章为体系的法律法规,构建了以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为监管者的监管体系.但从需求侧来看,我国征信制度还不能适应大数据征信时代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因而,我国应进一步优化公共、社会化征信机构,制定和完善征信法律法规,建立适应大数据发展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0.
黄志凌 《征信》2022,40(3):1-6
房地产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迄今为止尚未化解的社会“痛点”。房地产价格的暴涨暴跌,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居民居住需求和居住质量,对民生和经济都造成了破坏性影响。因此,要破解住房市场难题必须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既要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工具的作用,抑制不合理投机(包括过度的投资)需求,也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只有准确把握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科学定位,确保房地产居住的核心功能,合理匹配政策工具,才能为解决社会“痛点”、化解潜在金融风险找到正确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