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胜 《科学决策》2010,(8):28-37
政府应该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当前中国出现的农地征用中地方政府的积极介入行为为我们分析这个问题提供了具体的事实案例。在农地征用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掌握着土地征用权,所以它们构成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包括公共用地和商业用地)流转的唯一中介,从而积极地介入到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农地征用中的权力运行有着内在的政治逻辑,这是与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所分不开的。地方政府积极主动介入农地征用的行为是当前压力型政治经济体制下应对自上而下的政绩压力的产物,也是地方政府谋取自身利益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这种体制进行及时主动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张红霞 《特区经济》2012,(8):212-214
本文分析了城市土地市场中地方政府权力寻租的表现、路径,并构建了相应的权力寻租模型,在此基础上,挖掘其滋生的制度环境,进而反思权力寻租的外部性和造成的危害,最后提出抑制性对策,以便为我国的公共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相关土地征用法律和行政法规中强化的是土地征用中的权力,忽视土地征用中的权利保护.引发了不少征地纠纷,文章通过对农地征用过程的权力与权利关系的分析,提出规范土地征用程序,认真对待农民的土地权利,赋予农村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4.
伏威 《改革与开放》2016,(22):56-57
权力寻租是现代市场经济和转轨体制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权力寻租行为,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积极作用.本文从西方的寻租理论入手,深入分析了权力寻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市场失灵与自然垄断促使政府管制公共产品价格,这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积极性和正当性.而政府管制公共产品价格亦会产生政府失灵和权力寻租现象,它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了消极性与负面性.要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就需要用法治来弥补缺陷.现阶段急需制定一部反映市场客观规律、符合中国国情、保障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公共产品价格监管法》,重构政府、经营者、消费者权力(利),依法治价,并搞好法外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6.
赵铁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11):15-18,119
"寻租"从最初的经济学含义扩展到政治领域,与政治权力结合的"权力寻租"成为腐败的代名词.权力寻租在现实社会中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推进政治发展、加强制度创新、打造有限政府、扩大公众参与,是根治权力寻租的必然选择.〈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顺应了根治权力寻租、打造有限政府的要求,推进了我国的政治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7.
当前征地己经成为各方普遍关注的焦点,农民与政府对立最激烈的方面之一就是土地征用问题.土地征用出让的过程,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利益博弈的过程.文章通过对地方政府和农民在征地出让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分析,从而提出优化我国征地制度的运行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政策与土地征用政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土地征用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退耕还林政策是国家为了恢复生态环境而进行的一项土地征用政策,并从权力的转移与约束、对农民的补偿、合同的可逆性、对政府的影响和政策实施效果等五个方面对退耕还林政策和土地征用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实施可持续性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逐渐向农村蔓延,需要征收更多的土地建造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大型产业园区、铁路和公路等。在征地的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各地政府强征地现象频发。政府为了所谓的政绩,强制征收农户的土地,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与官员勾结,严重损害了农户的权益。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农地征用过程政府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福利损失等危害,并提出减少政府寻租行为的一些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中国的土地征用与出让制度模型化,构建一个政治与财政双重激励下影响地方土地出让规模的动态理论框架,并利用土地二级市场开放后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验证与拓展分析,试图从财政激励、经济绩效与土地征用出让制度本身,对近年来土地出让规模的膨胀给出多角度的解释与探讨.研究表明,地方政府面临的政治激励与财政激励因素是造成土地出让收入规模膨胀的重要制度原因;土地出让的收益水平、以及其对经济增长与财政增收作用也会对此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而农地生产效率则与之负向相关.实证表明,近年来我国对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化有助于抑制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扩张.基于此,文章认为合理管控土地出让收入规模需要土地出让制度内外的联动改革.  相似文献   

11.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政府的权力寻租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小民 《特区经济》2009,(10):270-271
本文首先以西方寻租理论为分析框架,分析了我国政府及行政领域存在的寻租现象,并通过对软政权的制度漏洞分析,提出了相应制度创新的政策,进一步提出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制度上彻底根除权力寻租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北方经济》2007,(2):34
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政策理念只是一种理论模式,很难真正公平地彻底实施.并且土地公共产权的国家激励机制很容易异化为地方政府的权力寻租机制。因此,有专家建议必须取消地方政府对建设用地市场准人的垄断,取消对建设用地生产过程的垄断,取消对土地市场运营所有竞争环节的垄断或事实上的垄断。  相似文献   

13.
市场失灵与自然垄断促使政府管制公共产品价格,这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积极性和正当性。而政府管制公共产品价格亦会产生政府失灵和权力寻租现象,它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了消极性与负面性。要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就需要用法治来弥补缺陷。现阶段急需制定一部反映市场客观规律、符合中国国情、保障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公共产品价格监管法》,重构政府、经营者、消费者权力(利),依法治价,并搞好法外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4.
"农地出让"的新土改是农业和农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投资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地出让"的新土改将促进民间投资建设民营农场(农庄),为民间投资开拓了新的投资领域,必将推动民间投资增速的明显回升。提出"农地出让"的指导思想,讨论"农地出让"的改革背景,阐述"农地出让"的改革设计,论述"农地出让"的指导原则,探讨"农地出让"的实施措施,明确"农地出让"的实施阶段,指出"农地出让"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农地征用制度:多方利益的博弈与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地征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是一个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征用制度安排也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从主体来看,农地征用制度是农村与城市、政府与农民、大资本与农民、现代人与未来人、本届政府与下届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多方"博弈的结果;从发展战略来看,是以农补工战略和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博弈的安排,从时间角度看,是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博弈取向;从目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征地己经成为各方普遍关注的焦点,农民与政府对立最激烈的方面之一就是土地征用问题。土地征用出让的过程,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利益博弈的过程。文章通过对地方政府和农民在征地出让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分析,从而提出优化我国征地制度的运行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政府作为权威性的社会公共权力主体,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公共政策.作为一个动态性的行为过程,公共政策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等逻辑阶段,其中,政策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将政策理想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惟一途径,从根本上决定了政策问题能否解决、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以及解决和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试图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农地产权为核心,以制度变迁为主线,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展开立论。首先分析土地征用制度的本质特征和绩效,接着讨论土地征用制度的约束条件和制度变迁的动因及路径选择,最后提出了以城乡土地产权对等、城乡土地市场统一和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为途径,以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和分享城市化成果为目标的土地征用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金融监管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金融监管治理的含义 由于金融监管是政府的一项公共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将金融监管治理理解为金融监管部门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目标,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营造行使公共权力、制定和执行政策所依赖的良好制度环境和运行机制,确保监管机构不受各种外界干扰,最终达到恰到好处的为其初始委托人--广大金融消费者提供最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一、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的两个不公平 (一)农村集体土地被政府征用过程中的不公平 政府征地对农村集体土地采用的是计划价格,补偿标准偏低造成大部分失地农民缺乏生存保障,利益受到伤害。另一方面,政府出售所征来的土地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的出让制度,以市场价格获得高额出让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