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资治篇隋代张掖互市的兴盛与局限贾健飞,沈桢云隋朝建立以后,在西北面临着突厥与吐谷浑的严重威胁。河西由于与突厥、吐谷浑接壤,因此,经营河西之成败就关系隋政权的稳固与否。河西又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中西交通之咽喉要道,还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由于生产分工的...  相似文献   

2.
河西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段。走廊狭长,南北祁连山与马鬃山、合黎山对列,山之外是险峻的青藏高原和茫茫沙漠,只容留这条狭长1000多公里的走廊成为古代中西交通最重要的孔道。在这条走廊上,分列着许多成带  相似文献   

3.
黎李 《发展》2011,(2):54-55
一、五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武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辟河西四郡后,历代王朝在这里设郡置府,建立国都,致力经营,使它成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融合的熔炉。  相似文献   

4.
苏伯明 《西部论丛》2004,(2):12-12,15,16
敦煌位于我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丝绸之路”总绾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与西域进行政治往来、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莫高窟是东西文化不断荟萃交流的结晶。  相似文献   

5.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青、新三省交界处,辖区总面积3.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万人。早在西汉时期,敦煌就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丝绸之路的要冲,西北地区各民族的大都会。 (一)敦煌旅游条件独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清代前期河西为何兴盛汤代佳河西,自古以来就是中西陆路交通东段的咽喉要道。战国、秦汉之际,这里是少数民族月氏、乌孙、匈奴的游牧地。汉武帝北击匈奴,收河西地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徙民以实之”,从而使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入河西,当地的游牧经济...  相似文献   

7.
元代:两条丝路促繁荣 丝绸之路到了唐末,就不太畅通.但当时中西陆路交通贸易尚未完全断绝,中西商人还可以转道回纥.继续经营商务。刘两宋时,由于辽、夏、金的阻隔和海上贸易的兴起,致使丝路商贸中断多年。  相似文献   

8.
万国宁 《发展》2008,(7):39-40
一、旅游资源概述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东临黄河,西接武威,南临白银、兰州,北依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景泰历史悠久,早在45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置媪围县,是丝绸之路北线上的交通重镇。1933年成立景泰县,县名寓“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景泰县是丝绸之路的要津,又是黄河文化和丝路文化的聚集点,  相似文献   

9.
敦煌位于我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丝绸之路”总绾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与西域进行政治往来、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莫高窟是东西文化不断荟萃交流的结晶。因莫高窟珍贵的文化价值,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第十一届会议审议批准,将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莫高窟为世界遗产的文件中指出:“莫高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第一、二…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路段,历史遗存丰富,文化资源种类多样.在应用RMP理论梳理河西走廊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调查研究了河西走廊文化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旅游者行为方式、旅游者消费偏好和影响旅游者消费文化旅游产品的因素,从而提出开发遗产旅游产品、美食旅游产品、民族民俗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等对策,促进河西走廊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11.
千里河西,巍巍祁连. 绵亘不绝的祁连山,位于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孕育着大面积的水源涵养林,历来被誉为“绿色保姆”和“高山水库”,它是黑河、疏勒河、石羊河三大内陆河的发源地. 水从祁连来.祁连山上茂密的森林涵养了冰川雪峰,祁连山中发育的河流和流淌下来的冰川融水,滋润、灌溉着河西大地,为河西走廊绿洲和北部荒漠地区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一条条河流造就了绿洲,一个个绿洲连缀成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维系了一条伟大的丝绸之路.这是祁连山的伟大功勋.河西绿洲之所以存在,丝绸之路之所以存在,全赖祁连山.假如没有祁连山,河西走廊将是一片荒漠.  相似文献   

12.
龟兹是西域与内地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地区之一.它是佛教东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继站.龟兹地处天山南麓的古丝绸之路北道中段,位居西域的中心,既是中西交通孔道,又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会地.  相似文献   

13.
成都虽然地处四川盆地,对外交通不便,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正是这种地理上的封闭性成就了成都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成都在中国宏观地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三大交通线和经济带的交汇点。秦汉以前,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就已开通,并延续了2 000多年的发展。汉以后,张骞"凿空"西域,开通北方丝绸之路,成都的蜀锦等丝绸产品就一直是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而在南北朝的两百多年间,当河西走廊交通因战乱受阻,北方丝绸之路中断时,以成都为起点,经过甘南、青海进入西域的"河南道",成为新的北方丝绸之路,使中国与亚欧国家的贸易一直未曾中断。秦汉以后,成都成为岷江航运的起点,成都的人和物乘船顺岷江而下直接进入川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各主要城市一直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因而成都成为中国古代三大经济带的交汇点和交通、经济枢纽,由此推动了成都在汉唐时期两次崛起。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区域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确立了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发展战略,为四川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成都应构建成为21世纪中国内陆地区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为此,需要进行新的顶层设计和采取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淑芬  关海明 《发展》2014,(4):56-57
正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好机遇,嘉峪关以打造河西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正全力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2013年,按照"攻坚克难抓项目、创新机制强管理、服务大局保畅通"的工作思路,市交通运输工作亮点纷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抓项目开发崭新局面项目是交通发展的基石。市交通运输局千方百计谋划项目,主动衔接争取项目,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凝心聚力保障项目,精益求精实施项目,保质保量  相似文献   

15.
<正>一、古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途经陇西高原、河西走廊以及西域地区的哈密、吐鲁番、库车、喀什、和田(于阗)等地,西到印度、伊朗等国及地中海东岸,可直达罗马,是一条联接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一条陆路通道。总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陆上丝绸之路以汉唐的两京长安、洛阳为起点,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素有“丝绸之路”之称。河西地区(又称河西走廊)东起黄河,西连新疆,南部与青海接境,北部除与内蒙毗邻外,尚有小部分地段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夹于祁连山与北山之间,因在黄河以西得名,是一条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40—100余公里的狭长地带,...  相似文献   

17.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指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是起点、乌鲁木齐是桥头堡、甘肃河西走廊是黄金带.当前,嘉峪关市作为河西最重要的工业旅游城市,正在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节点城市,努力实现嘉峪关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笑薇 《发展》2022,(2):74-75
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国连接西域乃至欧洲的丝路咽喉,中西交流融合最密切地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和繁荣的一个典型缩影.随着海洋经济的兴起,河西走廊中欧通道的经济功能弱化,但它的影响力依然极为重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古老的河西走廊焕发出新的生机.加强对河西走廊历史文化的研究,对重振河西走廊经济发展具有非常...  相似文献   

19.
张建伦 《发展》2014,(7):20-21
正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贸易通道。这条国际通道成为中国丝绸、瓷器和香料走向西方世界的桥梁和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到了21世纪初,在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发展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中亚各国希望拓展与中国的合作领域,推动中亚地区的建设与开发。正是  相似文献   

20.
孙占鳌 《发展》2014,(5):44-45
正三、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屡次对突厥用兵,一举控制西域各国,设立"安西四镇"作为中国政府控制西域的机构,兴修玉门关,再度开放沿途关隘,并打通天山北路丝路分线,将西线打通至中亚。于是,丝绸之路东段再度开放,新的商路支线被不断开辟,丝绸之路贸易迎来了繁荣时期。裴矩开中央政府主持贸易之先河,在西北民族尤其河西民族贸易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隋炀帝时,西域各族或政权使者纷纷前来河西地区从事贸易,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