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看二者互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希钢 《理论观察》2007,(1):100-101
道德与法律作为人类社会规范世界的两个不同维度,是社会控制体系中的两个子系统。二者之间既有明显的差异和界线,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法律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基础,道德始终贯穿于法律过程之中,共同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道德是法治的基础,道德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因此,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和谐社会发展,需要将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张晋 《魅力中国》2014,(12):313-313
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存在形式,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间既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又存在诸多明显区别。本文分别从它们产生的条件、调整范围、制裁方式等方面分析其差异,又从两者在法治社会中的同一性角度分析其联系,从而详尽地阐明法律与道德这两类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反映出它们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法律和道德是支配社会发展的两股力量,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法律和道德交相辉映,在经济政治的基础上左右着历史的走向。现实中法律和道德的冲突激烈,这促使我们以古看今,从古代法律道德关系的处理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李岩  刘昕  张澍 《理论观察》2010,(2):157-158
道德与法律是什么关系,应是明确的。但目前确有少数人对此认识并不十分清楚。为此笔者就此作以简单的探讨。在两千五百年前.老子认为“有道”之人就是独立、自主、自由的。有“道德”的人是忘我者抑或忘人者,总是绝对不害己、不害人的,是自律者、负责者,是真正的强力者,自我支持者,自我完成者。  相似文献   

5.
道德和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联系来说,道德和法律的阶级本质是相同的。道德和法律的性质、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状况决定的,都是对现存经济关系和物质利益的概括和反映。道德和法律的任务和目标是相同的,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共同的经济基础服务的。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主要表现在道德和法律相互配合和支持、相互渗透和重合、相互补充和转化。  相似文献   

6.
关欣 《魅力中国》2014,(11):297-297
本文旨在通过对《法律与道德》一书主要内容的梳理,提炼出作者庞德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研究的思想精髓,即庞德如何在对19世纪三大法学派的反思和批判中建构起他的社会学法理学派的,并对庞德的思想做出简要的分析进而指出社会学法理学派的思想对于当下中国法学研究及法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小丽 《魅力中国》2013,(34):324-324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法律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存在的依据是道德,道德能为法律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提供依据,因此,它们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8.
道德法律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一个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文明社会的治理单靠法律是片面的;单靠道德也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法的他律与德治的自律完美结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道德文化自觉和法律文化自觉的景象,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9.
法律与道德协调发展对法治实现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平  蒋红雨 《理论观察》2000,3(1):39-42
本文运用系统论观点,将法律与道德分别看成是整个社会调整系统的子系统,从自身身及其与整个社会调整系统的关系来阐明法律与道德与生俱来的天然源、缘关系,进而阐明二者协调发展对我国法治依法实现法治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道德法律化的理论依据是道德与法律的深远的渊源关系,道德与法律同属调整和维持人类行为关系的规范,道德与法律的互化是以道德法律化为前提的。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本身面临困境的现实情况下,一定的道德规范进入到立法程序之内,形成为法律条文,并具有法律效力,即道德法律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社会互构理论的视角看来,道德法律化变得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李彩晶 《黑河学刊》2010,(6):157-158,160
法律是国家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与社会舆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与道德共同作用于社会,是两种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产生互动的规范体系。研究二者的内在联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常回家看看"拟入法无疑是2011年年初最为醒目的标题之一。无论是赞成派还是反对派,大家对于儿女行孝本身以及"常回家看看"是一种行孝的方式并无争议,而争议的核心主要集中在为什么要将这种行为用法律的形式表述出来。是道德虚无主义让情感无处藏身,还是法律家长主义让强制无所不在?徘徊于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常回家看看"究竟应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3.
李媛媛 《魅力中国》2011,(5):136-136,128
对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问题,西方的自然主义法学派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两派各有自己的见解主张和论证理由。两派的论争,主要涉及到三次有重大影响的理论论战。本文主要就参加了三次理论论战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特在三次论辩中的观点做一下重点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道德法律化: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马梦诗 《理论观察》2002,1(5):46-48
社会转型时期 ,道德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以往道德建设往往是从道德教育等软性约束力量来入手 ,由于缺乏政策、制度等硬性保障 ,因而在实践中常常会流于形式。本文试通过道德法律化——道德建设新途径 ,借助法律强制力量 ,从而使善得以扬之 ,恶得以惩之  相似文献   

15.
韩忠伟 《发展》2007,(12):146-147
我国法律对见义勇为行为无明确的解决办法,理论上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应尽快制定一部全国性的<见义勇为法>,通过法律的形式来明确国家及相关当事人对见义勇为者的责任,从而使见义勇为的义举受到法律的支撑,使见义勇为者真正解除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6.
张计划 《特区经济》2005,(7):304-305
经济学有“理性人”的假定,理性人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有两种途径,一是参与财富创造过程,依据自己的贡献分享其中的一部分成果,二是利用偷盗、欺诈、掠夺等手段,瓜分他人的劳动果实。当然第一种方式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第二种方式只能给社会造成损失,怎样防范和惩罚这些损人利己  相似文献   

17.
道德法律化是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在我国现阶段不能简单地实行道德法律化,道德法律化自身存在着负效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德法并重。  相似文献   

18.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一个朝代,其社会生活开始发生一种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变革,如果我们尝试着用一个词来概括明代政治领域的道德生活,那恐怕就非偏执莫属。而张居正的悲剧就是这种偏执的产物。张居正作为明代重要的政治家,在明代中叶国势渐衰、危机四伏的状况下,推行涉及吏治、财政、边防、军事等制度多方面的改革,成效卓越。他本人和他的改革成为研究明代历史不能跨越的重要问题。由于对祖宗家法的偏执遵守,对儒家道德理想的偏执追求以及对宦官的偏执认识,当然也包括张居正自身所具有的偏执精神,最终导致了张居正悲剧的发生。文章对张居正改革措施的消极和积极方面的分析,总结其对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带来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陈雷生 《黑河学刊》2008,(1):133-135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有序的向前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道德规范在起作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近30年,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很大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社会的道德约束力在不断的减弱,非道德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要着重非道德化倾向的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道德和法律相互作用、彼此支持,共同维系着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道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的现象有所滋长。因此,我们需要科学认识道德法律化,最大限度地整合两者的功能,更好地维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