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依据钱纳里工业发展阶段划分理论、政府政策及经济体制、国际环境三个方面,将建国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优先发展重工业阶段、消费导向型工业发展阶段、全面市场化转型阶段、新型工业化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形成背景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和稳定,并把国家工业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从而在客观上和主观上为中国开始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伊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要在中国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他们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就是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认为,当时中国的现代性工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十左右。1949年底到1950年5月,燃料工业部、重工业部先后召开专业会议研究工业建设问题,当时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重工业生产总值仅为37亿元。…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思考方向东一、我国对外开放的动因我国15年来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是由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建国初期我们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农业占国民经济很大比重和闭关自守的环境下,强行启动工业化进程,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当时工业发展主要依靠抽...  相似文献   

4.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决定了统购统销是中国工业化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寻找保证工业化资本积累的组织制度供给,成为建国后我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主题,也是其不断加速前进的巨大驱动力。集体化组织形式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加速演进,使得工业化资本积累最终获得有力的组织制度供给而得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王新婷 《经济研究导刊》2015,(1):283-284,291
近代中国第二个历史任务的核心是现代化、工业化。如何实现中国的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由于建国初期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导致中国没有选择比较优势的战略,而是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种选择既有重大的历史作用,又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同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着城乡对立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大都以农业为积累对象,国家一方面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  相似文献   

7.
<正> 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工业化道路怎样走?毛泽东同志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我国的经验,论述了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想,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他说:“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后,中国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农业拖工业后腿的矛盾加剧,出现粮食购销危机。为了保证工业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国家出台了统购统销制度。为了便于低价收购并在低价下增加农产品收购数量,农业合作化速度骤然加快。  相似文献   

9.
在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诸因素中 ,制度因素是首要的。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的缓慢与兴盛 ,受多重因素影响 ,其中 ,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是决定性因素。计划经济时期 ,适应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 ,农村工业化进程极其缓慢 ,其做法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 ,得益于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尊重农民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制度安排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城乡资源流动决定城乡互动关系,在原生工业化国家,商业部门起到了聚集农村资本促进城市工业发展的作用,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同时为农村提供资本和技术,城乡之间没有形成巨大差距。该文从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逻辑出发,比较了中国与原生工业化国家城乡资源流动与城乡关系发展态势,强调了商业部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依靠政府替代市场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形成了城乡隔绝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并没有好转,商业部门的迅速崛起使问题进一步深化。要缓解中国城乡关系的困境,必须综合治理、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1.
林毅夫等人在其所著的《中国的奇迹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以下简称《奇迹》)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理论模型 ,对截止到成书前中国的经济尤其是改革后的“中国的奇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该三位一体模型可以说是一个有关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形成、特点及变迁的理论。《奇迹》一书认为 ,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 ,这一战略是建国后中国政府在当时国际形势下为迅速实现工业化而选择的。但它违背了中国的资源比较优势 ,为解决重工业资本密集与当时资本稀缺的矛盾 ,人为形成扭曲要素和产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做出分析,和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常规规律的表现相比,城市化与非农业就业比例大致呈线性关系,然而与人均GDP则大致呈对数关系,因此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规律表现出一致性,但和工业产值比例相比则相关性很小,出现这样的现状的主要原因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发展方向有关.八十年代以后,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渐渐的变得正常,互动关系体系逐步形成.就现在而言,这种互动关系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成为了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3.
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政府发展战略通过劳动力市场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将减少劳动力需求,进而降低均衡工资和劳动者收入,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当政府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时,收入分配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持续下降。当政府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时,经济发展可能停滞,收入分配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特征,且稳态收入不平等程度高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城市化所需时间也更长。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从而使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地落后于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6倍,轻工业总产值只增长了19.8倍,农业总产值仅仅增长了2.4倍。这就形成了我国当前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即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奇轻和农业非常落后的严重局面。另一方面,我国重工业发展的速度虽然是比较快的,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比较大的。但是,重工业的发展却不能满足农业、轻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的突出表现是:一是燃料动力供应不足,致  相似文献   

15.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这是我们党根据我国几年来的建设经验和实际情况提出的一整套用两条腿走路的重要方针之一。1958年轻工业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基础上获得飞跃发展的实践证明,这个方针是十分正确的。今年在继续贯徹这个方针下,预计轻工业将比上年有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有人问:我们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相似文献   

16.
伍山林  李宗圆 《财经研究》2021,47(10):19-34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针对我国国情并且借鉴列宁和斯大林的工业化思想以及苏联工业化经验,毛泽东提出以"三个并举"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化思想体系.基于首重安全和兼顾发展的战略逻辑,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凭借这一战略,我国到改革开放前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效率偏低和结构失衡等问题.这种战略逻辑分析有助于理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工业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有助于把握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战略方向,有助于说明为什么要对学术界关于工业化战略的一些评论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再评论,有助于理解习近平"两个不能否定"的科学论断和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与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也踏入了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尽管发展中国家实行工业化建设,有着所谓的“趋利避害”的“后发优势”,但是其固有贫穷落后、资源匮乏的初始状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优先发展的产业中去,成为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我们把这种通过重点投入、优先发展国民经济某些关键性产业或部门的方式,就叫做资源倾斜配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业化制度演变见证了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跨越的伟大征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化制度在以工业革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性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以中国式现代化、重工业优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工业化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经历了从以计划为导向到以市场为导向再到以发展质量为导向的历史演变,遵循了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原则,坚定了满足人民需求和凸显中国特色的实践目标,践行了持续优化政府与市场二元主体关系以及持续互促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格局的实践手段,体现了工业化的阶段属性和人民属性,取得了工业实力显著增强、产品产量居全球前列、国际竞争能力提升的伟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面向工业强国建设的目标,需加快建成工业大数据共享平台、优化区域工业规划制度、有效利用国内外工业资源、完善工业发展监督机制、强化创新驱动战略等。  相似文献   

19.
重工业与经济发展:计划经济时代再考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和政策界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几乎彻底否定。本文的出发点是,由于投入要素的迂回生产提高轻工业的效率,重工业的发展具有正的外部性,因此必要的补贴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在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最优补贴期限和补贴率。本文对中国的数据进行了校准,然后做了两个政策实验,一是中国实行平衡发展战略,二是中国实行适当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并将其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实际结果下居民的效用贴现和低于平衡战略下的效用贴现和;但是,如果我们实行最优赶超战略,那么,实行补贴的时间短于实际发生的情形,而且补贴率低于实际水平,同时,居民的效用贴现和比平衡战略下的还要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传统的政府推动型城市化呈现出两种特征,即政府的“全能”与城市化的“失灵”。政府的“全能”表现为行政干预因素在对城市规模确定、城乡要素流动和城市化道路选择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城市化的“失灵”即表现为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曲折、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的要求和低于世界同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