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方 《魅力中国》2014,(6):91-91
河南曲剧是由民间小调和“高跷曲”衍变而成的,前后算起不过近百年的历史,正像山东吕剧、安徽黄梅戏、陕西眉胡戏一样,同属民歌体曲牌音乐,或日“曲牌联缀体”音乐剧种。据史料记载,曲剧的前身是在清乾隆时期的民间说唱艺术“牌子曲”的流传中。衍变为以民俗娱乐活动踩跷而歌德“高跷曲”。而后解脱高跷逐步走上高台,又经过吸纳民歌小曲小调发展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高台曲”。  相似文献   

2.
吴宝福 《魅力中国》2014,(20):105-105
河南曲剧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原大地,前身是“鼓子曲”,南阳大调曲子和洛阳小调曲子的结合体,由民间的“高跷曲”演变而来。“高跷曲”的唱腔曲牌来源于“大调曲子”,多是些短小、明快、易学易唱的小曲牌,如【阳调】、【剪剪花】、【满舟】、【银扭丝】、【渭调】、【茨儿山】等,这类曲牌旋律明亮、节奏活泼。但是曲剧诞生之时就伴随着中原大地多灾多难、内忧外患,从劳苦大众中土生土长的曲剧。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曲牌,既可以表现人物欢快、愉悦的心情,也可以抒发人物悲痛、哀伤的思想感情,所以曲剧音乐家潘永长老师说:“曲剧音乐走两个极端:大喜,大悲”。  相似文献   

3.
范丹鹏 《魅力中国》2013,(19):143-143
豫剧传统曲牌音乐,作为豫剧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或看做是豫剧艺术的一个分支,一个子系统,它理应和豫剧艺术的生成发展相同步。  相似文献   

4.
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体,是刻画人物形象、抒发情感、揭示剧中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主要手段。中国戏曲唱腔结构包括曲牌体和板腔体二种。不同于纯音乐的戏曲音乐与戏剧相结合,体现并适应着戏剧所赋予它的各种表现要求。戏曲唱腔具有叙事性、抒情性、戏剧性三种表现性能。  相似文献   

5.
何玉倩 《魅力中国》2014,(15):71-71
河南曲剧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其所演唱的曲牌明清之际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二胡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代表性乐器,它音色细腻、优美、柔和,表现力非常丰富,善于表现抒情、叙事、忧伤等音乐情感,故有“东方小提琴”之美称。其充满着浓郁的河南地方韵味的优美音乐,在作曲家的精心编配下,成为了一首首、一段段质朴、清醇的二胡独奏小曲,为烘托剧情、渲染人物感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明云 《魅力中国》2012,(29):195-195
曲剧,是河南的第二剧种,曾名“高台曲”、“曲子戏”,20世纪50年代改称曲剧。流行于河南大部及周边毗邻省份部分地区。它在民间说唱大调曲(鼓子曲)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汇集了明清俗曲的精华,多姿多彩的唱腔曲牌优美动听,亲切宜人。正是凭借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影响力,2006年,曲剧人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7.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世界音乐史上较为特殊的音乐现象,它源于民歌、曲艺、歌舞、器乐等多种音乐成分,有着严谨的结构方法和表现体制,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系,即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  相似文献   

8.
张爱琴 《魅力中国》2014,(10):82-82
曲剧《陈三两》又名《陈三两爬堂》是河南曲剧的传统剧目。此剧是河南曲剧大师张新芳的代表作。谙熟曲剧传统、舞台实践经验丰富的张新芳老师,以极大的创造热情和勇于探索精神,取长补短,广征博采,在综合“大调曲子”和“小调曲子”音乐旋律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了豫剧、越调、河南坠子、吕剧等姊妹艺术的音乐素材和演唱方法,大大丰富了陈三两的音乐形象,还大胆借鉴了京剧的行当程式、台步、身段、水袖技巧,增强了陈三两的舞台行动和表演能力,既不失曲剧的风格特点,又有新的形式和光彩。  相似文献   

9.
顾学会 《魅力中国》2014,(19):154-154
河南曲剧是我省第二大剧种,它是在鼓子曲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歌小调以及其它兄弟剧种艺术的情况下所产生而成的。其先始形态只是一边踩着高跷一边演唱,故称作“高跷曲”。历经几代老艺人的改革创新,曲剧音乐已经形成男女分腔和性格化(行当)分腔的艺术形式,曲胡是这个剧中的主要伴奏乐器。然而,曲胡与唱腔的音域相同,演奏韵味与唱腔高度统一、和谐。所以,曲剧音乐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联合 《魅力中国》2013,(13):95-95
地方风格浓郁的河南曲剧,作为戏曲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原儿女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河南曲剧已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受党和政府的关怀及人民群众的喜爱,她已经为河南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将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河南曲剧,发源于洛阳与南阳,发展于汝州、登封等地,盛行于中原大地。其形成与发展有着浓郁的历史积淀。河南曲剧又称曲子戏;它植根于华夏文明发祥地一洛阳、南阳等地,与中原文化一脉相称,是华夏文明、民间艺术的精髓。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明代中叶在黄河流域弹唱的俗曲小调。  相似文献   

11.
张为刚 《魅力中国》2013,(16):126-126
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戏曲走上了正规化,曲剧也不例外。曲剧属于地方剧种,在本剧种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兄弟剧种很多好的精华,补充自己的不足。演员主要向京剧、豫剧学身段、表演等,打击乐也向京剧、昆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学习借鉴了一下身段锣鼓和表演锣鼓的点子。这些锣鼓点子通过艺术实践并根据曲剧表演的需要被采用。借用的点子,不仅丰富了曲剧锣鼓的表现力,而且很多锣鼓点子使用起来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不排斥吸收和借鉴。但是,我们也要对曲剧原有的、传统的、锣鼓点子进行挖掘和整理,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保持曲剧的原有风格和特色,以增强戏曲打击乐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石学仁 《魅力中国》2013,(28):99-99
一、曲剧打击乐的发展历程说到曲剧打击乐就要从曲剧的发展历程说起。众所周知,曲剧是曲艺鼓子曲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发展而成的,那个时候没有打击乐。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著名戏曲作家、戏曲活动家樊粹庭,著名豫剧演员陈素真等,在内乡县马山口对郭振基(曲剧名艺人)、  相似文献   

13.
徐坤芳 《魅力中国》2014,(14):123-123
古筝音乐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下更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河南筝由其独特的风格在各流派中独树一帜。本文试对河南筝曲标题由来进行归纳梳理,希望对河南筝曲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飞 《魅力中国》2014,(23):120-120
舞台戏剧艺术对曲剧戏剧的演出效果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来布置舞台,从而为表达曲剧戏剧的主题渲染曲剧戏剧的气氛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配合演员表演,吸引观众进入曲剧戏剧的氛围。这一切对舞美设计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加强剧本的解读,要懂得室内设计,服装等等。  相似文献   

15.
刘川平 《魅力中国》2013,(19):118-118
曲剧剧种是河南的三大剧种之一,曲剧艺术主要是以唱腔为主,剧目以苦戏为多,观众群也是以河南为主题群。曲剧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我们许昌曲剧创建于五十年代,曾多次赴省参加汇演、调演及献礼演出,党和国家领导观看了许昌曲剧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赞扬,并于六四年参加中南五省会演。  相似文献   

16.
张爱琴 《魅力中国》2014,(16):77-77
张新芳为曲剧呕心沥血,倾注了她毕生精力与汗水,经受人间坎坷,历尽风雨沧桑,饱尝酸甜苦辣。一生中她主演了《陈三两》、《秦香莲》、《荆钗记》、《祥林嫂》、等百余部传统和现代戏。献艺足迹走遍中华大地,演出万场有余,观众人数无法统计。几十年的实践与磨练,使她从“九岁红”雅号转而又被“曲剧皇后”、“曲剧魂”、“曲剧之光”等美称,她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领军曲剧的表演艺术家。张新芳为曲剧的形成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艺双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试谈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解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二元结构作为中国社会最大的结构特征,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长期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如今,它已经成为一种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结构力量。于是,“二元社会的解构”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但是,我们在分析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提出解构的必要性以及探讨解构的路径的同时,不能忘记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与现实,要将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以及生产方式等社会因素深深地嵌入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去。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优秀的曲剧演员,不仅要把唱腔艺术和表演艺术学好、传承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要对自己从事的曲剧艺术在理论方面进行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我在演戏之余,经常看一些戏曲理论著作,经常向戏曲专家、学者和曲剧界的著名演员请教,因此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戏曲理论知识.在这里,我要谈谈河南曲剧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相似文献   

19.
庄文铁 《魅力中国》2013,(29):93-93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千年古艺,代代传承。角色以行当划分,各有特定面谱。表演以唱念做打为手段,体现角色的形、声、神三大元素。[傀儡调]音乐属泉腔曲牌体南管系统,打击乐以“压脚鼓”为主,鼓帮独特,自成一格。故是戏曲型的珍贵古稀剧种。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优秀的曲剧演员,不仅要把唱腔艺术和表演艺术学好、传承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要对自己从事的曲剧艺术在理论方面进行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我在演戏之余,经常看一些戏曲理论著作,经常向戏曲专家、学者和曲剧界的著名演员请教,因此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戏曲理论知识.在这里,我要谈谈河南曲剧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一、河南曲剧的形成 大约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临汝县(今天的河南省汝州市)一带有很多踩高跷唱小曲的曲艺班,这就是河南曲剧的雏形.在高跷曲搬上高台形成高台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