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经济维持7%以上的中速发展过程中,政府将有更多精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带来大量的市场需求,是最大的潜在内需和持久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机遇。城镇化中注意防止过度城镇化、大都市病、房地产化、农民工过度边缘化、有速度质量的城镇化等问题。城镇化应该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农民工向流出地的回流。  相似文献   

2.
拒城镇化     
《中国海关》2012,(1):75-75
概念解读 拒城镇化也称“反城镇化”,是指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劳动就业增加和社会保障完善滞后于城镇经济增长,使得部分进城农民工生活水平下降,进而要求迁回农村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张玉秀 《中国市场》2014,(29):173-174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新型城镇化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型城镇化承载着"最大内需所在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是产业发展推动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新型城镇化还代表了经济结构转换、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升级。因此,新型城镇化被决策层定为战略选择,成为普惠民生、改善就业的战略主线。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城镇化意愿分层:代际与婚姻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蕾  李放 《财贸研究》2012,23(4):40-48
从农民工城镇化意愿的分层表现入手,探讨婚姻状况对城镇化意愿代际差异形成的贡献。基于经济理性假设构建农民工城镇化分层决策模型,并建立多个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城镇化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两个假说:一是已婚农民工城镇化决策更符合经济理性;二是城镇中对农民工有利的社会福利制度形成城镇化意愿的制度性拉力,而农村中对农民有利的社会福利制度形成城镇化意愿的制度性阻力,城乡社会制度共同影响农民工城镇化意愿的分层决策。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变迁的重要反映。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而产业则是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力量,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就不可能有生机和活力。产业会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只有将产业作为内部支撑力才能更好地助推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西部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一个生机勃勃的农民工回乡创业热潮正在兴起。农民工回乡创业成为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成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有效载体。本文就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背景、国家政策、影响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前皖北地区城镇化进程滞后全省平均水平,其表现城市规模较小,缺乏中心城市带动;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城市竞争力水平低;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发展呈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城镇发展缺乏产业支撑,农民工的城镇化稳定性差等方面。基于产业集群视角对皖北地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具有相关性、现状分析,有效加快皖北城镇化发展应着力培育中心城市,注重各市产业链联系;促进产业集群,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和服务功能;壮大一批中小城市和重点镇,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统筹推进皖北城镇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人口城镇化政策,从而成为促进城镇化的有效动力,促进小城镇的建立与发展,增强城市的辐射与扩散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城镇化的关键就在于农民工的市民化。农民工关系到"四农一村"(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城中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城镇化就是要从体制机制层面深入解决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转为市民的融入问题。本文以贵州省为例,着重探讨我国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未来城市健康发展、经济统筹协调、社会和谐稳定需遵循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刘莉 《商业科技》2013,(26):150-151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最大的内需,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本文从产业支撑的角度,阐述了产业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突出发挥中心城市产业引领作用、重点县域园区产业带动作用和结合农牧渔生产和经营、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发挥农村社区农业合作组织集聚作用,全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骨干、农村小城镇为体系的新型城镇化思路。  相似文献   

10.
增加农民工收入,促进农民工就业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关系到社会、家庭以及城镇化建设等诸多放面。由于城市和农村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我国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形成身份是农民,工作是工人的特殊群体,即农民工。农民工对城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阻碍作用。从城镇化对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机理作用,酒业中存在的问题,就业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农民工就业的解决措施,从而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农民-农民工-市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芬钰 《财贸研究》2004,15(2):11-13
本源意义上的农民是一个职业概念 ,但在中国城乡分割户籍制度下 ,农民却代表着一种身份。与此相关的是 ,当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必然孕育一种过渡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在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 ,如何因势利导把农民工转化为市民 ,这不仅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的必然趋势 ,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全面梳理新中国70年城镇化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深入反思城镇化存在的问题,科学展望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主要特征。研究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起步期、加速发展期和基本成熟期三个主要阶段;城镇化在激发经济增长动能、推动经济不断增强、促进国民收入持续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导致城市高房价泡沫、居民幸福感降低、城乡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伴随居民自由流动而出现的独有的农民工现象,以及产业创新对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支撑力不足也需引起足够重视。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将主要呈现四个方面的特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实现由"单个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到"城市域"的转变;海绵城市、卫星城市、智慧城市、特色小镇等新型城市类型不断涌现;城乡一体化政策指导城乡一体化实践,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日趋完善,制度创新激发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农村与城市开始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如何避免城镇化被“房地产化”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局部地区过度依赖房地产业,过高地价推高房价,城市扩张大建空城的现象,影响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在探讨城镇化被"房地产化"的危害的基础上,提出如何避免城镇化陷入"房地产化"误区的建议:一要避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二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房价管控,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推进公租房和保障房建设,实现农民工的"安居梦"。三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减弱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使城镇化建立在多元坚实的产业基础上。四要转变大拆大建的房地产业发展方式,提高城市建设效率,实现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慧 《中国电子商务》2014,(19):212-213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确立了新的方向.如今,“新型城镇化”在我国经济转型中正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关键推动作用.随着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在城镇化过程中,保障性住房发挥的作用日益关键,为完成新型城镇化,关键在让农民工与城市融为一体.妥善处理好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问题,一方面能够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工的生活幸福指数.如今,我国农民工在住房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只有先处理好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问题,才能有效推动城镇化进程.作为我国大中型城市之一,武汉市在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住房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明显,研究并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武汉市以及其它城市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城镇化过程中,要素驱动模式已经无法跟上社会的步伐,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从技术、政策等相关方面进行创新,争取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创新驱动模式应该致力于保证农民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获得平等的待遇以及应有的社会保障。落实户籍制度改革,保证农民在城市中获得相应的户籍,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  相似文献   

16.
杜叶婷  李锦宏 《商》2013,(11):273-273
贵州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一个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探索出进一步促进贵州省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胡丹 《北方经贸》2014,(5):28-31
城镇化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的转化过程,无疑包括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大力推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实现的是由"地"向"人"的转变,向"人"的转变不是简单的人口向城镇集中,更为重要的是城镇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及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扩散。可见社会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推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浙江省社会城镇化发展存在着社会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社会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但参保率依然偏低;城镇住房保障对象逐年扩大,但受益面依然偏窄等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障碍是造成我国社会城镇化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唯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我国社会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提出构建新型城镇化,它的思路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有序实现市民化为首要任务。不过仍然有数以亿计在未来10年内的广大农民工以及他们的家属要成为市民,这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挑战,而国际游资在其中起了重大的影响:一是催生房地产市场泡沫,造成城镇经济的虚假繁荣;二是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城镇居民的生活成本;三是加大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四是增加城镇的金融体系风险,引发银行危机;五是过度从事投机活动,对城镇的社会稳定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市民化既是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所在.虽然农民工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江西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因此,研究江西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索农民工市民化路径,对加速江西城镇化建设步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城镇就业是其市民化的基本前提,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四川成都作为西部重要城市,研究其农民工就业问题对于推进西部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都为例,通过对成都6个区的300份农民工就业状况的调研样本数据的分析得到影响成都农民工就业的因素依次为职业技能水平、工作时间、教育水平等,进而提出通过加强新生代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贯彻地方就业、创业政策,加快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以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