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阐述三峡工程库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库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有效途径:努力转变和创新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加快发展农村、城镇低碳经济,加大植树绿化力度、提高碳汇能力,有序实施生态移民,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碳交易机制;提出了三峡库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关建议: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推进法规政策建设、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统筹规划、实施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加强宣传教育、凝聚共识、共同参与和实施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2.
杨多 《企业文明》2012,(8):71-72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我国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冀中能源张矿集团宣东瓦斯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以实施低碳经济战略为主线,依靠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城镇化进程面临粮食安全、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选择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是低碳经济的道路。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时代全新的经济形态与发展模式,也是城镇化建设的最佳经济形态与发展模式。因此,在我国发展现阶段,推进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统筹构建低碳城乡必将成为未来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李雪明 《活力》2012,(18):53-55
工业文明对自然无休止的索取和非理性的征服,造成人类与自然的尖锐对立,促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与手段目的与归宿,二者是—种良性互动关系。在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二者的良性互动关系。选择适宜的路径发展低碳经济,使之成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建立有中国特点的适用性强的减排模式。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向往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文明范式特征借由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理念、科技功能、价值观念、运行方式等表现出来。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提出,是对工业文明发展范式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涉及价值理念、目标导向、生产和消费方式等全方位的发展转型。本文比较了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两种发展范式特征的不同,分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学内涵,论述了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指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以城市为载体,充分发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主体作用,推动全社会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化转型。  相似文献   

7.
张红芳 《企业导报》2012,(5):135-136
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引下,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成为理想选择。首先从达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入手,探讨我国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结合达州区位和产业特点提出达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世界经济形态出现的新的革命浪潮。低碳经济已成为山土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本文在对低碳经济下的业绩评价时使用平衡计分卡这种评价方法,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9.
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内在统一的关系,不仅表现在目标的一致性,而且体现在实现路径的一致性。高新区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集聚形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在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保护是基本手段,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是必由之路,技术创新是重要手段,制度建设是保障。文章认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优化生态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控和预警系统、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是构筑区域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石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同时石油产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石油产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实现石油的长期安全。本文在对石油安全进行更深层次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石油生态安全的思想。低碳经济引导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保障石油生态安全的现实选择,需要制定全方位的发展战略,完善石油行业法制建设,进行科技创新,转变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11.
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内在统一的关系,不仅表现在目标的一致性,而且体现在实现路径的一致性.高新区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集聚形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在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保护是基本手段,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是必由之路,技术创新是重要手段,制度建设是保障.文章认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优化生态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控和预警系统、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是构筑区域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它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农村和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强调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进程,走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绿色城镇化"道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总被引:75,自引:10,他引:65  
全球气候变化使我国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快速城市化面临巨大挑战.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引下,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成为理想选择.首先综述低碳发展的有关理念和策略,提出适应于中国国情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低碳城市"理念和模式.总结了英国和日本等国发展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并分析了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认为国内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发展和减碳结合、经济与社会并行、政-企-民共治.  相似文献   

15.
《企业经济》2014,(12):11-15
学术界对并购模式研究已形成较完善的理论框架,但这种框架多半都局限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只重视并购的经济效益考量,而忽视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现有的并购模式已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当前生态文明主导下下,基基于低碳技术整合,谋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低碳并购,将是崭新的并购模式。本文对低碳并购的各种可行模式,包括低碳能源型并购、低碳技术型并购、低碳产业型并购、森林碳汇型并购等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析,旨在进一步推动并购理论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敏  高泽金 《价值工程》2012,31(33):165-166
近年来,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成为国际社会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获得国际社会的共识,成为一股新的世界潮流。发展低碳经济能促使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低碳与无碳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符合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那么,如何认识低碳经济与我国两型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国内社会科学界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而非循环技术,是为解决无限的人类欲望与有限的资源环境矛盾的基本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是对市场经济的兼容而非取代,因为市场经济存在循环经济成长的基因,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循环经济可以孕育出生态文明,后工业文明的经济形态既不是自给自足经济,也不是计划经济;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立意高远、简单明了、系统全面、指向明确、包容性强,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而低碳经济则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我国经济较快发展,然而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此,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工业革命后而确立的经济发展模式,时至今日,存在着资源浪费太大、碳化气体排放严重、环境代价过高等一些严重问题。于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主要有观念的转变、新经济理论的建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推进低碳经济的快速转变,就必须进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工业,实行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