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决定性因素。目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匮乏,人口素质较低,已成为西部开发中的制约因素。开辟多种渠道,提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源质量和西部地区人口整体文化素质,是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经济发展证明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关键和活跃的因素。西部大开发中人力资源对于促进经济的增长作用有着不可动摇的战略地位。在论证人力资源开发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核心作用的同时重点提出转变观念 ;增加教育与再教育投资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吸引人才等优先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3.
人是生产力中的核心因素,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总量丰富,但总体素质偏低,高素质人才短缺,人才外流严重,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因此,西部小康社会建设应以其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创新环境,以人为本,推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提条件.目前,西部人力资源存在数量大、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等问题,特别是人才流失已经影响到西部各项建设工作和西部大开发进程.西部只有增加教育投入、改善环境,营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环境氛围,才能提高西部的人才素质和遏制人才流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徐文军 《特区经济》2006,210(7):271-273
当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条件,也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主要表现是:信息化可以加速优质教育资源的扩散,加快西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可以加速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为西部吸引人才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西部与发达地区共享人力资源;推动西部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信息化也可能加速西部人才的流失,加大了留人难度;信息化给西部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6.
夏鑫 《西部论丛》2004,(6):34-35
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没有西部地区教育的大发展,就没有西部地区国民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不会有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因此,发展教育是西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7.
苏承英 《特区经济》2005,(12):190-191
世纪之交,国家纵览全局,提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推动西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由于西部各省属典型的农业大省,所以西部开发一定意义上就是对西部农村的开发,尤其是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因为人力资源是经济资源的核心,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但是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是否拥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是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约着西部开发的方方面面 ,要高效优质地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 ,全民应树立“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建立全新的“人本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使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成为经济竞争的优势 ,从而加快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Solow的增长核算方法,对1952~2005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进行测算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劳动投入的贡献非常小;②资本投入增长速度差异是地区增长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投资倾斜政策,同时中西部地区自身应注重基础设施,人才环境等投资环境的培育和完善以吸引外来投资;③地区增长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生产率增长差异,加快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速度,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是缩小我国地区增长差异、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李宝林 《发展》2010,(4):78-79
西部大开发中人力资源对于促进经济的增长作用有着不可动摇的战略地位。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关键和最活跃的因素,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激励。根据现代人力资源学说,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着许多缺陷。因此,客观、冷静地分析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是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琳 《发展》2007,(1):62-63
一、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资源绝对数量大,但人力资源素质低,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西部地区是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且最需人才的地区,但是多年以来人力资源开发一直滞后.西部地区的文盲人口更是达到了3206万人,与全国文盲人口总数8507万人相比,西部的文盲人口占全国文盲人口总数约为37.69%.从城镇的人力资源素质来看,西部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内蒙古、甘肃、青海及宁夏等八个地区的城镇文盲率均高于全国4.04%的平均值,西藏地区的城镇文盲率更是达到了17.94%的全国之最.西部地区乡村的人力资源素质更令人担忧,除广西和新疆两地区外,其余九个地区的乡村文盲率均高于全国8.25%的平均值.可见,我国西部劳动者整体素质较低,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这必将严重影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制约西部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毕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西部地区最大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西部开发应优先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文章认为,实施该战略可采取如下措施:(1)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成为西部开发的首要战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2)深化分配领域改革,构建人才投资与回报的合理机制;(3)采取新举措,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优化人才资源配置;(4)加大西部地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推进“  相似文献   

14.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人力资本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更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如何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本开发,并以此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下面就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才资本大开发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陈炳璋 《发展》2000,(9):1-1
依靠科技和教育,是振兴西部地区经济,转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开发效益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6.
杨红英  曾萍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4):104-106
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背景下,企业为了生存既要千方百计降低人力成本,又要尽可能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西部民族地区企业虽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相对东部企业要小,但应对危机的抗风险能力也普遍较弱,如何度过经济不景气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是该地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采取以下策略:一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企业凝聚力;二是有效培训,提高企业竞争力;三是抓住机会,适度人才重组,加大紧缺人才的引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四是强化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提升企业绩效,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我国新世纪发展的大局,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发展我国西部地区的战略决策.朱镕基总理在听取国家人事部工作汇报时强调,现在我们开发西部最根本的是人才,不解决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问题,开发西部地区是有很大障碍的.人才资源开发是地区经济开发的基础,没有充足的人才,就不会有发达的经济,我们不仅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加快新疆的发展,更应当牢牢抓住人才资源开发这个关键,加大人才开发力度,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源是西部开发的根本。目前,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在吸引人才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如何从中、东部地区合理引进人才是开发西部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开发西部地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始终是国家谋划的大事。西部地区面积辽阔,资源禀赋,却因为多种因素导致绝大部分西部地区发展缓慢,经济滞后。人才策略是西部地区发展建设的前提,人才贡献率作为地区人才发展状况的核心指标,能反映出地方人才工作状况。基于C-D生产函数人力资本分类模型,对2010—2019年西部地区10个省市及自治区的人才贡献率进行测算,对各地区人才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近十年间,物质资本与其他要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其贡献率达到了83.01%,人才贡献率仅为13.77%,与全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35%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对此,未来西部地区应进一步推进产才融合,提高基础劳动力素质,加大高等教育建设力度,打造人才宜居环境,以提高人才贡献率,为西部地区全面振兴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20.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在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虽然人们对开发的具体思路各有侧重,但“西部要开发、人才要先行”已成为人们的基本共识。因此,本文在分析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