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会计人员贪污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已经有许多的会计人员因贪污罪被判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仍有一些会计人员并没有吸取教训,贪污犯罪越来越严重,大有"前仆后继"之势。我认为,会计人员贪污犯罪的特征有:隐蔽性、反侦查性、合伙性、连续性、侥幸性、高发性。  相似文献   

2.
贪污与肃贪研究(续三)□林炳发第三篇贪污行为客体要件与客观要件研究一、贪污行为客体要件任何犯罪均有客体,不存在没有客体的犯罪,犯罪客体是所有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研究犯罪客体,对指导司法人员在实践中正确区分此罪与彼罪、罪与非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贪污罪...  相似文献   

3.
贪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贪污犯罪是社会危害性很大的违法行为,是当今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开呈现日趋严重的阶段性发展态势。它不但影响社会的稳定,干扰经济的发展,给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而且在政治上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本文似就当前贪污犯罪的主要特点和成因谈点看法。一、贪污犯罪的主要特点(一)趋向呈严重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贪污分子的金钱欲望越来…  相似文献   

4.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它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侵吞、窃取、骗取是贪污犯罪惯用的手法。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变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贪污犯罪的手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为此.如何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掌握贪污罪案的作案手段和针对不同手段的查账方法,对打击贪污犯罪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对当前贪污罪案的手段发奋账对策谈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5.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一)一些单位领导置法律和道德于不顾,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做假账,会计人员在单位领导的直接授意、指使、强令下,做出有悖于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参与弄虚作假。(二)部分会计人员道德观念淡薄,不坚守会计职业道德,违背会计客观性原则,伪造会计凭证、账薄、报表,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三)部分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沦丧,为追求私利,以身试法,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赌、挪用公款,走上犯罪道路。(四)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差,他们在会计实践中,不去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对法律、法规、准…  相似文献   

6.
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较强、控制难度较高的资产,货币资金失控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大多数贪污、受贿、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行为都与之有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货币资金内控制度,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张永祥 《审计月刊》2004,(12):26-27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半个多世纪前,伟人曾这样向国人谆谆告诫。然而,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种种怪现象令人费解和难以释怀。贪污是犯罪,已深深地根植于社会、人文理念和政策法律之中。人们对贪污行为深深不齿、深恶痛绝,法律对贪污者严惩不怠,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对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社会和法律都给予了过多的宽容。  相似文献   

8.
现在,一些地方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受贿、盗窃等经济犯罪时有发生。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以遏制会计领域的职务犯罪:一、加强道德建设,增强法制观念。长期以来,许多单位会计领域只注重加强业务水平的提高,忽视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的建设。部分会计人员受到社会上“金钱万能”、“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思潮的冲击,放松世界观的改造,产生“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的念头,职务犯罪的思想动机。我县某局财计股长因贪污被拘捕,他在自我剖析材料上说:自从担任财计股长以来,常以工作忙为借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部分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出现了贪污舞弊、假账错帐等财务行为,而这中间会计人员承担了重要的角色。针对当今会计人员发生的种种职业问题,我们必须加强会计审核制度、会计人员自身道德建设等各个方面工作,尽快使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水准,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为上市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一、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现状 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有待提高。一些会计人员缺乏理想信念和敬业精神,有的会计人员竟然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对职业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似懂非懂,十分模糊。少数会计人员道德败坏,主动违法犯罪。当前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沦丧,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弑法,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李冬旭  王俊峰 《活力》2012,(10):76-76
查办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一直是作为我国反腐败斗争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检察机关服务社会、服务大局的重要举措。近几年,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在经济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突出,情况严重。结合媒体对有关此类案件的报道及近年来我们查办此类职务犯罪案件的办案实践,我们发现当前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有如下特点:一、涉案人员复杂,犯罪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其一,犯罪主体呈现两头发展趋势。一方面犯罪官员的级别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加大反腐力度,重点查处“三机关一部门”人员犯罪的过程中,金融、财政等系统的财会人员贪污、挪用公款的现象依然严重。当前,财会人员贪污、挪用公款犯罪呈现以下特点: 一、贪污、挪用公款的数额越来越大 当前,财政、金融系统的财会人员贪污、挪用公款已由几万、几十万的  相似文献   

13.
近据报载,会计职务犯罪呈现新特点:如贪污 1412万元、被判死缓的韩××, 35岁,某公司会计;贪污、挪用公款 882万元、被判死刑的刘××,某基金会出纳, 35岁;作案 22次、贪污公款 159万元、被判死刑的邹×, 22岁……。这些犯罪分子年纪轻,贪污数额大。那么,如何预防会计职务犯罪呢 ?笔者认为: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外,要严把四道关。   一是要严把用人关。会计岗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会计人员职业崇高,责任重大,因此,用人是关键。选拔任用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既要看专业才能,更要看道德品…  相似文献   

14.
财务与会计人员被人们尊称为“内当家”或“红管家”。财会人员掌握着单位的资金运用和经济命脉。对一个企业来说,“内当家”对其经营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在正常行情下的经济实体,有一个好的“内当家”,就能使之由亏转盈,由小盈而为大盈,渐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反之,能使企业由盈变亏,步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近4年来,四川省泸县人民检查院共办理贪污、贿赂案件62件,其中:财会人员参与犯罪的29件,占46.8%;涉案金额398万元,为总涉案金额621万元的64.1%。在他们当中既有国家机关干部,也有国有公…  相似文献   

15.
甘秋生 《福建财会》2003,(12):13-13
近年来,国家审计署对各省、市县养老保险金进行专项审计,结果表明:有些地方挤占挪用基金问题严重,表现在一些地方“乱开口子”,把养老基金挪用建楼堂馆所;有的地方为企业担保,把养老基金作为“抵押”;有的社保机构管理人员违法擅自转存基金,贪污高额利息;有的社保机构的领导、业务、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侵占养老金。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科学技术把计算机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全球化的信息潮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办公电脑化、家用电脑。单位联网等高科技高设施正在改写传统的工作和生活观念,尤其是被称为“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的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全方位地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随之而来的一种高科技犯罪现象——计算机犯罪也以闻所未闻的方式和损失令人触目惊心。目前计算机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金融领域的盗窃和贪污电脑联网。通存通兑以后,利用计算机盗窃和贪污银行资金成了犯罪人员的捷径。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近几年来金融领域…  相似文献   

17.
郭娜娜 《活力》2011,(6):87-87
职务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其特征在于犯罪主体都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牟取非法利益的违反刑事法律规定的行为。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犯罪行为,其危害尤甚。本文试着从该犯罪的特点入手,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菁 《财会通讯》2006,(10):85-86
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具有很强的自律性。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要转化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是一个内外结合、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和评价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以《会计法》为准绳,深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虽然会计数据的造假,财务会计报告的粉饰都要通过会计人员,但在许多情况下,造假的动机并非出自于会计人员个人的贪污舞弊。  相似文献   

19.
检察机关办理贪污类犯罪案件过程中,因该类案件具有的特殊性,使得在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更多地运用言辞证据来证明犯罪。所以笔者现就言辞证据在侦诉贪污类犯罪中的收集及运用进行阐述,旨在更好的发挥言辞证据的证明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会计正成为一个“危险”的职业:对企业来说,他们贪污、挪用的案件频频曝光;时社会来说,他们协助企业经营者“做假账”,误导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案例也比比皆是。文章围绕会计人员行为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