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社区居民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体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社区参与旅游产业的能力与社区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通过对鹤庆新华村的调查研究,运用“社会资本”理论.讨论分析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发展的乡村旅游社区在社会资本方面具有的特点,以及社会资本与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居民乡村旅游动机研究——以上海、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上海、南京两城市居民19种旅游动机的问卷调查结果,运用社会统计学的因子、聚类分析等定量方法,将中国城市居民乡村旅游动机划分为“游览观光型”、“康体放松型”、“体验学习型”三大类。并通过比较这两个城市居民的动机均值差异,分析出中国城市居民乡村旅游主要动机和内在诱因。  相似文献   

3.
构建了乡村旅游者体验真实性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以长沙市为例,利用该模型对乡村旅游者体验真实性问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定量计算与分析,计算分析结果显示。长沙市乡村旅游者对其所体验的田园风光、空气质量、乡村特色菜肴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评判,而对乡土建筑、DIY制作、农事参与娱乐、乡村旅游解说、服务员的着装等具有较低的真实性评判。根据该结果,对长沙市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长沙市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决策与参考.有利于实现长沙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的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民间传统文化遭破坏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一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两方面遭到破坏的具体表现和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讨论,提出一个“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概念,认为乡村旅游开发应该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新模式,政府应从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科学规划和策划、加强行业管理、促进并指导社区参与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阐释了乡村旅游和体验真实性内涵,探讨了乡村旅游体验真实的相对性,并从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对乡村旅游体验真实性的态度与看法、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体验真实性的认知与理解、乡村旅游经营者对乡村旅游体验真实性的生产与制造3个角度对乡村旅游体验真实性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并对不同群体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乡村旅游中各相关群体利益,实现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霜 《全国商情》2009,(22):89-91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标准是:保护乡村资源,延续历史文脉;保障经济效益,延长生命周期。乡村旅游在满足城市游客需求的同时,无疑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乡村旅游在发展、探索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本文在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研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湖南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近期在湖南省乡村旅游建设“3521”工程的推动下更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因此,本文以湖南省乡村旅游现状为背景,对长沙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有利于促进长沙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浅议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对新农村建设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湖南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剖析、乡村旅游对解决湖南“三农”问题积极意义的探讨,提出了湖南乡村旅游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办法和举措。  相似文献   

9.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通过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的深刻领会,对山西省黄河板块发展乡村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开发模式进行深入研究,选取2022年山西省评选的黄河板块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追溯其发展模式及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启示,并对黄河板块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开发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分析黄河板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与途径,为黄河板块乡村旅游发展以及山西省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起到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家乐”在全国已成燎原之势,“农家乐”游客作为一个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有其共性和地域特性两个层面。从旅游业的角度,以贵州板桥乡村旅游为例,对“农家乐”消费者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提出贵州“农家乐”应改进营销模式,将乡村旅游与其它类型旅游绑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自驾车旅游的宣传、服务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共生理论”在旅游区可持续评价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体系是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状况的重要科学方法,20多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不同的评价体系.目前处于多种评价方法并存的阶段,新的更科学、更精确的评价方法不断地涌现。通过分析“共生理论”在旅游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适用性。探析运用“共生理论”从结果入手建立事后评价的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从而使“共生理论”在可持续发展评价领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2010年来滇国内旅游流相关指标统计为依据,借鉴“空间集聚指数”分析模型,探讨来滇国内旅游流在云南省16个州市及六大旅游区间的空间分布状态。得出了“来滇国内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平衡性特征,其呈现为一种‘单核模式,,昆明构成了来滇国内旅游流空间集散的超级‘目的地’和‘中转站”的结论.认为“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是影响来滇国内旅游流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上,从“节点的开发”、“交通廊道的建设”、“区域间的旅游合作”3个方面提出优化来滇国内旅游流空间结构的具体策略。研究对于指导云南省旅游产业布局以及区域旅游合作、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的选择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出发,在考察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基础上,针对当前国内外旅游环境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重视具体问题实证性应用研究,忽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规范性基础研究的倾向以及缺乏合理的研究范式等问题,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消费经济理论、生态学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与方法,对旅游消费生态效应的概念、类型、特征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旅游经济学和旅游消费研究的深化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依据相关形象理论,实证分析桂林国际旅游市场的本底形象、实地认知形象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桂林的国际旅游知名度高达84.8%,好评指数3.5,实地体验之后,入境旅游者对桂林“安全性”、“友善性”、。独特性”形象的评价指数分别为4.18、4.04和4.01,而对“神秘性”和“古朴性”形象评价一般;桂林旅游形象的刻板效应非常显著,本底形象与实地认知形象呈现较强的正向相关性.在人们对广告充满排斥心理的情况下,目的地应通过提升服务质量而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本底形象。这远比单纯地炒作“知名度”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监管理念是由科学发展观派生而来的应用于保险监管领域的新型监管理念,其在监管目标上的"以人为本"、监管原则上的"科学执政"、监管机制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监管手段上的"统筹兼顾"、监管评价上的"人本位",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一脉相承。保险监管部门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实施"四型"监管即目标型监管、统筹型监管、法治型监管和风险型监管。就财产保险业而言,"三个三"的要求即强化"三内"、打造"三铁"、优化"三率",是科学监管理念在产险业的深刻实践。  相似文献   

16.
以朝圣为视角,应用朝圣旅游理论,研究旅游"圣地"品牌的经营问题。基于旅游"圣地"品牌价值、类型、肌理的分析,构建旅游"圣地"品牌模型。同时,以炎帝神农故里为例,指出炎帝神农故里的圣地特征,并提出炎帝神农故里的旅游"圣地"品牌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广西区党委和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把广西建设成为旅游强省的目标,给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给广西旅游业带来了空前的挑战。新形势的出现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全面审视广西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状况,探讨广西旅游人才培养改革问题便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提出了"旅游专业师资结构优化、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科学构建实践体系"等改革措施,对广西旅游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昆明世博园的兴衰对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自’99世博会后,其经济效益呈下滑趋势。在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提质”与“增量”两种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指出“提质增效”是世博园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并论证了这一选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对世博园实施“提质增效”应当进行的相关研究提出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将品牌个性维度引入旅游企业中,以旅行社及旅游网站品牌个性为研究对象,选取稻草人旅行社、携程旅行网以及春秋国旅三家旅游企业,就品牌个性与消费者重购意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不同旅游企业品牌个性的评价差异主要受到“新乐”和“真诚”这两个维度的影响。旅游企业品牌个性与消费者重购意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其中“新乐”对重购意愿的影响最大,“高雅”对重购意愿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0.
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对矛盾.引入“亲近理论”,从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提出了构建主客亲近关系的设想,归纳了成熟的主客亲近关系的属性特征并建立了简易模型,认为建立亲密的主客关系有利于推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目前在国内文化旅游地建立亲密的主客关系面临两大难题(商业化和社区参与问题),并对如何避免商业化、社区居民参与和建立亲密主客关系之间的矛盾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