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金融业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从长远来看,我国金融也必然走向混业。从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经验来看,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有效的混业经营安排,对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初期,金融业是混业经营的,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混业经营逐渐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1985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些金融法律,确立了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基础。不过随着近几年国际金融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为了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和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政府开始对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银行、证券、保险三业出现了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混业经营: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混着我国加入WTO的日期日益临近,中国金融业现行的分业经营模式即将完成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将是混业经营。考察中外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基础,我国实行混业经营已经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加强金融立法、加快股份制改造、完善金融监管、鼓励金融创新、发展证券市场的基础上,我国应有步骤地推行金融业混业的现代模式,积极迎接加入世贸后面临的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罗莹  王子立 《河北金融》2011,(5):36-38,4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混业经营己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业的主导潮流。随着金融业经营方式的变化,金融监管模式和金融混业监管法律制度也必将发生重大变革。我国金融业正在逐步走向混业经营之路,金融混业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更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我国金融混业监管制度的构建上,应充分借鉴和参考国际金融监管的原则和经验,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混业经营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管机构和体制,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金融业的内生关系,即金融业内部各产业的相互关系,是决定金融业分业或混业经营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我国金融业现实基本格局出发,以新的视角考察了我国金融业的内生关系,推导出现行分业经营体制必然引致的金融抑制效应(包括金融效率抑制、金融结构优化抑制、金融风险分散抑制和金融创新抑制)。混业经营可以采取多种模式,本文从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金融控股公司(集团)解禁应是我国今后金融混业化的首选方案。根据我国金融业的现实和发展态势,结合欧美等国的金融发展实践,我们提出了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发展所必然经历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金融业实施混业经营制度是21世纪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中国金融业将向混业经营制度变迁,对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混业经营已成为金融业的一种发展趋向。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实行混业经营的国际环境下,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双重压力使得中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变得不可避免。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重要时期,而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对我国金融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混业经营应该成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的构建及其风险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加入WTO,摒弃分业经营、逐步实现混业经营将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两种混业经营模式的可行性比较入手,提出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从分业到混业的现实选择,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现状进行概述,探索我国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理想模式,并在分析我国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所面临风险的基础上,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金融混业经营的条件约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金融混业经营在西方国家重新取得主导地位。但是,与20世纪30年代以前相比,这次金融混业经营在组织形式、技术基础、市场环境、金融监管等方面已发生显著变化。正确认识金融混业经营的条件约束,是我国金融业稳步走向混业首先要探讨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混业经营:美国经验与中国实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金融业分业混业的问题上,国际金融业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混业全能型,二是分业型.从世界金融制度发展史看,绝大部分国家金融业最初的金融自然发展状态都是一种混业状态,此后走上了一条"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发展道路.目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潮流,中国金融业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来实现我国向混业经营的平稳过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