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助制度。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求,江苏省从2005年起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农村低保工作进展顺利,运行良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惠义.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还存在着城乡分割、法律制度和组织保障缺乏、资金不足、标准确定困难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制度效应的发挥.城乡统一、立法保障是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长远目标,而现阶段,需要通过完善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运行机制等提高这项制度时农村贫困人口的救助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对人们生活起着兜底的作用。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改革和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是从制度上保障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必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逐步完善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针对贫困人群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被誉为最后一道“安全网”。建立、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由临时性社会救济向制度化社会保障转型的重要步骤,是从制度上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对人们生活起着兜底的作用。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改革和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是从制度上保障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必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福建省通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于2004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标志着福建省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经过一年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非农业户口成员,按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保障网。1993年,上海市率先进行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1997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相似文献   

8.
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人口,实行差额补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的背景下,随着城乡贫困人口的增加,对社会救济制度进行改革的产物。最低生活保障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救助的基础和核心,是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是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一、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标准进行救助,以满足其最低生活需求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的长效机制,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自1993年开始改革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于1994年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年来,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协同下,始终立足“以人为本,为民解困”原则,不断规范救助行为、夯实救助基础、创新救助形式、优化救助体系,为维护上海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基本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镇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1996年实施以来,低保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了“运行机制正常化、政策宣传广泛化、操作程序制度化、对象管理动态化、民主监督公开化、资金管理规范化”,有力维护了城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政府分了忧,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常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以来,常州市城市贫困阶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生活、群体特征及其社会救助状况;讨论了社会救助制度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三农点滴     
●100亿元财政投入支持农村低保制度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最近指出,到今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经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了2068万人。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目标,就是把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村居民都纳入到最低生活保障之中,稳定、持续、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农村低保补助资金是30亿元。这笔资金最近就将下达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今年上半年,地方各级财政在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助上已经投入了35.6亿元。与去年的投入量对比,再加上下半年的预测,地方财政投入将超过70亿元,高于去年的投入数量。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比较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为名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难以真实反映各地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实际效果,引入新的指标,对中国城市近年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实质救助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同时为政府有关部门对最低生活保障的政策选择和评估提供一个新工具。研究结果显示,名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较高的城市,如深圳、上海等,其实质救助水平并不高。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向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现金、物资或其他方面的援助与支持,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户救助、农村五保供养、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灾民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救助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救助,以及社会互助。  相似文献   

16.
曹珂 《西部财会》2010,(6):66-68
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促进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对我国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从建立完善的农村低保制度角度,提出近年来低保制度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从实际出发,对如何完善陕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寻求更好地解决陕西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乡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被称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线"。自1993年上海市首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不断地改进、完善和规范化建设,到2007年国务院要求在全国建立农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甘肃省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重点.以救助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为手段.采取单项起步、系统完善、点上突破、面上扩展的方法.各项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五保供养、医疗救助、灾害救助、危房改造等制度配套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基本框架.有效解决了农村特困群众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款物接济和服务,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本文通过对世界上主要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特点的研究,从而弄清各国救助制度之间的区别。从而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0.
社会救助是因为年老,疾病,灾难等陷入贫困,危及到人的生存,居民难以维持正常生活时,国家或者社会所给予的最低生活保障。对于被救助的人都是弱者,保护弱者即是文明社会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制度优越性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