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逐渐成为众所瞩目的战略商品.石油市场的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对世界政治、经济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油价每桶平均只有3美元.廉价石油促使西方工业国家开展了弃煤用油的"能源革命",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同时,由于西方工业国家过分依赖进口石油,尤其是中东石油,导致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并为中东  相似文献   

2.
石油期货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和抵御油价风险的手段,日益成为西方大国控制油价、谋求掌握石油定价权的有效工具.本文通过对国际油价波动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说明我国油价影响力不足的现状,在探讨油价影响力和定价权关系中给出我国对国际油价影响的合理定位,找出实现原油定价权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素有“工业血液”之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物资,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历来扮演着重要角色。近两年多来,受石油供求、地缘政治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持续大幅攀升。随着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持续上升.国内石油市场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油价上涨不仅抑制宏观经济增长、增加石油进口开支、加剧潜在通胀压力。同时,油价上涨对农业、交通运输、冶金、石化等相关行业以及居民生活也带来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何芳 《华商》2008,(16):6-6
近两年来,国际油价一路攀升,给众多能源进口国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中国作为一个石油进口大国,对这种压力的感受尤为明显。从本质上来说,油价的波动是种货币现象。作为原油交易的结算货币,美元汇率的走势间接影响油价走势,美元贬值,油价走高;美元升值,油价下跌。一般而言,决定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世界经济对原油的依赖性与原  相似文献   

5.
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快速飙升并大幅波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石油进口量和消费量不断增加,2009年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1.29%,2010年我国前11月达到53%,超过国际通常认定的50%警戒线。国际油价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显著。从应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针对成品油市场化定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大石油勘探力度、加强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发展石油替代能源等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国际油价和人民币汇率进行协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将会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为了尽量减少国际油价上涨对人民币汇率和我国经济的影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推进能源消费多元化,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建立并严格监管石油期货市场,提升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定价和议价能力;促进我国石油进口市场多元化发展,降低进口成本和风险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当前油价水平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 ,大涨两年的国际油价依然在每桶50美元的高位徘徊 ,在此压力下 ,国内成品油自去年以来已连续6次上调。正确理解当前的油价水平 ,对评判油价给我国宏观经济、相关行业以及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至关重要。一、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幅小于国际油价 ,对石油定价机制非议较多考虑  相似文献   

8.
六十年代初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是第三世界国家为提高、稳定原油价格、维护民族经济权益的原料生产国组织之一,它的成员国包括亚、非、拉地区13个产油国,以海湾阿拉伯产油国为核心.七十年代,石油输出国两次提高油价,给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以重大的冲击.同时,也充分反映出西方工业国严重依赖第三世界石油进口的脆弱性.1974-1980年间,石油输出国外汇收入大增,进口市场迅速扩大.目前,这些国家不仅成为西方国家出口商品的主要市场,而且也是它们销售军火、承包劳务工程的重要对象.仅1980年,欧洲共同  相似文献   

9.
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快速飙升并大幅波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石油进口量和消费量不断增加,2009年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1.29%,2010年我国前11月达到53%,超过国际通常认定的50%警戒线。国际油价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显著。从应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针对成品油市场化定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大石油勘探力度、加强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发展石油替代能源等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莉 《中国市场》2012,(29):91-95
受石油供求、地缘政治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持续大幅攀升。中国作为全球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以住宅、汽车、家电等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还是工业化进程,对能源的需求已进入持续上升阶段,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将不断提高。国际油价上涨不仅抑制宏观经济增长、增加石油进口开支、加剧潜在通胀压力,还会恶化外部经济环境。同时,高油价对农业、交通运输、冶金、石化等相关行业、居民生活都带来较大冲击。本文在2011年国际油价走势的研究基础上,对油价震荡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2012年走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国际市场油价波动对我国油价影响的加大,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化逐渐加快。本文通过对2009年5月至2014年3月国内外代表性较强的石油品种价格月度变动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内成品油价格具有很强的平稳性,国内成品油调整均滞后于国际油价变化,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油价。因此,我国应发加快展期货市场,形成石油的"中国价格",并采取其他配套措施逐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上半年石油产品市场形势分析与全年走势预测 进入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并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石油产品市场出现需求明显减弱,价格在一季度持续走低的行情。二季度以来,随着国际油价由逐渐回升转为大幅上涨,以及市场需求回暖,国家先后三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国内油品市场出现需求稳步回升,价格明显上扬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脚步的加快,加上2011年中东局势紧张,国际油价迅速上涨。油价的走高对我国的外汇支出、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方面都造成一定影响。针对这种状况,本文提出调整政府的价格管理职能、完善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加快推进油价市场化和健全石油期货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期国际石油价格渡动频繁,对国内油价及整个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作为世界石油需求大国.国际油价的波动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石油价格管制制度经过长期发展,已与市场接轨,但是仍然存在弊端。石油价格的市场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我国现阶段石油价格市场化的条件尚未成熟.改革石油价格管制制度应成为我们现阶段石油价格管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李琛 《消费导刊》2012,(10):31-31
国际油价正在不断上涨,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工业生产.我国的国家发改委为了调整,先后几次做出了提高我国国内成品石油的价格,与此同时,还努力使我国国内的价格能和国际价格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在整个8月份,全世界的经济都被高价的石油所笼罩着,国际油价曾一度上冲至49.29美元/桶,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其价格持续走高必然会对各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据有关国际组织估计,每桶石油价格上涨10美元,就会使通货膨胀上升0.5个百分点,使经济增长降低0.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疯狂的油价     
谢鹏 《商务周刊》2008,(13):60-62
美国国会为了限制高油价决心通过立法"将投机者赶出市场",吉达会议达成了打击炒作行为、阻击国际油价"非正常"上涨的共识。就在国际油价泡沫即将被刺破的前夜,中国上调了国内成品油价格。这一顶不住国内石油巨头"哭闹"压力而做出的被动选择,好比自己掘开了花园口,沉重打击本已脆弱的市场信心,并深陷上调油价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8.
孙维晨  徐平 《中国市场》2011,(23):185-187
自2002年以来,国际油价一路走高,呈现了大幅上涨和剧烈波动态势。石油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所以深入探究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原因对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内在动因、长期影响因素和短期波动直接原因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稀缺性、金融属性、战略属性等特点是构成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内在动因;脆弱的供需平衡、石油库存波动、美元汇率等是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长期影响因素;国际石油的投机因素以及对油价的预期因素、突发事件和政治干预等是国际石油价格短期波动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石油期货:完善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油价波动通过石油进口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成为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隐患。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是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共同影响市场价格走向,由于没有形成国际化的石油市场体系,转嫁风险机制缺位,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采购现货时不得不量价齐升。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完善国内石油市场体系,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事件风云榜(依据检索量排名)油价上涨关注度★★★★★检索量2794574上榜理由在产油大国政治危机的刺激下,开年以来,国际油价呈飞涨之势。原油、成品油价格飙升殃及世界各国经济。受其影响,国内汽油价格再次调价,航空燃油附加费随之增长,出租车附加费调价也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