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载体,环境破坏了,经济发展就会失去支撑: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现代化也无从谈起。同时,环境建设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推动经济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既不能用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短期效应,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停止发展来维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正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2013年煤炭消耗总量为36.1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70%。对于内蒙古这样的煤炭资源富集地区而言,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其经济转型升级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备受社会关注。如何通过煤炭资源税改革,优化煤炭资源配置,减少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和破坏,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良性协调发展,成为内蒙古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村生态环境隐性污染是指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致使农村的生态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况发生潜在变化,并导致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环境质量逐步恶化,进而扰乱和破坏了农村生态系统和正常生产条件的一种污染。农村隐性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征。现阶段,我国农村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是目前中国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各国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由于各种资源的损耗与滥用,使得能源短缺的情况更加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在中国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破坏行为的外部效应性质要求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与既往采用的直接管制、财政补贴、收费等政府行为相比,征收生态税收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国现行税制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税种,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生态税收体系,因此不能从根衣上扭转生态环境污染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作为世界上的煤炭生产大国,煤炭企业数量也是各国最多的,但是由于煤炭资源本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并且在开采过程中会对地表地貌等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因此煤炭企业发展受到种种限制,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上。较高的税负和繁多的税费项目令目前的煤炭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受到限制。文章就煤炭企业的税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徐习武 《黑河学刊》2004,(5):125-126
煤炭会给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对大气的污染,是环境治理的重点对象。煤炭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行业存在着既要治理环境,又要不断发展壮大的问题。探讨煤炭行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关系,环保型煤炭开发与应用技术是煤炭行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农村环境保护的实现在于依法调整利益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农村生态环境正遭受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须用法律手段明确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通过限制、制约或制止各主体危害农村环境的各种行为和激励、引导或促进各主体采取有效的保护农村环境的行为,实现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建设环境友好型农村。  相似文献   

9.
孟娜  伍纯 《新疆财经》2002,(3):25-2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开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们越来越担心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制约是否会限制经济发展,以及发展是否会造成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分析了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培育中国城市与农村现代化生态环境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唐山经济》2009,(12):1-1
绿色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增长是指在一定区域综合分析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生态平衡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需要的增长方式。绿色增长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首先,绿色增长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注定要成为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11.
练兴常 《宁波通讯》2005,(11):28-29
人口、环境、资源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问题。环境问题是这三个问题中最现实、最突出的问题.经济的无序发展、影响和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各类生物的生存环境。因此,必须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建设碧海生意和绿色港湾,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的海鲜食品.促连海洋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神东矿区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现状,提出在煤炭开采的同时,要从地表沉陷、水土保持、气体污染、水体污染四方面加快恢复与治理矿区周边环境,将煤炭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二十一世纪的理想经济模式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循环经济体系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由于其将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以防止生态破坏,走绿色发展道路为目的,以生态环境的整治与恢复为主要内容,以市场经济调节为手段,以法律保障为前提,实现生态环境补偿的社会化、市场化和法制化。建立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4.
姚蕾 《北方经济》2006,(2):77-7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了9.6%。但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持续加剧为代价的。2004年我国消耗了全球30%的煤炭,27%的钢铁,25%的铝材和40%的水泥.但创造的GDP却只是全球的4.3%。据统计.目前我国万元生产总值的能耗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全国每天约有1亿吨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近3000亿元。这种高消费、高投入、高排放来发展的经济增长,使资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凸现。因此中国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走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上海集体经济》2005,(1):F003-F004
“我国正处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的时期,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出现大面积反弹,边治理边破坏,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近日表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万克喜 《中国经贸》2023,(16):10-12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人们生存的本源,也是我国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产量与质量,农民加大了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对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还加重了土地污染。在生态农业理论背景下,我国农业领域提出了“种养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将农业与畜牧业充分结合,不仅能够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性,还能够维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煤炭工业安全欠账多、接续发展能力差、煤炭生产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亟待解决,已经成为共识。有专家认为,要破解这些难题,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和改革相关财税政策还不够,我国应当加快发展煤炭金融,畅通煤炭业融资渠道,发挥金融的造血功能,构建支撑煤炭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后盾,同时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重要金融信息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二战以后,日本出台了9次煤炭政策及一系列产煤地域振兴对策,对调整煤炭生产,实现产煤地区的二次创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资源型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伦理的转变,以资金手段为主的政府宏观调控,对生态环境恢复的高度重视等,对我国资源型老工矿地区的改造具有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9.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和洗煤过程中伴生的一种固体废弃物。废弃的煤矸石不仅污染水质,自燃后生成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大量堆积的煤矸石侵占了越来越多的耕地,构成了对生态和环境的双重破坏。煤矸石又是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再生资源,不仅可解决煤矸石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天然资源。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如土地资源承载压力加大,工业污染危害日益加重,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城镇发展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和扩散,成为当今世界最难对付和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失衡;城镇化使大量劳动技能差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带来了一系列过度"城镇化"问题——城镇化将城镇技术水平低和污染严重的工业向农村转移、扩散,从而也连带地将城镇污染向农村伸延、扩散,形成新的污染区域。文章根据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对生态城镇的建设加以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