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是公民社会的粘合剂。“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更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我们追求的“和谐”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的和谐,但笔者认为“和谐”首先是思想、精神的和谐。要实现思想、精神的和谐,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2.
和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文化,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才能在整个社会形成普遍的共识.和谐文化是指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深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慈善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大学生志愿精神与倡导利他思想为核心的慈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社会转型期间,积极培育以大学生志愿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慈善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浅谈高校和谐图书馆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宇 《辽宁经济》2009,(3):82-82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发出号召:“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使它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广泛开展和谐图书馆的建设活动,成为当今图书馆界最为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胡澜 《改革与开放》2013,(20):57-58
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论,和谐思想成了治国安民的根本法则与根本哲学。而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用和谐思想促进观念更新,即树立和谐教育的目标和树立为和谐社会服务的目标,同时,提出用和谐思想促进良好环境的营造: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构建和谐的精神环境,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规范虚拟环境。  相似文献   

6.
中和思想是儒家处世治国的核心思想,是中华精神的重要内容,它倡导“天地人合一”,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它追求和谐与统一、在处世治国上,主张和为贵。这种精神在现代的中国得到不断弘扬广大。对祖国的统一,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全球进入一体化,世界面临各种困难,如何走出困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仍然离不开以和谐统一为主的中和精神。希望中和精神对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平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  相似文献   

8.
刘敏 《发展》2011,(10):86-87
和谐的含义,从理论上讲,是指一种“配合的适当、协调或均匀”之意。和谐反映了中国人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和广泛的文化心理认同,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更是司法的生命和灵魂。公正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公正的结果。把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作为不懈追求和实践的方向,是对和谐的现实诠释,也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9.
“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在先秦儒家伦理观中,有着大量丰富的关于“和谐”的思想。充分吸收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精髓,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梳理了先秦儒家“和谐”伦理中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个人自我身心和谐的思想,简要论述了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尚中贵和,追求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天、自然相和谐的社会,而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的途径,是通过礼、乐的教化。无讼是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一个政治理想,它长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自然地契合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价值目标。因而无讼的理想便是要实现和谐,而以传统文化的视角看来,和谐也即意味着无讼。  相似文献   

11.
文化育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  相似文献   

12.
赵朴 《魅力中国》2010,(3):213-214
“慢设计”是当代西方流行的一种新的设计观念,它的出现是基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满足设计产品的功能性的同时,更强调人和身边世界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且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具备耐心、谨慎、深思熟虑的态度,从而真正体现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本文通过美学思想深入阐述“慢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从而使我们的当代设计师一匿得怎样真正的维护社会的文化利益,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最高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民族的灵魂所在,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就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和谐企业建设提供思想武器、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社会对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人的幸福和人格的完善等方面的高度关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种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潮也深入地影响了当代教育,出现了许多以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充实,以及人的个性发展的和谐与完善为目的、充分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些思想和理念反映出当今时代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与合作的新教育精神,其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和谐和完善的发展,并在发展中深刻体会和认同人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这种强调人的主体价值及教育目的中的人文关怀倾向,在更大程度上表现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  相似文献   

15.
《今日重庆》2006,(11):20-23
实现社会和谐,追求美好生活,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追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位名叫“心底的中国”的网友在新华网论坛上发出《21世纪,通过重庆告诉世界》的帖子,他说:重庆在寻找一条具有西部特色、中国特色的和谐发展之路。他提议:重庆要致力于打造具有标本意义的“和谐之都”。 事实上,和谐重庆正是重庆这些年在发展中努力买现的目标。“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在建设和谐重庆的探索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既注重经济发展,更注重社会进步:既通过经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又通过民土政治和先进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发展基础,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和谐”思想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符合时代特征,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刘军 《魅力中国》2010,(34):123-124
艺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始终是人类完善自身、追求和谐进步的重要活动,是人类社会中以人的培养为目的的重要现象,它以艺术为媒介进行教育,使教育者在心理机能,精神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进而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袁银光 《发展》2011,(10):136-137
“十二五”规划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我们构建和谐企业应追求的目标。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构建和谐企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美好的追求。和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象征和力量源泉。2500多年前,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在西方文明中,“和谐”的理念同样源远流长,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文艺复兴后许多思想家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20.
建设和谐社会 必须重视社会心理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晓  刘乾坤 《中国西部》2007,(9):176-179
社会主人和谐社会不仅是指物质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人的心理以及精神层面的和谐,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就是强调了和谐社会心理的建设。这既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规,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