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会计师》2017,(19)
财险企业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企业形式。由于当前大众保险意识不够,导致财险企业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因此,财险企业必须对其工作人员加强业绩评价,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财险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盈利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建立完善的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是一种趋势,尤其是财险企业作为销售性质比较强的企业,必须加强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本文对财险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促进我国财险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是公司治理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对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设定有效的薪酬激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高管薪酬体系的构成及各个部分的重要性,以及美国和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比较,发现我国的薪酬体系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并据此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业绩评价对于企业经营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所以业绩评价对于企业在业绩评价体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企业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激励机制对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单位充分认识到财会人员工作的重要性,并运用各种方式对财会人员,工作业绩进行评价,同时,对财会人员工作实施激励,发挥了财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计工作日益规范,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业绩评价是公司治理模式的有效组成部分,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有不同的业绩评价体系,不同的业绩评价体系反过来又影响公司治理的实现,从总体上看业绩评价为公司相机治理服务在英美模式下它是有效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在德日模式下它是与公司有密切关系的"内部人集团"对企业进行治理的组成部分它们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应该利用不同的评价体系为公司治理服务.  相似文献   

6.
支晓强 《会计研究》2000,37(11):25-30
业绩评价标准是设计激励机制的一个基础环节,它不仅影响到激励机制的构建,而且影响到激励机制所带来的后果,影响资源配置。本文对高层经理业绩评价标准选择中的四对矛盾——会计基础与市场基础、财务基础与非财务基础、相对基础与绝对基础、集体基础与个人基础——作了分析,指出业绩评价标准选择过程就是寻求解决排除噪音、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力量对比、实现战略目标、促进激励机制的健康运作等问题的过程。希望为业绩评价的理论研究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7.
激励强度、公司治理与企业业绩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围绕企业业绩、激励强度以及公司治理出现了大量的实证文献。这些研究往往分为三类,一类研究激励强度与企业业绩,体现为经理人的报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一类研究激励强度与公司治理,体现在较强公司治理情况下的管理者的较低租金;一类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业绩,体现在较好的公司治理体制下的优良绩效。本文通过围绕这三类文献的综合评述,研究这三者的内在联系与外在表现,探讨有关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可能方向,以期对完善我国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属于现代企业制度中最为重要的架构,而激励机制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业绩评价则是激励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公司治理也只有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具体的业绩评价操作下,才真正能够形成高效的制衡机制。股东利益至上模式公司治理的工作重心就是调整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在共同治理的模式下,企业要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治理目标。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发展趋势是共同治理。要实现科学的公司共同治理,需要明确激励主体,并科学设定报酬契约,从而对利益进行有效协调。共同治理模式必然要求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去进行绩效考核,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既要求包括针对股东利益的企业财务业绩等各类经济指标,还应包括针对其它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社会责任指标等。  相似文献   

9.
董事会业绩评价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斌  汪丽霞 《会计研究》2005,88(2):46-52
董事会作为一个决策机构, 其决策正确与否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建立董事会自身的业绩评价制度对完善董事会制度意义重大。本文试图采用Kaplan和Norton的平衡计分卡 (BSC) 的评价逻辑, 来构建董事会业绩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与高管薪酬制度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以来,公司高管薪酬持续飞涨,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一些接受政府注资的公司高管仍然领取天价高薪,因此,改革高管薪酬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认为,企业高管薪酬的失衡从根本上源于传统薪酬制度理论的不合理,而这些理论假定的不合理则导引于公司治理的内在缺陷。因此,重构薪酬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必须以改革公司治理为逻辑起点。本文在分析公司治理与激励机制关系基础上,对高管薪酬制度的理论假定与现实困境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剖析.对高管薪酬制度框架的设计与重构提出了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1.
公司绩效、公司治理与管理者报酬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中国深、沪两市在2004年上市公司样本作为公司绩效、公司治理与管理者报酬研究对象,从公司绩效、股权结构的安排以及董事会治理三个方面,通过构建最小二乘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来研究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公司管理层报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绩效、国有股比例、董事会规模、两职兼任均对管理者报酬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We examin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ratings provided by three premier US rating agencies and find that summary scores are generally poor predicto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measures of future firm performance. However, some component sub-ratings that focus on the eight key dimensions of dynamic governance structures provide more positive and reliable evidence of their information content in predicting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firm performance. These results reflect the recent observations by academic researchers and money managers that i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distill all of the complex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to a single integrated, yet informative overall score.  相似文献   

13.
Hedge Fund Activism,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Using a large hand-collected data set from 2001 to 2006, we find that activist hedge fu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pose strategic, operational, and financial remedies and attain success or partial success in two-thirds of the cases. Hedge funds seldom seek control and in most cases are nonconfrontational. The abnormal return around the announcement of activism is approximately 7%, with no reversal during the subsequent year. Target firms experience increases in payout, operating performance, and higher CEO turnover after activism. Our analysis provides important new evidence on the mechanisms and effects of informed shareholder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14.
政府购买服务、科研绩效评价与科研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激励机制会影响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与科研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到国家科技投资的效果与长期经济增长。为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力,提高科研绩效,需要推进科研激励机制的构建。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科研绩效低下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科研激励机制构建的基本方针与基本原则,构建了基于政府购买服务和科研绩效评价的科研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uses data from companies listed in the Tehran Stock Exchange (TSE) for the years 2005–2006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dices on firm performance. We use board size, board independence, board leadership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the board as corporate governance indices and EPS, ROA and ROE as firm performance surrogates. Our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board size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firm performance. Moreover, the presence of outside directors strengthens the firms' performance. We find, however,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hip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 Likewise, the prese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is not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firm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tests whether the adoption of Australian best practice corporate governance recommendations is associated with financial performance measured by return on assets (ROA) and Tobin's Q. Results suggest that recommended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s relating to the adoption of board sub‐committees are sou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at enhance performance using the accounting measure ROA and the market‐based measure Tobin's Q. In contrast, the emphasis on board independence guidelines, specifically having outside independent directors,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ROA and Tobin's Q. However, there are conflicting significant results between the accounting and market measures for having a dual CEO/chairperson and board size.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上市公司评价的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公司治理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全球化的公司改革运动。关于公司治理的评价,目前世界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标准普尔和德米诺公司为代表的商业咨询模式,他们分别在1998年和1999年开发了一套……  相似文献   

18.
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近几年,国内关于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文献越来越多,但是讨论公司控制权与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却并不多,这是我国公司治理研究领域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公司控制权机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为研究主题,通过实证分析,讨论了公司控制权机制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级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评级理论和实践的简单回顾 对公司治理的某些方面进行评价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1976年9月,英国学者米勒(Robert K.Muller)在美国管理协会<管理评论>上发表了"Are Directors Board Worthy?一A Report Card for Board Members",从能力、道德、代表性、独立性、准备程度、实践经验、发展潜力、任职经历、任职时间保证程度、任职资格、特殊服务能力十一个方面对董事人员素质进行评价,根据评分将所评董事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层次;1978年6月,英国学者麦斯威西(Edward Mcsweency)在<商业研究>上发表了"A Scorefor Rating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