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1.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对会计信息失真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会计信息处理失真,它是指各单位对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违反规定的会计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既可能是合理合法的,也可能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责任在于单位某些领导和会计人员;二是经济业务失真,它是指各单位将不合理、不合法的经济活动按正常活动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这种会计信息失真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假…  相似文献   

2.
邵洪波 《冶金财会》2003,(11):17-18
<正> 诚实守信、不做假账,是全球会计界的共同心声,也是全体会计人员必须坚守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理念。众所周知,会计是具有经济后果的,大面积的会计信息失真,必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如何使会计信息诚信于民,回归会计本来面貌,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赖沛泉 《冶金财会》2000,(11):46-46
<正> 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原因很多,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是一个主要原因。一些单位原始凭证不反映经济事项本来面目,不合法、不合规,甚至造假凭证;会计凭证审核不严,或者根本没有原始凭证也登记账簿,使用这种假信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必然是虚假的。笔者从每年进行的会计基础工作检查情况来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应从源头抓起,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按照会计的基本原则,会计应如实地反映会计信息,但是近年来由于有些单位领导及会计人员受利益驱动,编假账、编假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企业及相关主体的决策及控制提供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能否做到真实、完整,无论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乃至对投资者的正确决策都有重要影响。然而近年来,我国财经工作中比较普遍地存在制度执行不严、财经纪律松驰、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做假账、报假表、玩数字游戏、“变通”处理经济业务等,也屡见不鲜。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极大,它不仅违反了真实性原则,还助长浮夸不实之风,败坏社会风气,同时误导财经信息,使决策部门失去准确的依据,造成宏观决策失误。一、会…  相似文献   

6.
<正> 朱镕基总理绝少题词,2000年4月16日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亲笔为该校题写了校训:“不做假账。”当前,会计市场的核心问题是作假,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融资及募集股本的需要,或者是为了达到逃避债务和偷税等目的,不惜采取种种非法或貌似合法的手段对本企业的会计报表以投入资本等会计信息进行粉饰和“包装”,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实。有资料表明,中国证监会成立七年来对上市公司所作的处罚,半数以上是因为假账。可见,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已成为社会公害,对国家经济秩序构成严重威胁,成为扼杀投资者信心、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王文祥 《工业技术经济》2000,19(3):110-111,113
计算机在财会工作中的应用,被称为“会计电算化”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由于计算机的引入,使得会计数据的处理集中化;会计信息的利用分散化;财务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更为紧密,会计信息与整个管理信息联系更为紧密;财务部门的信息分析利用、管理控制、参与决策管理职能更为突出。因此,会计电算化后如何合理地设置企业财会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进行岗位分工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一、会计电算化后应设置的组织结构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运用,使原有的会计机构的职能和组成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职能上讲…  相似文献   

8.
笔者长期从事企业财会工作,近年来与同行交谈中,发现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且日趋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秩序,应引起各级领导和会计同行的高度重视。一、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1、个别企业领导人为了在任期内捞取资本,骗取荣誉,赢得上级领导的信任,不顾国家利益,违反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度,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对不服从者就调离。一方面以不正当手段虚报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偷税漏税,造成会计数据不实。2、前几年全国范围内掀起经济责任制承包热潮,以包代管。确定利润基数后,超承包基数部分按比…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普遍关注,使会计行业面临严重的“诚信危机”。为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诚信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会计人员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树立“严谨、客观、规范、务实”的财务管理理念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维护了公司“诚信”形象,确保了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公司历年定期报告的完整性、合法性、诚信度均得到证监会、上交所及广大投资者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0.
防止做假账,控制经营风险,是当今国内外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对付财务会计领域的“泛假主义”,无论如何离不开“两手抓”:一手抓结果,即财务会计报告;另一手抓过程,即生成财务信息的内部控制。以往,会计主管部门似乎“一手硬,一手软”,重会计报表而轻内部控制。面对财务舞弊手段“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的窘况,人们终于意识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性,于是,  相似文献   

11.
<正>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诚信为本、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12.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规则制定的合理性及其实施是紧密相连的。要实现会计信息真实的目的,依赖于制定合理的会计规则,并且将此会计规则付诸于实际,严格遵守会计规则来生成会计信息。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社会群体中的行为,一般需要依靠法律制度来约束,但更多的行为是由道德来规范的。会计人员的行为,同样需要会计法律制度和会计职业道德共同来约束和规范。目前,在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些企业会计人员造假账,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假报告,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毒瘤。这一现象的形成纵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会计信息失真有人为的、主观上的因素,也有会计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及外部环境影响等客观上的因素。我们往往过多地把会计信息失真归咎到会计作弊——即人为因素上。本文从另一视角——即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上分析了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从提高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订的完美性及改善外部会计环境着手来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与业内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5.
陈燕 《工业会计》2001,(10):27-29
会计假设是一个基础命题,是会计理论的最基本部分,是会计理论体系中高层次的概念;同时,会计假设是会计实务的基本前提,它是客观环境对会计的约束,会计研究只有以会计假设为起点,会计理论才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客观性,会计实务才能在一定规范下得以开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迅速普及,会计假设成为研究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表现及原因,从加强会计法制建设;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健全和完善会计准则与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素质等方面对防止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 人大九届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简称《会计法》),其核心是从法律的角度,遏制和解决当前一些单位会计秩序混乱、造假账和编假报表、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特别是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有效地发挥会计  相似文献   

18.
王一蕾 《冶金财会》2003,(12):38-41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管理工作和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一、会计信息的形成及其真实性的界定会计信息是对经济活动的客观反映,但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形成,却离不开会计专业判断和科学估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在确认、计量、报告等加工环节中都存在着不确定性,会计信息生成的外部环境如会计对象和会计政策等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会计信息在产生之前就已经经过了假定和预期,本质上具有主观性。从资产和负债这两个财务报告基本要素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们都指出了两…  相似文献   

19.
袁国辉 《工业会计》2003,(11):13-15
企业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需要者不统一,导致了需要者对生产者所提供的信息持理性的怀疑态度。依据委托代理理论,企业控制者与会计人员之间构成一对委托代理关系。在这对关系中,企业控制者有权操纵会计人员生产其所需的会计信息;作为会计信息需要者,如果企业控制者有强烈动机去粉饰会计信息时,会计诚信危机就将产生。会计信息需要者也会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区分为真实信息需要者和虚假信息需要者两类。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在中国及美国爆发的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不仅损害了资本市场的诚信,也严重挫伤了社会公众对会计行业的信心,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国际性会计危机。因此,如何重塑会计诚信形象,已成为时下会计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会计丧失诚信原则的原因分析(一)信息不对称使会计失信有了依据信息不对称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等人提出的,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厂商)与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