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促进农业产业与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协同发展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基础上的和谐发展。研究阐述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意蕴;从明确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定位、产业调控和产业配套政策等方面理顺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产业扶持机制建设思路;给出了创新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式经营模式,开发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式旅游产品和建设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式利益分配机制等促进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困扰农村发展的"三农"难题,我国开始了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将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业作为主要的实施途径。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国家实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但是在农村休闲旅游产业不断发展与壮大的同时,出现了乡村景观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状况,不仅破坏了原有的乡村特色,也极大的威胁到乡村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因此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生态伦理建设视阈下发展和管理农村休闲旅游产业。本文主要从农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策略方面进行阐述,并以浙江省地区为例,对其农村休闲旅游景观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更加有效的推进和解决"三农"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提升了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并带动农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并指出了乡村旅游品牌缺失、乡村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以及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水平落后等都是造成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文提出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针对性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务实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博  李枫 《水利经济》2023,(6):105-109+114
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对推动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江南水乡城市江苏省兴化市为研究对象,从兴化市特有的水生态旅游的角度分析兴化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困境,指出兴化市水生态旅游存在公共服务体系薄弱、产业融合效果不佳、乡土文化挖掘不够、农民参与程度不高等困境。提出从多渠道投入资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提升旅游产品,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乡土文化挖掘,深化旅游文化内涵;强化农民主体性地位,建立公平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兴化市乡村旅游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同时推动乡村振兴有效施行。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病"与"农村病"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模式正面临着生态化转型的巨大压力。研究表明,旅游产业作为"环保产业"和"朝阳产业"发挥了其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加速起到了积极作用。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反生态"问题也逐渐表现出来,根本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经济生态化转型的进程。因此,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生态化转型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生态化转型不仅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导向。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转型案例说明,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需要以生态经济和谐发展为核心、旅游特色城镇建设为途径、环保技术为支撑,满足乡村发展的生态经济需求,深化绿色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昕昕 《农业经济》2018,(12):35-37
农村地区在人才、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新时代城乡融合战略的实施应以激发农村地区内生动力为基本内核,同时与城市有机融合,优势互补,推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城乡融合战略是对乡村地域系统的全新认知,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为契机,以挖掘农村地区内生动力为手段,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度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地理集聚状况、地理联系程度、发展等级分异,以准确把握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259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0个休闲观光园区、82个生态旅游示范镇为研究样本,结合数学计量方法和GIS技术,综合运用基尼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估计值、乡村旅游等级发展指数,对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河南省的乡村旅游地类型丰富,按所占比例依次为山地景区旅游带、过渡区旅游带、市区边缘旅游带、小规模旅游带4种类型。(2)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趋于集聚,总体呈现出中西北部密集,东南部稀松的分布特征,地区间发展分异明显,且乡村旅游地与地区经济、人口要素匹配性高。(3)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多核心带动型,发展等级豫北最高,豫中次之,豫南和豫西居于中间,豫东因缺少核心带动城市而成为全省低谷地区。(4)人均GDP、人口密度、城乡人口结构、国家景区依托、公路铁路干道交通、自然资源条件是影响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集聚程度高,且与国家A级景区分布高度吻合,应注重打造乡村旅游与A级景区建设的协调发展机制,打造"大旅游"片区;同时高集聚分布也代表着乡村旅游地发展等级空间分异明显,应围绕豫东、豫南打造核心城市,以弥补发展短板。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产业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能够显著地改善农村人口的居住环境,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的科学布局。在本文中,笔者从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现状入手,总结乡村文化成生态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强化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采取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策略是符合我国现实状况的。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本文中,笔者深入分析乡村旅游在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指出应从开放、创新、绿色等多个角度,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而实现城市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最终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在此背景下,论文首先从资源共享、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三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基础及动力机制;其次,以产业链为切入点,归纳了农村一三产业融合、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两种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解析了三次产业融合过程中人力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与基础设施的融合及运行机理;最后,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提出了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措施,具体包括以农业立足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政府政策支撑及人才培养等。  相似文献   

11.
从国家的体制、制度和政策等带有"投入"性质的要素入手,从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城乡就业、教育、卫生与社会保障等带有"产出"性质的要素入手,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为此必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资源配制机制、投入机制和农村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期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城乡发展关系重塑的背景下,农村住房制度对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多个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政策研究、实地调查和访谈,对农民工城乡生活状况的问卷调研,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住房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建立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住房需求的新型农村住房制度的意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住房需求层次和农村住房双重属性的理论认识,阐释建立农村新型住房制度的理论意义。从宅基地制度的局限性入手,发现宅基地所固有的成员权属性、福利属性及权能模糊性,是造成制度桎梏与现实发展的诸多矛盾的根源所在。据此,本文提出了构建以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的农村住房供应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农村住宅用地供应体系为主的新型农村住房制度,并对其影响、效果以及试点实践的可行性进行讨论。新型农村住房制度的建立,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住房发展困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城乡统筹的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及城乡贸易差距等数据反映出黑龙江省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比较明显,而土地流转的现状也反映出城乡统筹对黑龙江农村土地流转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在城乡统筹背景下黑龙江应该从加强宣传力度、规范化管理、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四个方面进一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相似文献   

14.
How consistent is a single farm payment system with rural development goals? A new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 is used to compare coupled subsidies to ‘single farm payments’ effects on the location of farming, agro‐industry and non‐farm activity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This abstract model features a majority of employment in service sectors, farming vertically linked to manufacturing, and strong preferences for geo‐varieties. It appears that both coupled subsidies and single farm payments can decrease spatial agglomeration. But only the single farm payment policy raises welfare in both rural and urban regions of this stylised economy.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旅游问题也备受关注。文章以浙江省为例,针对该省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特征及制约因素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农村居民旅游受经济收入、市场现状、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示范效应及财政民生性支出等因素的影响,该省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具有消费观念相对落后、消费动机多元化,消费总量较大、人均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及消费形式多样化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培育科学旅游消费观,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旅游消费能力,开发农村旅游市场、完善市场体制,及加强政府对农村居民旅游的支持力度等一系列对策措施,以期促进该省农村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剖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从旅游用地、资源产权、服务水平、市场主体、人才队伍以及政策、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和归纳总结等方法,总结乡村旅游发展的系列成就,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理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前提下提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结果]我国乡村旅游目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较简单、市场主体较散弱、服务体系不完善、政策协同度不高等五大问题;资源与市场合理化配置、满足多样需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生态可持续、多维创新、发展成果共享等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结论]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要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解决用地、消防和产权等长期困扰乡村旅游发展的难题是乡村旅游持续性发展的基石,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是实现城乡主客协调的途径,培育市场主体是实现乡村旅游有效供给的手段,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旅游实现分享性的路径,优化政策与机制是乡村旅游管理协同创新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文章主要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概况分析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投入不合理,基础设施仍待完善;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保工作跟进不力;季节性过强,经营方式亟需优化;发展缺乏认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政策和法规不完善,缺乏整体的规划管理等问题。同时提出实施整体规划;提升农民的参与度;紧随政策,多方合作;实施可持续的旅游资源开发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原则与对策。结合实际相应提出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品开发,实现乡村旅游深化发展;加强资源保护,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规划管理,进一步完善旅游保障体系;转变观念,加深认识等具体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放眼全球,在逆全球化、气候变化、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等挑战下,城市和乡村都难以独善其身,而乡村及其人口在各国发展政策中普遍且长期被忽视、发展相对滞后,在冲击中将更加脆弱。乡村振兴将日益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些国家将单一的农业发展政策转变为促进乡村发展的综合性方案,对冲农业份额急剧下降、乡村衰退和城乡不平等,并借此提振经济。本文分析了全球乡村发展的关键挑战,总结和反思了代表性国家的乡村发展举措,提出了现阶段进行乡村振兴、将其转化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需要强调全球视角并采取将乡村经济构建为城市经济平等伙伴的"城乡融合经济"(Rurbanomics)发展模式,进而明确了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等质性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探究从事农村电商的小农户与互联网市场的关系。农村电商使小农户具备了链接互联网市场的能力和途径、增加了收入、复兴了乡土手工业、缓解了农村的发展困局,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城乡关系。调查发现,随着农村电商的转型,在产业要素配置效率日渐失衡、农村营商环境的内在局限性和互联网市场游戏规则驯化的共同作用下,小农户与互联网市场的关系逐渐趋于断裂。电商村出现大批量小农户退出互联网市场和农村资源流失的现象,农村再次陷入原有的发展困境。因此,如何发挥政府的治理作用,并为农村电商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成为基层乡村治理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recent changes in rural employment in the OECD countries, highlighting the growing role of employment in services and, in some cases, manufacturing activity. In many, but not all, rural areas the secular decline in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has been more than counterbalanced by growing employment in these other sectors. However, the diversity of employment growth within and between rural areas is stressed, as a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diversity for policy. A range of explanations for the relative economic success of some rural areas is explored. These include the impacts of globalisation; restructuring of the labour market; new‘consumption’ demands on the rural areas; and human mobility.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raditional theories do not explain the diversity of outcomes in rural areas. New approaches are needed. Recent analyses under the banner of‘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has adv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conditions for rural development to occur, but understanding the diverse pattern of rural employment outcomes within the same kind of geography remains a challenge which needs to be addressed by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and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