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多规合一"面临法律与体制机制的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多规"矛盾、优化空间规划体系,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事权是一个关键点。从政府事权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现行空间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空间规划层级与政府事权层级衔接性不够;规划空间层次划定与规划管理体制的契合度不足;政府相关部门事权内涵界定不清晰;各类空间规划事权范围交叉重叠等。针对以上问题,优化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在于清晰界定政府相关部门事权与边界,包括通过法律保障强化空间规划体系与政府事权层级衔接;界定事权边界、统一空间话语体系;精简空间规划层次确保行政区内管理事权集中统一。提出打造"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是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提出了我国目前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存在的突出矛盾,从理论认识有待深化,部门利益之争,社会信用体系不成熟、地方政府信用水平不高,法律制度不健全、难以为PPP项目建设和运营提供有力保障方面,分析了其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加快PPP法制建设步伐、建立国家层面PPP管理机构与政策指南、地方政府信用建设、PPP项目合理回报的界定、PPP项目财政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推广PPP模式几个关键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益集团的博弈与房地产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重庆房地产利益集团为例,分析房地产市场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特别是博弈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并提出了对地方政府这种行为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各利益主体间博弈关系谈我国耕地保护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现耕地保护目标,不仅要采用法律、政策、规划等手段,还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提高各利益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系统分析了耕地保护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多层博弈关系,构建了以地方政府和农民为双核心,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着手进行耕地保护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设立耕地保护基金,重新调整耕地保护各方利益分配方案,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征地模式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法治政府涵义的界定,提出了在法治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权力的三个流向:权力相对集中、权力向上流动以及权力向下流动,并提出了相应流向的基本内容,以期能对我国新一届地方政府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杨峰 《企业导报》2011,(12):16-17
地方投融资平台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构建地方融资平台方面也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和投融资风险约束机制及运作机构不健全等问题,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公债以其筹资灵活、期限较长、信用良好和筹资成本较低等优点正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发行地方政府公债也显得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保障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县级政府是职责主体。在中国现行财政分权体制与政府治理架构下,保障房供给不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难以提升地方官员的晋升竞争力,地方政府缺乏保障房供给的财政激励与晋升激励。因此,增加保障房供给,需要改革目前政府治理架构、完善财政分权体制,以及加大法律约束与公众监督。  相似文献   

8.
多规融合的实施管理机制研究——以珠海实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规融合"工作自各地探索实践以来,技术上已经相对成熟,但由于实施机制的差异导致各地工作成效不一。从规划实施的成效总结了三种类型的"多规融合"实施管理模式,提出要建立健全与"多规融合"规划相适应的实施管理机制:一要明确规划协调管理机构,保障"多规融合"进入政府部门常态化管理;二要强化规划协同,改革构建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三要基于"多规融合"的平台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生成和审批机制。  相似文献   

9.
土地再开发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常态。在理解土地用途配置的制度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土地再开发中地方政府关于土地用途再配置的角色变化,并提出走向空间正义的土地用途制度建设。土地再开发中涉及多元利益主体错综复杂的关系,土地用途的再配置规则受复杂多元且相互联系的制度共同影响,如土地公有制、分税制、土地用途管制等。地方政府在土地再开发中的角色实现了从参与者向协调者和企业家角色的转变。未来土地用途的配置迫切需要结合《民法典》等法律保障,进行更加以人为本的制度建设。尤其要规范地方政府公权力,实现权力平衡,也要细化宏观制度可实施的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乡村建设实施效果不甚理想一直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难点。事实上,乡村建设离不开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力量,如何挖掘不同主体的建设活力及其社会资源,以最终实现乡村有效振兴是此次研究的出发点。采用社会学与城乡规划结合的交叉学科视角,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广东河源市中村村为实验地,团队驻村进行深度社会调查,梳理其规划无序、集体意识缺乏、机制缺失的三方面困境。通过重新界定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分工职能,提出以乡村居民为自治核心,以城乡社会中的政府、乡村基层组织、规划设计团队、企业、社会组织为五大建设行动主体,构建五大主体社会网络关系,并落实到不同主体在不同阶段、不同建设项目中承担的作用与任务。经过跨学科的实践探索,至今中村村各主体共同缔造成效初显,各主体发挥不同作用,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乡村建设共同体,乡村振兴工作得以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