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文 《中关村》2004,(3):50-50
天竺不在取经的路上,它是北京顺义区的一个地名,让人感觉到“底特律”的些许气息。在这条大街上,有几家著名的汽车代理,但最惹人注目的,便是德国BRABUS奔驰改装中国华北总代理北京今日新概念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2.
刘永胜 《中关村》2006,(4):28-35
100多年前,亨利·福特就在美国立下“让每一个人都买得起车”的誓言。而今,在汽车市场还未发育成熟的中国,汽车似乎也不再是有钱人的消费胜地。然而当众多百姓倾其大半的积蓄买了一辆他们刚刚能够买得起的汽车的时候,却悲哀地发现在他们前行的路上处处是尴尬的陷阱。曾几何时,对小排量车的限制让他们无奈而困惑。2005年1月4日,发改委的一纸规定让小排量车的天空由阴转晴。2006年,政策金牌能否撼动利益之墙?小排量是不是“低档车”的代名词?谁还会用“排量”量面子?汽车业的“两会声音”小排量策划解禁、建设节约型社会,无一不是今年“两会”…  相似文献   

3.
王智 《中关村》2006,(3):51-51
红旗的诞生红旗的诞生只用了1个月零3天,这种速度恐怕只有中国能够实现。它是中国一汽设计制造的世界级名牌轿车,也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辆轿车。经过40多年的延续和发展,红旗轿车已经确立了中国轿车在世界经典名车中的地位。是中国民族轿车工业的代名词。在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造车奇迹1958年4月,一汽副厂长郭力下达了造车命令,到设计图纸完成,一共用了两天时间,1个月零3天后,中国第一辆高级轿车试制成功。1958年5月12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第一个坐上红旗轿车后高兴地说道:“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在上世纪…  相似文献   

4.
都说美国是一个安在汽车轱辘上的国家,此话一点儿不假。在美国的日子里,在街上看到的汽车绝对比在街上看到的人还多。更令人吃惊的是:据说任美国乔治亚州,注册的汽车数量甚至超过了当地的人口数量。如果你是一个汽车“发烧友”的话,美国街上跑的和路边停的各式各样的汽车绝对可以让你“烧”得更热一些。  相似文献   

5.
关纯 《中关村》2006,(4):73-73
《中关村》杂志记者采访神龙汽车公司总经理刘卫东,提问“神龙”和“东风”汽车发展“龙飞凤舞的秘诀”。刘总答曰——“诚信+质量”。这是朴素的经验之谈,也确实是“神龙”“东风”两个品牌成功占领市场的根本原因。如果说这是神龙企业“龙飞凤舞”的“内因”话,那么,影响汽车发展的“外因”又是什么呢?由此让笔者想起刘总的另一番说法。“汽车人”刘卫东深知汽车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他作为人民代表,曾提出《倡导理性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议案。字里行间不乏振聋发聩之语:“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成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巨大障碍。”“非…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着一块上千亿元的巨大的汽车电子“蛋糕”,本国人能够分到的却少得可怜。电子控制系统研发的缺失让国产汽车电子产业尴尬不已。  相似文献   

7.
慕鲁 《中关村》2011,(11):33-33
就历史来说,中关村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联想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闯路者。柳传志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人物。在认真地研究“联想”的发展道路之后,提供给借鉴者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言以蔽之日:“创新与纠错”。用政治家的语汇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纠错则是创新者的必经历练之途”。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缺一而不足以成就“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8.
刘志明 《中关村》2005,(8):32-34
没有大投资,没有国际背景,没有汽车“准生证”,“三无”企业奇瑞土生土长在这炙手可热的中国市场,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跻身于中国市场普通轿车前5强。更令人称道的是,奇瑞创业伊始就瞄准了国  相似文献   

9.
态度     
“轿车洪流的涌入没有加快交通速度,却污染.堵塞.毒化着城市。它的巨大的停车场侵吞了街心公园,它的无休止的道路扩建蚕食了城市的剧院、艺术馆、绿茵场,它打破了城市甚至郊区的宁静......如果汽车文明注定将成为夕阳文明,我们为什么要随它走入死亡的港湾。如果汽车所代表的功利哲学和黑色文明注定将融进绿色思潮中,我们为什么不及早为它谋划。”  相似文献   

10.
1997年进入轿车行业的吉利汽车,被誉为中国汽车界的一匹黑马,开创了民营企业造轿车的先河.说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是车界"狂人",没有人会摇头.而也正是这个狂人,在2005年9月1 3日,让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第一次光明正大的站在了世界五大汽车展之一的德国法兰克福车展舞台上,李书福那条自造的"中国龙",终于开始在国际舞台上登场亮相了.  相似文献   

11.
当汽车这个简单的代步工具被上升到道德的范畴时,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什么是“车德”?恐怕“车德”的概念远远不是文明驾车、杜绝陋习这么简单。它反映的是一种“非公众”的道德,因为汽车毕竟只为少数人所拥有。  相似文献   

12.
实行全球采购,是中国几大汽车生产企业的既定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大型汽车企业已等不急“入世”后再来做这件事了,上海大众决定从今年起就实行全球采购,业内人士分析这将会很快波及到其它的大型合资企业,汽车业的原有格局从此就要打破。  相似文献   

13.
数字     
10% 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汽车工业圆桌会议”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主任徐长明认为,中国汽车消费量占全球的份额将从2005年的8.7%上升到今年的10%,到2010年,中国乘用车需求量将由2005年的284万辆增涨到486万辆,汽车总需求将达870万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是一个变幻莫测的江湖,至于这个江湖的水有多深,能捞到什么东西,需要看各自的造化和本事在怀疑的目光中始终扛起自主品牌大旗的奇瑞汽车,要创造出一个中国版的“甲壳虫”,是痴人说梦,还是知难而进?突破50万辆之后的奇瑞,能否靠“甲壳虫”来实现100万辆的梦想?  相似文献   

15.
韩颖 《中关村》2004,(4):60-61
福特汽车公司副董事长韦恩·布克认为,中国入世将使世界汽车工业形成“理想组合”。他认为,在21世纪,中国将成为许多产业包括汽车工业的巨大市场。进入到这样一个具有如此巨大潜力的市场,却不给中国工业与其他国家平等竞争的机会,使其无法作为强大的地区参与进入到全球市场,将令人遗憾。所以,这位汽车业的资深人士看到,在所能预见的将来,中外汽车公司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将开展更密切的合作,而这种合作的结果,就是“中国汽车,国际制造”。  相似文献   

16.
刘永胜  白桦 《中关村》2006,(5):46-51
每天迎着晨曦,眺望满街的车水马龙,汽车像蝗虫一样塞满了街道,开车的,乘车的满脸焦虑,汽车已经主宰了交通工具市场。一个个“车轮上的城市”不断涌现“,车水马龙”的盛景背后,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正在改变“味道”。汽车社会的到来,让不少人感到惶恐。这种惶恐出自对社会秩序的不信任和对生存境遇的担忧。在不少人心目中,汽车生就一副钢铁之躯,却承载了人类的饕餮、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暴怒这“七宗原罪”。现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车”的世界里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奔涌而出的黑烟,令人窒息的空气,让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个难题——汽车环保。  相似文献   

17.
国外汽车服务贸易体系对中国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凯觎已久,而我国的业界人士对国外的汽车服务贸易体系却知甚少,在即将加入WTO之际,中国汽车售后服务体系考察团对日本的汽车售后服务体系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8.
汽车制造业市场烽烟四起.十面埋伏,全球汽车厂商困难重重,PLM的出现让众多汽车厂商拨云见雾。高举PLM这把利器的PTC在这个汽车制造业的盛宴中狂欢还是……  相似文献   

19.
肖照 《中关村》2006,(3):47-4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20世纪20年代,福特T型车为美国装上了轮子,连美国政治家都选择了“让家家有一辆汽车”的竞选口号。去年在中国,500多万辆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今年将超过600万辆。然而繁荣背后却是原创汽车的缺失,我们缺少技术?缺少资金?没有人才?都不是。原因在哪儿?是心理上不愿,不舍……但是我们也看到一批汽车企业逆流而上,成为发展中国自主车型的弄潮儿。 2006年年初,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意见的通知》之时,来自天津一汽的消息用事实印证了政府决策的英明,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市场”。2005年天津一汽自主品牌夏利以超越20万辆的辉煌市场销售业绩,一举打破了多年来国产轿车单一品牌销售冠军非中高级车、非洋品牌莫属的传统定式,同时也为其“国民车”的特质添加了令人信服的注脚。几乎翻番的市场销量、良好的市场口碑、规模效益的逐渐达成,以及技术进步、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都为“称霸”国内经济型轿车市场20年的天津一汽,平添了更多的底气与豪情。截至目前,夏利累计销售突破120万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车。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竞争开始由“以市场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顾客的消费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需求和高品质服务,这种需求的变化迫使汽车制造企业在产品开发周期和生产周期上变得越来越短,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另外.随着汽车销售价格的不断下降和产能的不断增加,汽车厂商不得不面临巨大的成本挑战.仅仅靠生产工艺的改进、不断开发新产品的投入、廉价的劳动力已无法拉开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