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其明 《时代经贸》2007,(7Z):44-45
市场评估法和收益评估法反映了企业价值的实质,而成本评估法一般会低估正常企业的实际价值。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在MBO实践中转让价格过低,导致企业收购者对国家和民众的剥削。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在MBO过程中剥削的发生,引导国企产权改革健康推进。  相似文献   

2.
陈旭 《经济师》2003,(7):44-45
国企的MBO改革是大势所趋 ,文章在讨论我国国有企业的MBO改革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从思想观念、法律政策、融资渠道和中介机构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MBO改革面临的障碍。最后 ,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管理层收购为何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裴玉良 《经济论坛》2004,(17):47-48
自从管理层收购理论被经济学家介绍到中国以来,便迅速受到一些学者、国企经营管理人员、证券从业人员等的极力推崇。这与地方政府急于出政绩、甩包袱的愿望结合,甚至与希望在国企MBO中获得利益的政府官员的动机结合在一起,使管理层收购、经营者持股一类的改制活动更加有市场。1999年5月四通公司实现MBO,随后在一些民营企业中开始实施MBO,  相似文献   

4.
我国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管理层收购(MBO)出现了诸多问题:收购主体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管理层的非市场化障碍;融资渠道狭窄;MBO收购过程中定价不公正、操作过程不透明;MBO的股票来源和股票变现渠道不畅通;实施MBO涉及产权变革难题;MBO也产生内部人控制的新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MBO,还必须修订相关法规政策、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完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5.
MBO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受到企业界广泛的关注,因为它提供了产权改革的较好 方案,特别是在改善公司股权结构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尚缺乏管理层收购所需要的融资渠道以及国有股权转让定价机制,存在着推广MBO必须解决的许多问题,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 一、国际经验的借鉴 MBO发源于英国,开始它是作为一种业务放弃或退出以及投资者看好的资产管理。形式。到20世纪80年代,已发展成为便利的所有权转换形式和可行的融资形式,对企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1987年英国上市公众公司经过MBO转为非上  相似文献   

6.
黄湘源 《资本市场》2004,(11):56-59
尽管国企产权改革从来也不摈弃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接盘,也不反对在建立混合经济所有制的过程中进行员工持股的尝试和实行管理层期权激励,但那种以掠夺国有资产为最终目的的MBO决不是国企产权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MBO作为企业并购的一种创新,充分运用了财务杠杆的功能,降低了企业运营的代理成本,完善了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企业并购新思路,然而在我国现有的宏观环境下,存在对MBO的种种制约,因此需要我们从各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 ,对国有企业实行MBO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 ,国企实行MBO可以明晰产权 ,节约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并且可以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所以 ,MBO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有利于国企改革 ,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MBO曲折前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淑斌 《经济导刊》2003,(12):28-32
国外的MBO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或反收购的一种特殊方式;而在中国的主流意识里,MBO已上升为一种先进的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然而,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还存在改革不配套、法制不健全、制度设计受到局限、市场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得MBO在实践中遭到多方质疑,最终导致了2003年3月财政部对国内MBO的叫停。然而,国内MBO的步伐依然停而不止,在地方国企改制深化、地方国资退出的进程中,那些所有制背景为国有或集体控股、产业背景为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企业更有曲线MBO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底,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MBO)行为由于存在大规模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而被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叫停。国资委在叫停大型国企MBO的同时,也放缓了中小国企的MBO步伐,为中小国企实行MBO提出了诸如对企业原经营者进行离任审计、严禁自买自卖、必须公开竞价、不得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等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