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华 《开放导报》2021,(4):71-79
增长极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特区、开发区和新区的发展历程与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可以发现,这些区域增长极不仅是我国开放的窗口和改革的试验田,在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新的增长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体制创新形成动力机制,推动经济要素集聚与产业发展.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应更加注重培育经济增长极,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作用,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杨慈英 《北方经济》2011,(14):84-85
一、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提出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正式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长株潭城市群以及整个湖南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是带动湖南发展的增长极。深化  相似文献   

3.
增长极理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分析工具,对研究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实施产业集群是当代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模式,常德市打造"工业走廊"实质上就是在湘西北地区建立产业集群和重要的工业乡镇,成为带动湘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本文对常德建设工业走廊的现状、资源、社会环境等进行了分析,提出在"两型社会"背景下加快常德工业走廊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前,长沙高新区将自身在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中的战略定位确定为"两区一极",即建设中部地区自主创新领航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示范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近几年,长沙高新区在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创建过程中,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制度,明确要求凡涉及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不管是市直单位还是高新区,都要严格实行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单位各部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考核依据。  相似文献   

6.
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发展层次、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如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走集聚集约发展之路,抢抓全省沿江开发战略机遇,倾力打造沿江经济增长极,始终坚持科学规划、“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载体打造、龙头项目推动集聚集约发展,通过强“极”带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来看,港口物流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一直是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福建省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海洋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福建东南沿海地带形成了经济实力强劲的现代化产业带和城市群,这与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分不开的.文中对港口物流与福建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使民营经济真正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必须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江苏沿海开发为契机,创新发展,完善体制,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苏北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能力,推动民营经济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增长极理论与重庆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娇梅 《特区经济》2007,225(10):199-201
要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研究如何运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重庆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增长极理论作了简述,侧重增长极的概念、形成条件和政府的政策选择,分析了重庆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存量优势和存在的短腿,在二者的基础上,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民营经济正在逐渐成长为重要增长极。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要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目标,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实;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民营经济产业优化升级;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促进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既要着力发展"顶天立地"的集团型、旗舰式的民营大企业,又要注重扶持发展"铺天盖地"的中小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11.
环渤海城市群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环渤海城市群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东部沿海城市群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经济正在向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集聚.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仅占我国的1.61%,人口占10.08%,但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GDP占到近40%,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2倍,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同类指标的比率均超过了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介绍了以中国丹霞.崀山为极点的新宁县的增长极模式,指出崀山在新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所做的贡献以及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并指出应该强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使增长中心在获得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带动其他落后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并从中国丹霞.崀山旅游发展的个案总结出旅游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发展了区域经济就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港口是滨海新区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功能和等级影响乃至决定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港口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区位条件,更需要经济活力充足、制度创新的腹地区域作为支撑.天津滨海新区依港而兴,由一片盐碱荒滩变成了一座现代化港口新城,成为推动港口发展的重要依托.滨海新区与港口形成了港区相融、繁荣共济的统一体,创造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使之成为带动天津乃至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14.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具有不同于一般意义增长极的丰富内涵,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方向的新选择.本文以河北为样本,结合各地城市发展现状,探索推动城市发展的创新路径选择,以加快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自1980年以来,增长极理论日渐成为我国学者用以指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2009年,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正式成立,迄今历经三次迭代升级,已被明确定位为长三角强劲经济增长极的“极中极”。2021年3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印发,将合肥纳入“彩虹桥”版图,其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合肥打造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为长三角企业提供便利金融服务。基于安徽省及合肥市经济发展阶段、产业集聚基础、城市发展潜力,本文尝试从增长极的视角,为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转型升级,链接虹桥枢纽优质资源出具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两型社会建设对于广东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根据两型社会的内涵,在遵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基础上,参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个标准的内在要求,提出了两型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使用了2013年广东省统计数据,对广东21个地级市行政区的两型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两型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即经济发展优先型、经济发展偏优型、产业结构偏弱型、规模经济偏弱型;从空间分布来看,两型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级市大多位于珠三角地区,而两型化程度相对较弱的地级市大多位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  相似文献   

17.
王征 《产权导刊》2014,(6):32-34
当前,信息产业融合型的增长模式正在快速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产业融合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促进了新兴业务的活跃爆发,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增长极,以产业融合有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何三渠 《中国经贸》2012,(22):140-140
1.上个世纪50年代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经济发展中得到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广泛应用,如经济特区、各级开发区、高新区、各类加工区、开发新区、跨区域经济区等“增长极”建设,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大大小小的、各级各类的增长极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主力军。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大力推进城市群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旨在使经济发展从非均衡走向新均衡.哈长城市群是我国城市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新东北现象"的出路之一,因而对哈长城市群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增长极理论,对哈长城市群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并对哈长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对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些许思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主流科技园区大都处于产业主导状态,为了充分放大科技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以“创新极”支撑“增长极”,必须促使科技园区从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转变。为此,应该特别重视:以制度创新强化科技园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借助产业集群汇聚科技园区的持续竞争优势;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对科技园区的外溢效应;最大限度发挥社会资本对科技园区创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