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秀梅 《理论观察》2009,(5):141-142
互文性理论作为后现代文本理论,对翻译中文本的转换做出了新的阐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互文性理论视域下的翻译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互文性语言转换活动,其翻译中多重主体——作者、译者、读者都具有互文性。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是目前文本分析的常用理论之一,在揭示文本内部结构、文本功能以及文本意义的产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类文性是广义互文性的子概念之一,表示标题、副标题、序言、卷首语等类文本与正文文本之间的关系.完整的作品至少要包含标题与正文两个要素.在结构上,标题是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内容上,标题需要点明作品主题;在功能上,标题应该是作品独特的标签,能成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标题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它应该是互文性与类文性的双重考察对象.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作为文本的一个特征,影响着读者对于文本的解读。本文从互文性理论的概念及内涵出发,探讨了文化互文性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指出了文化互文性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确有帮助,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互文性"又称"跨文本性"、"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涉"是一种文本理论。巴赫金的文本对话性理论是其发展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5.
岳启业 《理论观察》2012,(5):125-126
互文性理论改变了人们对文本、写作及阅读的看法。翻译因而成为一个以原文为基础、以其它文本(广义的文本)为参照、通过互文改写进行构建译文语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通过关联与指涉完成视界融合,最终建构一个引导译文读者阅读阐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写作手法作为传统文学和新式文学技巧的交叉点,是乔治·艾略特展现主题、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互文性的巧妙运用,不仅凸显了艾略特作品的魅力,构成了其小说文本的存在和表征方式,同时也为我们解读她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和阐释的可能性。本文从情节、人物和主题角度切入对作品进行互文性分析,解读不同文本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是20世纪由德国翻译家Julia Kristeva提出的.这一理论在翻译中的并不太多,文章从互文性的定义出发,论述了其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最早是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来的,是指文本的意义与其他的文本相关联。吉本芭娜娜是与村上春树和村上龙齐名的日本当代著名大众小说作家。文章通过对其小说《N·P》中所体现的语篇内互文、对传统和现实的互文以及与作者其他作品间的互文,来分析芭娜娜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互文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公示语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互文性理论对于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从微观互文性和宏观互文性两个方面,探讨了公示语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为译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新历史主义强调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本文试从该理论的两大核心观点,蒙特洛斯的“文本的历史性及历史的文本性”,以及格林布拉特的“颠覆”与“抑制”,来剖析奈保尔的一部有关非洲题材的重要作品《河湾》,浅析奈保尔是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洞察第三世界历史和书写其历史的.  相似文献   

11.
互文修辞和互文性理论虽产生于东西两方,但从作者主导文本生成和读者对信息的解读来看,其认知视域里都包含了互释的思考路径。文本的编排要求语言在最大限度上实现功能需求,所以语言的结构问题离不开篇章语境,同时,语言结构本身涵盖了互释在文本信息的上选择、使用。相对来说,它是互释对文本谋篇及意义最直接的体现点。以中西诗歌为材料,透视文本结构对篇章主题的回应,分析诗歌作为完整语篇所蕴含多种语言结构及其功能,是有益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时代,广告无处不在,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广告翻译已成为不同语言翻译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互文性理论原被用于文学领域,但在当今它也同样适用于实用文本,例如广告文本及其翻译的研究;它为广告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策略和视角。  相似文献   

13.
公示语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互文性理论对于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从微观互文性和宏观互文性两个方面,探讨了公示语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为译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理论因其发散性、关联性、多元性和开放性为翻译研究拓宽了视野,也为翻译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互文性理论视域下,学生的翻译实践不再以参考译文为衡量标准,而是以语篇建构为目标,从而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翻译能力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刘家嘉 《理论观察》2014,(4):130-131
跨文化语境下存在着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语言秩序,而跨文化语境下的政治语篇是改善现有话语环境的重要手段。互文性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不但可以丰富政治语篇的表达策略,而且有助于消除隔阂,建立共识,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了习近平政治语篇中的互文性表现并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分析了互文性在构建国家形象和国际社会新秩序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文学理论概念。它由结构主义中的诸多概念发展引申而来,指称的是所谓的"文中之文",即文本中的文本。这一概念得到热推和广泛研究的根基,在于文学发展的必然性和文学史的交错性。文学的发展过程,是伴随着文学与人类和世界的相互关系而发展的,更是伴随着文学同自身的不断交错和往复而发展的。文学中的彼此依赖,正是文学对世界的理解的一脉相承与不断革新。  相似文献   

1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处理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团结与繁荣的理论基础.运用解构主义、互文比较、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文本分析,使对其的研究更加多元而视野更加拓展,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蔡宇 《理论观察》2004,(4):91-93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正在迅速普及中.狭义的网络文学,亦即其特质仅属于网络的文学,与传统的纸媒文学相比,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生存方式的社区性,二是文本生成过程的多元互生性.  相似文献   

19.
徐凤 《魅力中国》2010,(3):238-239
本雅明将写作方式与写作目的,与他所认为的历史本质完美结合。他使用引文,抓住直接闪现的经验,进行细节的展示;采用具有梦幻因素的辩证法形象,形成一种互文关系,寓意了现代性精神。他的文本了呈现出一种碎片状的,动荡不安、飘移不定、无限逸出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张光华 《新西部(上)》2009,(8):130-130,127
刻意曲解是喜剧小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采用关联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喜剧小品节目和互联网上相关的文本为素材,并根据语言特点对材料进行分类,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喜剧小品中刻意曲解的手段和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