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燕琼 《经济纵横》1997,(10):56-58
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管窥□李燕琼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口变动规律,也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共同趋势。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劳动力就业结构由“正三角形”向“倒三角形”转变从劳动...  相似文献   

2.
<正> 一、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时间 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时间与国家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时间相符合,而且随着工业化,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而加速。如美国19世纪末就实现了工业化,农业人口转移过程开始加速,到20世纪初期,美国农业机械化已取得很大成就以后,农业人口再次大规模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其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收益预期推动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十几年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给"三农"带来沧桑巨变,这样的变化最终会带来什么,整个变化的过程是怎样,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文章将通过实地调研、发展历程描述和国内外经验对比来说明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4.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农业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马克思以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背景,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现象进行了研究,阐释了机器和现代耕作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原因,资本积累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驱动力。一个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同时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也伴随着农民社会关系的转型。梳理和挖掘马克思农业劳动力转移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还可以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1979—1994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变化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启君 《经济纵横》1997,(11):17-21
1979—1994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变化原因探析□尚启君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根据转移速度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5年),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1985年跟1978年相比,全国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下...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刘立新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原因。我国农民中有5亿多劳动力。其中还有近两亿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村。两亿剩余劳动力中,有数千万人处于流动状态,被形象地称为“民工潮”。我国农业劳动力为什么会大量过剩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剖析了我国中等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中等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未来对策。作者认为,加强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宏观调控,对于促进中等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跨世纪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爱在工业化进程或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都要遇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中国也正面临着这个跨世纪的课题。目前,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达到1.2~1.7亿,全国流动人口达5000万,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规模,其中流入县城以上城市的人口有3500万。据测算,到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将增长到4.5亿,届时农业本身只能容纳2.2亿,剩余劳动力数量将高达2.5-2.7亿。这些剩余劳动力,尤其是流动人口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沉重的压力,并已发展成为棘手的社会问题。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发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人口经济学理论都认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者素质由低向高转换的过程,是农业劳动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发展、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标志,因  相似文献   

10.
(一)农业劳动力数量指标的比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长期的二元经济模式造成大量人口居住农村,到1999年农村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达74.49%;基数大、增长快,现已成为农村人口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其同美国相关比较如下: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自1980年以来,虽然中美两国农业劳动力占国家总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都有所下降,但中国的下降幅度不大,从1980年到1990年10年间才下降2个百分点,而美国同期却下降达2.77个百分点;并且就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来看,从1980年到1994年的15年间,美国农业从业人数呈逐步下降态势,而中国却净增…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华荣 《经济论坛》2005,(4):84-85,93
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2.1%,明显高于43.1%的世界平均水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必由之路。据国内有关专家预测,由于我国尚未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结构,到202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由现在的1.5亿人增加到2.5亿人。所以,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将滞留在农村土地上的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出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民收入增幅减缓的症结: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受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深层原因,在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而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在相当程度上又是和我国所选择的超前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联结在一起。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林同志在《论我国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模式》(《农业经济问题》1992年第2期)一文中说:“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长过程中(初期、中期、甚至后期的大部分时间),无一例外地都是采取以农业劳动力的分业型集中转移为主要途径和目标模式,尔后才转入以兼业型分散转移为目标模式的。”据此,“黄文”认为,我国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兼业型为主是超前发展。笔者数读“黄文”,觉得上述结论根据不足,有待商榷。本文拟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过程、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三阶段划分及其价值作一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黄林及学术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4.
佟玉凯 《经济问题》1994,(6):25-27,1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误区浅议佟玉凯一、转移中误区种种1、数量过剩掩盖了质量上的稀缺,盲目转移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是绝对过剩,而不是由于农村产业有机构成提高导致的相对过剩。同时,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很低,平均只有小学文化,受过高等教育和...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流失与农业基础稳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近30年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业劳动力外流已进入边际状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带来耕地利用率下降、基础设施落后、空心村的形成、农CAp"老年化"等问题,影响到农业基础稳固和国家粮食安全.须及早采取措施,将人口流动与土地集中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结合起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采取吸引年青人从事农业的优惠政策,以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启动,主要并不是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非农业部门转移的结果,而主要是农村非农产业迅速扩张的产物。这种转移是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特点有:封闭性、兼业性、分散性、不稳定性、倾斜性、低层次性、不平衡性等。  相似文献   

17.
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做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丽丽 《经济论坛》2004,(11):118-118,115
党的十六大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政治任务。几年来,我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种情况下,我们除了要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之路,也要借鉴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弄清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运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对贵州省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贵州省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纳作用不是很大,但是贵州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却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经济纵横》2012,(4):30-3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农村"三留"人员难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改变目前农村劳动力无序且过度转移的局面,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了新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及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并进一步分析相关措施,加速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