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采购来迟没货源巧用关联反占先去年浙江橘乡虽是个欠收年,可是来订橘子的客商却络绎不绝。有位客商因故来迟一步,货已被别人全部订完。千里迢迢来了,投有货源怎么办?这位客商一时急得不得了。可他静心一想,着急也没用呀,得找个出路,总不能白跑一趟吧。于是,他在橘乡几个大场山下山上跑了一圈。这一跑还真跑出个办法来。原来,他发现无论大小客商买橘子都极需包装工具,一时间筐篓紧缺,价格上扬。他决定不做橘子生意,而干起了贩卖筐篓生意。于是他立即在  相似文献   

2.
<正>三次考察终成"正果"金太阳圆他致富梦成元山是江西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人说起了气化炉,当得知这种气化炉用农林废弃物——秸秆和废木柴做原料,添一次料可以燃烧很长时间,既节约煤炭又可以摆脱烧秸秆的脏乱,他对气化炉产生了兴趣。他到城里买来了几本杂志,那上面详细地介绍了气化炉的原理和功用,它不但可以烧水做饭,还可以取暖、洗浴,如果真是这样,那气化炉的市场可是要多大有多大了。为了考察产品,成元山从南走到北,走访了三个生产气化炉的厂家。考察第一家的时候,他一看炉子心都凉了,炉子  相似文献   

3.
<正> 黑龙江八五九农场科研站(电话:0454-5701365)丁民,2002年4月份,把5000公斤野生蒿子秆,以每公斤0.8元的价格卖给了山东一客商,在当地引起轰动。今年3月,丁民偶遇一山东客商。问他那里有没有野生蒿子?丁民说有,并邀请该客商来农场实地察看。当客商看到野地里长的蒿子时,当即与丁民商定了收购价格和其他事项,付了定金。丁民联合另外3个人,天天出去割蒿子。割了11天,丁民等4人每人赚了1000元。  相似文献   

4.
<正>秸秆遍地都是秸秆煤比煤炭成本低2005年,曹磊开始立志于农村新能源的开发。他发现农村里大量的作物秸秆都被闲置浪费了,很多农户的秸秆都遗弃到田地里。农户用秸秆烧水做饭,存在着很多弊端,一来秸秆占地空间大,不方便储存和运输,秸秆长时间放置,容易烂掉,极大地浪费了资源;二来秸秆燃烧值不高,在没有风的天气里,烟熏火燎的,影响农户的生活质量。曹磊觉得这里面一定大有商机,并且当前国家对农村新能源的开发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措施。曹磊开始在秸秆资源里寻找突破点。他反复琢磨秸秆有哪些长处呢?秸秆资源丰富,在农村到处  相似文献   

5.
一位公司董事长曾对我说过一件事:某日,她带幼小的女儿去机场接一位日本客商和他的夫人。一下飞机,客商夫人送给她女儿一盒巧克力。因为只是一小盒巧克力,她也就收下了。可是,回家打开一看,里面竟然藏着一根金项链。于是,第二天她就将金项链还给了日本客商。  相似文献   

6.
<正>秸秆遍地都是秸秆煤比煤炭成本低2005年,曹磊开始立志于农村新能源的开发。他发现农村里大量的作物秸秆,都被闲置浪费了,很多农户的秸秆都遗弃到田地里。农户用秸秆烧水做饭,存在着很多弊端,一来秸秆占地空间大,不方便储存和运输,秸秆长时间放置,容易  相似文献   

7.
一次受骗上当的经历,让他切身体会到市场的险恶与被欺者的苦难心情;一次受骗上当的经历,让他真正懂得了什么叫真诚与客商的期盼;也正是这次经历,让他悟出了什么叫承诺是金;于是当他着眼公司未来的时候,“承诺是金”被写进了公司发展纲要之中。  相似文献   

8.
薛冰  黄瑾瑜 《中国市场》2012,(30):54-57
<正>【人物档案】张振勋(1840年-1916年)近代华侨资本家。字弼士,号肇燮。潮州府大埔人(今广东梅州市大埔县)。少年时到印尼谋生,后成为当时东南亚的首富。历任袁世凯总统府顾问、工商部高等顾问、南洋宣慰使、华侨联合会名誉会长等。1915年发起组织赴美实业考察团,筹办中美银行。还热心捐资办学。1916年9月12日病逝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光绪二十九年(1903),潮籍侨领张振勋福星高照蒙慈禧太后召见,垂询商务事宜。这引起海外各地华侨的关注。张振勋之所以被慈禧太后召见,是因为他艰苦创业,成为海外富甲一方的豪商。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对祖国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9.
田青军,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长兴路孟庄村人,他的农机致富路走得有声有色。20岁出头时已经拥有一台拖拉机,并且在当地率先使用秸秆还田机,30岁出头时他发起成立许昌市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央和省市级媒体都曾报道过他。  相似文献   

10.
李保 《致富天地》2007,(3):21-21
湖南省安化县滔溪乡朱阳村李亲民,家里一直很穷。前几年的一天,他帮助一位外地到安化收购茶叶的客商购买了一车茶叶,客商为感谢他,给了300元辛苦费。接到“辛苦费”的那一刻,一个新的想法也从他的脑子里“窜”出来。他想,安化县盛产茶叶、柑桔、花生、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及楠竹、杉木,红薯、养麦、葵花子等经济作物及小杂粮的产量也极为可观,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大批客商前来收购交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正> 第二中学地处偏僻,不通车,到街上办点小事,来回就得一个小时。雨天更是倒霉,走得人溜地滑,还要沾上满脚的稀泥。五年前来了一个外地人,他一看到这种情况后,马上打听学校和附近工厂的人数。知道这里  相似文献   

12.
<正> 南丰蜜桔色红味甜,远近闻名畅销各省市。坐落在县城的昌达贸易公司,依靠地理位置好,业务关系多的优势,与天津、上海等地公司合作,专门收购蜜桔批发。这一年蜜桔价格上扬,昌达公司门前挤满交售蜜桔的人们,一派生意红火的热闹场面。某镇个体户王兵与昌达公司总经理吴军是好友,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大量收购蜜桔,原本购销黄豆的王兵坐不住了,也加入到倒卖蜜桔的行列。王兵在邻县以每公斤0.8元的价格一口气收购了50吨。他想趁上海、天津这些大客商还未走以每公斤1.2元倒给他  相似文献   

13.
<正>创业被骗异国行医悟商机今年26岁的丘颜有着与众不同的童年,他是在自家的药铺里长大的,爷爷是湖北红安德高望重的老中医。丘颜在医学方面很有灵性,一点就通,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带他上山采药走一天都活蹦乱跳,要他坐下来背药名不到半个小时准保喊累。为此,他没少挨爷爷的打。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47岁的彭雪枫,客户尊称他为老彭。家住江苏省徐州市郊区九里山。从事秸秆木炭,秸秆炭化行业已经有近10年历史。他不仅精通韩国人、日本人的做炭技术,而且在国内也有100多个木炭厂、竹炭厂与他保持长期联系,聘他为技术顾问。他最近发明的真空环保无烟秸秆炭化罐,在同行业中引起强烈反响。2013年,他计划组织工人大批量生产真空环保无烟秸秆炭化罐,来满足客户的大量需求。  相似文献   

15.
<正>在国家大力倡导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政策的号召下,各地有识之士相继研制出了适合农村家庭炒菜、烧水等使用的秸秆气化炉。宋先生是黑龙江省双城市一名对气化炉技术情有独钟的创业者,经过几年的苦心钻研,他于2004年5月成立了双城市民乐秸秆气化炉厂,推出了"民乐"牌气化炉,寓意为"老百姓喜欢",希望自己几年的心血能够为百姓造福。民乐气化炉炉体全部采用有机高分子新原料制作而成,集多家优点于一身:耗能少,加料2-3公斤即可持续燃烧180分钟以上,封火长达30个小时以上;加热快,点火2-3分钟即可充分燃烧,烧开一大壶水只需5分钟;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正>秸秆生物蜂窝煤研制成功不用煤,不用添加剂,也不用泥土,仅用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稻壳等各种作物秸秆,就生产出了与传统蜂窝煤完全相同的秸秆生物蜂窝煤。面对这样的技术能源专家惊呆了! 2000年,37岁的张启果放弃了市科协的铁饭碗,下海创办了自己的公司——阳光佳美太阳能公司。从事多年科研工作的张启果创造了太阳能行业的奇迹,由他组织研究生产的太阳能系列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众多加盟商追随着他,收获财富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功。三年后,张启果的公司在业界已无人不知。正当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把公司的业务交给下属管理,自己关起门专心研究起秸秆炭化粘合技术来。  相似文献   

17.
<正> 去年4月中旬的一个中午,河北某市小食品商城经营饮料的小陈和两位伙计因生意清淡正在店里看报聊天。这时进来一位自称是内蒙东胜的客商,要购一批某某牌的果奶饮料。小陈闻听十分高兴,因为两个月前他从河南一饮料厂购进的几百箱果奶正是这个牌子的,但一直无人问津,他正为这批货犯愁呢。那位客商说:"不瞒您说,这个牌子的果奶在我们那很好销,一是比同类产品便宜,二是口感也不错。我与厂家联系进货,厂长叫我到你这里就近提货,按最低  相似文献   

18.
<正> 辽宁省的西柳市场,是东北地区远近闻名的布料、成衣批发市场。有一个叫姚家兴的批发商,几年来利用空手道战术,骗取了大量布料。姚首先在西柳市场租了一个大仓库,然后通过各种关系搞来贷款,联系三家南方大织布厂,当上了代理商,有这三家织布厂的布料存在仓库作后盾,姚家兴又马不停蹄地联系别的厂家。他出资把厂负责人请到了西柳参观,让对方看到西柳市场的规模、走货速度,每天成交额以及自己在西柳的实力。厂方一看西柳市场车水马龙,各地客商川流不息,姚的仓库宽敞明亮,地段又好,每天  相似文献   

19.
年近70的罗昌隆,不仅在广西阳朔、桂林的花木界名气很大,就连广东、云南、甘肃等地的客商都知道他这些年走“花运”,发了“花财”。罗昌隆的家在阳朔县普益乡道其龙村,门前有花,屋后有花,楼顶也是花;家里的责任田里种的是花,新开发的荒岭上也都种满了花。罗昌隆自1983年至今培育花木已20个春秋。农村实行责任制时,罗昌隆为寻找增收门路到各地开眼界。在广东他获得一条信息,利用松壳制作的工艺品很有销路,松壳需求量也随之增大,他立即回到阳朔收购松壳到广东,果然趟出了条财路。在深圳,他发现花木市场十分红火,又顺道把花木运回桂林等地销售,…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天,我到农贸集市赶集。走着走着,被围着的一堆人吸引住了,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走了过去。原是一同下岗的职工老孙,正在卖粘鼠板。当时,他并未发觉我。我在一旁观察了许久。他是咋卖的,怎么吸引了这么多人?原来,他把粘鼠板特色编成了一首顺口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