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井 《南方经济》2012,(4):73-74
一、“南方谈话”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宣言 从改革开始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导向和目标模式的重大问题,党中央高层包括元老,认识上有分歧,理论界和政界有争论:一种意见主张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种意见主张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后一种主张占上风,影响着中央决策.党中央文件先后提过: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覆盖全社会;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提法虽然变过多次,但实质仍然是计划经济为主.理论界则先批判商品经济,后批判市场经济,认为都是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战略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征程。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的概括,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最高层次是计划经济,它是由公有制所决定和所要求的基本经济制度,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制度相区别。这个精神体现在《决定》的下列三处论述之中:“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危机,使生产符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志之一。”“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这些论述都清楚地表明,计划经济是从社  相似文献   

4.
沈立人 《南方经济》1991,(6):16-18,31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除了提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外,还提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他说:“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计划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林凌 《特区经济》1993,(3):17-20
<正>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开始就提出了以什么模式作为改革取向的问题,由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始终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概念上翻来覆去做文章。1984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观点,大家都认为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但在认识上,歧义仍然不少。无论把重点理解为有计划还是理解为商品经济,实质上都没有脱离计划与市场板块结合的窠臼。1992年,小平同志继1991年上海讲话之后,再一次提出计划与市场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使中国在改革的取向上走出了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死胡  相似文献   

6.
一、要明确有关经济范畴的不同涵义在十年来的改革理论研讨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个热点。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不同的观点也比较多,过去提出过的有“板块论”、“渗透论’、“形式内容论”、“主导基础论”……等等,最近又有人提出了“重合论”、“自由、必然论”、“合力论”、“时空论”等等。①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在重要文献上,有关提法也在不断改变。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提出“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  相似文献   

7.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则。这里仅就对外贸易工作中如何贯彻和运用这个原则,正确处理两者关系,谈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 首先,关于如何实现以“计划经济为主”的问题。从实际工作看来,我觉得应该着重抓好三点: 一是要真正调查清楚国际市场和国内生产的情况,确切预测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使制订出来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计划经济,是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调节社会生产,实行对国民经济统一领导和管理的制度。而市场调节实质上是价值规律的自动调节,它是商品经济固有的一种调节形式。二者各有长短,相辅相成。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对二者的应用各有  相似文献   

9.
第一节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概括地说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计划经济是指社会主义国家通过计划自觉调节下的经济。这是一种经济制度而不是管理经济的方法或手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具有下列的重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由国家自觉调节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人们的经济活动已经不是受客观经济规律自发的调  相似文献   

10.
<正>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既是15年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又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我国体制改革的目标,经历了整整15年逻辑和历史的过程。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会会,指出了旧体制的“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个提法在今天看来,只是强调了要进行计划经济本身的改良和向地方政府放权,市场导向并不清楚。但是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历史上,都成为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同时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军工转民用,这使在计划经济下积累和压抑着的生产力,得以较充分地发挥出来。1984年人均粮食超过800斤,家庭耐用消费品初步普及,出现了第一个消费高潮。 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种提法,使商品经济作为基础性的因素,在逻辑上产生了飞跃,随即在历史上也出现了飞跃。 1985~1988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改革以城市为中心,以企业承包、地方财政包干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时还进一步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探索改革之路。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吸取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确定了要“建立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中央的这一英明决策,是充分地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方针。为了更好地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好,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对此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关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时提出, “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同年,他还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构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十年改革以来,我省经济体制发生明显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得到发展。按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相应改革了计划、财政、金融、价格、物资、外贸等管理体制。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统得过死的局面发生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实行计划配置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而且是进一步开发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战略选择,因此探讨这一问题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存在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也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性。从市场经济的共性来讲,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从社会主义经济特性来讲,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看,要求市场调节,从社会化大生产看要求计划调节。小平同志重要谈话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既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是社会基本制度问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在阐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时指出:“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计划的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既要克服过去那种过分集中、管得过多过死的弊端,又不能过于分散和削弱宏观调控。”(见《讲话》单行本第14页)这是我们党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三项基本要求之一,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  相似文献   

18.
广州机床厂自从国民经济调整,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来,开始注意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研究商品流通、产品开发等理论,注意树立“质量第一”思想,先后制订“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灵活经营,以具体特点取胜,扩大国际市场,稳定国内市场”等一系列以销定产的经营决策。几年来,这个厂围绕上述决策,研究和改进了生产管理。主要体会是:  相似文献   

19.
徐杰 《辽宁经济》2004,(6):52-52
一、模型建立和稳定性分析。根据经验,我们知道,使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的关键性原因,就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上,确定了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定了我国已经完全建立了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体制,可见,1990年便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点。那么,我们就可以把1990年看成是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间断点。  相似文献   

20.
一、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如何按照这个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来改进国民经济管理,确实有许多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今年三月间,省计划学会筹备组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要我讲讲市场调节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这是一个重要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只讲计划管理、计划调节、计划控制,不讲市场调节,完全排除市场机制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广大实际工作者依据改革的精神,对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批判,认为应该尊重和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主张把市场机制(即依据市场供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