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作为一个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文化产生于80年代初的美国。它的形成是以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美日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为背景的。一百多年来,美国一直是西方世界企业管理的领路人,从泰罗等人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发展,都给美国带来了巨大  相似文献   

2.
廖亮 《中外企业家》2007,(10):68-69
企业形象设计(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又称CIS设计或CIS战略。它以树立企业及其产品形象为核心,以提高企业的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为目的,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手段。企业形象设计自上个世纪初诞生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美国的IBM、可口可乐、麦当劳,日本的建伍、富上、美能达等公司皆因成功地导入了CIS系统而成为世界知名企业或世界著名品牌。  相似文献   

3.
自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惊诧于日本的崛起,并对日本文化作深入研究时起,企业文化战略的研究迄今已有三十年左右.世界各大公司在文化战略的建设和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的知识和经验.一些公司在文化战略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功,如美国的沃尔玛,日本的本田,中国的远大,它们都因实施文化战略将公司推到世界第一(或一流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陈燕  邓旭 《企业经济》2003,(6):91-92
20世纪80年代,不少西方学者突破了传统的观念,提出了新的管理理论,力图对企业经营管理作出更加深刻的分析和更加合理的解释。这就是西方管理理论在上个世纪的最大突破———企业文化理论(也称为组织文化或公司文化)。企业文化理论是对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的一次挑战,它的发展使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初的企业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管理理论。从西方学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情况看,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以价值观、价值体系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西方学者所说的企业文化同我…  相似文献   

5.
西方企业的软管理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企业的软管理趋势□叶文涛从本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管理的新动向是强调管理哲学、公司文化,即从传统管理和科学管理阶段那种“见物不见人”、“以物为中心”的单纯技术与纯理性主义的管理方式转向强调人的能动作用、“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式;从过分注重...  相似文献   

6.
路妲 《企业文化》2004,(7):26-28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文化差异对 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 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 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 式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 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7.
任何企业都有它特有的企业文化,只不过有的企业有意识地提炼、总结、培育、创新发展了自身的文化,而有的企业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的作用,忽视了自身文化的发展。管理学界对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例如著名的霍桑实验揭示了工作中员工的情感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美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中被日本企业取代时,引起了西方企业界和管理学家对日本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研究,认为日本企业具有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是其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原因,从而使企业文化在西方理论界和企业界迅速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8.
周施恩 《企业研究》2005,(10):64-66
企业文化理论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在随后的将近30年里,发达国家对企业文化在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两个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企业实践方面的成功.有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惠普公司、lBM公司以及日本的索尼公司、松下公司等众多企业的优良表现为证.自不必多说: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企业文化与领导》、《西方企业文化》、《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与《公司精神》等大批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90年代,企业管理理论中有两种理论学说,一种是核心竞争力理论,一种是知识管理理论。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逐渐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本论从企业管理与核心竞争力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二者的具体涵义与内容,并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探索的了企业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0.
企业文化的内涵、构成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差距导致了美日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热潮。研究发现,尽管日本在50年代初从美国引进了现代管理方法,但却形成和发展了与美国企业有很大差异的管理模式,而潜伏在不同管理模式后面的则是两国文化(包括社会和企业的文化)的差异。随后,众多企业管理研究者对企业文化进行了更为广泛的研究,大家的共识是: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赢利水平、竞争力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及内涵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本文旨在对诸多学者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构成及特征的研究成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被认为是第四个世界制造中心。但由于一些历史的、文化的原因,使中国制造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明显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除了产出规模能够在世界上占有一定位置外(中国工业加工值世界排名第4位),在生产效率、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出口竞争力等反映素质的重要方面均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制造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  相似文献   

12.
一、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企业文化"是美国学者在70年代期间,比较美、日两国企业管理的根本性差异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优势一直称霸世界,但自70年代起,日本经济却突飞猛进,大有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势.日本的迅猛崛起,引起了美国有识之士的关注.于是在70年代后期出现了美、日管理对比研究热潮.许多美国学者惊奇的发现,造成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是日本将外国技术、设备、规章制度、财务分析等硬性的管理与本国民族文化:诸如人、目标、信念、宗旨和价值观念"软"因素相结合的结果.这种"软"因素虽与社会文化有关,但又不是整个社会文化,而仅仅是反映一个企业的传统风貌的"亚文化"或"微观文化",是一种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被称作"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3.
伟民  亦笑 《乡镇企业》2002,(1):38-39
企业文化的提出 企业文化最初的提出,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时美国、日本以及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学者将它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论提出的。这种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的挑战和发展。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是以物为中心的硬性管理模式,管理者注重的是数据、工具、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目标、战略、计划和各种规章制度,而对于企业中的文化因素(价值观、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即软性管理模式重视不够。经过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并应用到实践中去,在现代企业经营中,许多人认为企业的成功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设备、技术、资金、销售网络等因素起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由以物为中心的硬性管理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软性管理模式的转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中间渗透了企业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4.
苏亚民 《财会通讯》2007,(12):28-29
管理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80年代初);以重视环境适应性、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和绿色管理会计阶段(80年代初起)。绿色管理会计指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通过对财务、企业行为、绿色成本信息进行深加工和系统整合,  相似文献   

15.
QC小组活动真正形成一种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的起源是日本,并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度成为一些企业质量管理的主流。的确,QC活动是企业职工贡献技术和管理进步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企业,群策群力更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由于QC活动始于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的70年代,因而开展QC活动的PDCA循环一直是QC小组活动的标志。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绝大部分企业内部和外界的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贯彻ISO 9000标准所带来的改变);这样一来,对企业全体人员开展QC活动使用PDCA循环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需要了:而应用SDCA(标准、实施、检查、总结)的循环,则是加强和改进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它可以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以企业的文化标准为载体,着力于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为企业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连续适应市场经济目标的保证基础注入生机和活力。下面就如何在企业开展SDCA循环QC小组活动的原则谈谈本人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20年来晃动在中国企业家眼前的是半个世纪以来各个经济大国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管理理论:上个世纪40年代.人际关系训练被看作是组织成功的关键;50年代,目标管理被视为解决管理问题的新方法;60年代,分权化成为最佳方法;70年代,企业战略风靡一时;80年代,企业文化粉墨登场;进入90年代后,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管理阶段的由来 企业管理演变的历史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一是20世纪初以前的传统管理阶段,其特点是经验型管理;二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的科学管理阶段,其特点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为代表,企业管理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化;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到20世纪末的现代管理阶段,其特点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多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运筹学、数理统计等方法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日本企业文化优势与《孙子兵法》盐城晓吾进人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企业竞争战略跳出原有的模式,开始了新的转换。在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企业竞争优势除诸如资源、技术、人才等外,还应包括文化。企业竞争的胜利,往往取决于文化优势。日本企业界人...  相似文献   

19.
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振群 《企业经济》2003,(11):82-83
创新是新经济最基本的特征。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新,即实现观念、制度、技术、管理、经营和产品等方面的创新。企业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实现持续发展。企业能否持续创新,要受很多因素制约,从企业内部讲,最重要的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创新的基础。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强调“企业即人”,认为企业中人、财、物的管理应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美国一家调研公司曾作过调查,表现出色的公司,员工往往都有一套较清…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在一些美国学者总结日本企业管理经验之后,企业文化理论应运而生。学者们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形成了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国际政治等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