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开发方式,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不同主体功能区域下生态建设的功能定位不同,从而决定了其补偿责任也应当有所差别。文章分析了不同主体功能区生态建设补偿的机理,立足于非中央政府补偿的视角,以黑龙江省为调查范例,重点研究了不同市域以及同一市域范围内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生态建设补偿责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补偿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近日发布。《规划》对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划分做了阐述。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三类;按层级,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3.
新疆主体功能区划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疆区域发展情况,参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尝试建立由资源环境超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并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状态空间法划定新疆主体功能区.  相似文献   

4.
山地未来的开发与发展状况决定全国现代化的实现及其水平.该文探讨了一元化、二元化、三元化、四元化山区人地系统基本格局,异质人地结构类型下的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与人地关系和地域系统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优化的技术工程和山地文化特征,提出了建设山区信息化数据库、山地区域经济开发和遵循工程哲学和经济科学融合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上海农村经济》2011,(9):46-46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即将公开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个全国性国上空间开发规划。  相似文献   

6.
刘桢 《山西农经》2012,(3):50-55
农产品供给功能区是农业功能区划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农产品供给主导功能区划方案进行深入评价研究,进一步明确区域农业的主导功能与功能拓展方向,并从充分开发和定位农业多功能的角度出发,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相关区域政策,使该区域加快形成功能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相似文献   

7.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SWOT方法进行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以下简称功能区)区域发展现状分析,并提出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生态产业发展方向及政策支持意见等.  相似文献   

8.
国内信息     
我国出台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即将公开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同时,还按照开发内容,将国土空间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三类。优化开发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城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黑龙江省的现实情况,选择耕地后备资源中的其地、盐碱地、沙地和裸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通过对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张广才岭-老爷岭五个区域的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从整体空间分布来看,全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呈分散分布,其破碎化程度较高,且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影响,应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2.张广才岭-老爷岭的耕地后备资源破碎化程度最高,其次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区域的破碎化程度最低。松嫩平原的连通性最好,其次为大兴安岭、三江平原,张广才岭最低。3.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区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本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应严格遵循主体功能区定位;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是重要的我国农业区,耕地后备资源对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的服务功能,其开发应在综合考虑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协调问题是影响区域整体实力的关键,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限制开发背景下,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城乡协调是新形势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方法,运用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城乡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探讨了在新的功能定位下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快讯     
打破传统行政界限国家规划四类主体功能区国务院7月26日下发《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编制规划将于9月完成初稿,并开始征求意见。全国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  相似文献   

12.
曾岚 《陕西综合经济》2006,(5):32-34,37
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所列的22个限制开发区域之一。汉中地跨秦岭和巴山两大山脉,境内75.2%的国土面积属于秦巴山地。认真分析研究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定位对汉中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地》2007,(12):29
为了保障控制效果,主体功能区只对占全国国土面积20%~30%区域进行规划,并非对所有区域进行控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呼之欲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个覆盖全部国土,可以统筹规划海域陆域,地上地表地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国家中长期空间发展战略—国土规划,至今仍没有实质进展。对此,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郑伟元给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依据综合生产能力的投入产出理论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法把新疆南疆棉花主产区下的42个县市划分四类区域,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排序、归类,旨在首创南疆棉花主体功能区,对优先开发棉区、重点开发棉区和限制开发棉区的县市“对症下药”,并进一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新疆棉花产业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探讨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方法,为相关规划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计算出6126个网格单元、95个乡镇(街道)、6个市(区)的空间开发潜力指数以及泰州市极限建设用地容量;(2)建设用地预测建立在供给——需求关系之上,根据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计算出泰州市建设用地总量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城镇用地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建设用地城乡统筹方案。研究结论:空间开发潜力评价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也是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重要依据;建设用地空间上的拓展与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基本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严重,这不仅对区域的生态安全带来威胁,也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瓶颈因素。廓清生态功能区的基本范畴,挖掘我国生态功能区政府治理的瓶颈因素,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政府治理,实现科学的、持续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公共管理势在必行。结合国际日益强调对完整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全方位保护的迫切需求,梳理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政府治理状况,努力查找现有生态功能区政府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加强生态功能区政府治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多元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严重,这不仅对区域的生态安全带来威胁,也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瓶颈因素。廓清生态功能区的基本范畴,挖掘我国生态功能区政府治理的瓶颈因素,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政府治理,实现科学的、持续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公共管理势在必行。结合国际日益强调对完整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全方位保护的迫切需求,梳理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政府治理状况,努力查找现有生态功能区政府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加强生态功能区政府治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9.
宏观视域下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分区及其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规划已经展开。海岸带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区,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比较突出,故有必要对海岸带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国土空间规划,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还涉及到海洋。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在与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划保持一致的同时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对海岸带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后必须对不同的区域实施不同的管理政策。海岸带主体功能区既要实施分区管理,又要考虑综合管理,在管理体制上也要二者兼顾,才能更好地实现海岸带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规划空间耦合是国土规划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土空间类型划分,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自然地类为基础评价单元,从微观尺度梯次开展生态重要性、耕地适宜性和建设适宜性评价,进而获取生态保护空间、优质耕地空间和建设开发空间,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对应的空间类型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微观尺度评价下的空间分区比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划分更加精细,对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