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甘肃省2001年~2006年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科技经费投入、科技人员投入对经济增长均有一定影响,科技经费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独立研究机构的科技经费投入作用最明显,而大中型企业的科技经费投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最弱的。  相似文献   

2.
马静 《商》2013,(7):115-116
根据河北省2003-2009年R&D经费内部支出和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邓聚龙教授的灰色相对关联度理论,本文探究了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经过分析,结论表明:河北省R&D经费内部支出和科技活动人员均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且R&D经费内部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的科技经费支出的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加大科技投入成为当前政府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手段,衡量科技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海南省财政性科技投入、全社会R&D经费投入及科技活动人员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相关方法对海南省科技进步速度、科技投入效率、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联度等进行了测算,在分析和测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激励科技人员全力进行科研活动,强化科技投入的金融支持作用,以及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区域科技投入的构成要素分析,确定了科技投入的评价指标,再通过构建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评价方法,测算了1991-2005年吉林省科技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通过对吉林省科技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分析发现,与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财力投入要素相比,科技设备投入与经济增长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魏龙  李丽娟 《国际贸易问题》2005,28(12):32-34,40
本文运用计量方法,建立了技术创新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的计量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因素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具有负影响;R&D投入强度和科技活动人员因素对高技术产品出口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相对而言,人均拥有专利申请数因素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较为显著,但拉动能力不大。这说明技术创新还没有在促进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对1995至200r7年间上海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分别从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高技术产业内五部门两个层面进行关联系数测算.结果表明上海市高技术产业灰色关联度为0.88,已取代第三产业作为主导力量拉动上海市经济增长.上海市高技术产业各部门中,电子计算机、办公设备制造业以绝对优势每年都作为最优态参考数列,关联度居五部之首.  相似文献   

7.
对2004-2011年我国各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活动的CES生产函数模型.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活动整体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趋势,在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资本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技术投入中,资本投入对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人力资源和技术投入的产出弹性较小根据实证研究给出了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加快人才培养、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平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技投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构建了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典型相关模型,结果表明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程度较强。  相似文献   

9.
科技投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构建了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典型相关模型,结果表明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程度较强。  相似文献   

10.
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T型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而科技资源的稀缺性又决定了科技投入是有选择及追求高效率的。本文根据湖北武汉市近年来在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及农、林、牧、渔各产业的科技经费投入与武汉市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运用T型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了武汉市农业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因果关系,并且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导向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经济的增长息息相关,以期为武汉市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胡悦  余凯航 《中国市场》2013,(40):11-13,17
本文针对1992—2011年财政农业投入和财政科技投入,结合这些年的经济数据,综合运用协整分析和VAR模型,对财政科技和农业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了该时间跨度中国的科技与农业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和短期弹性;基于ECM检验了三者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周浩 《中国市场》2014,(39):60-62
本文采用辽宁省2005—2012年高技术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出高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高技术产业对GDP和工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率。高技术产业细分为医药制造业等五大产业领域,本文采用五大产业的行业增加值数据,计算出各自行业的贡献率。结论表明,辽宁省的高技术产业并没有表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因此辽宁省应当调整产业战略、加大原始创新、吸引优秀人才,进而使得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新疆2000—2009年科技投入与对外开放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新疆科技投入与对外开放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与对外开放度的关联性很强,关联度系数分别为0.5697和0.6029。其中,科技活动人员劳务费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投入对新疆的对外开度有更为显著的影响,对新疆对外开发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1997-200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科技活动经费中政府投入部分对于当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负面作用,但企业投入的部分却可以促进当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金融机构贷款对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发现,当地科研机构数量和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对于当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的省级面板数据,对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就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虹 《中国市场》2014,(1):41-43
为了研究中国高技术产业专利研发的影响因素,利用1995到2011年中国高技术产业21个行业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模型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研发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行业总产值、R&D经费及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同,R&D人员投入对医药制造业的推动作用不显著,对部分行业的成果产出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7.
徐菁  陈晓芬 《商场现代化》2012,(30):113-115
文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贡献拉动分析法,分析甘肃省高技术等产业对和工业总产值增长的影响程度与贡献程度,主要结论:高技术产业与非高技术工业、建筑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其中以高技术产业最为显著;在高技术产业体系内,各部门对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其中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最为显著;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逐年的贡献与拉动作用未呈稳定增长趋势,贡献程度处于五类产业的中等水平;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贡献程度存在不平衡关系,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未得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结合俄罗斯经济增长实际,借助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采取索洛余值法并选取相关数据对俄罗斯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我们可以发现,俄罗斯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使其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一定积极变化态势,但由于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作用有限,俄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仍主要靠资本投入驱动,但其贡献份额呈下降趋势。而人力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尽管比重还不高,但其贡献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提高全社会研发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通过分析哈尔滨市松花江经济带的研发投入和经济发展现状,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分析了经济带上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研发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为0. 679480,研发人员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为0. 576907,最后从提高研发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视角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赵楠  马星星 《中国市场》2015,(12):173-174
科技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R&D活动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建立panel data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R&D投入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且各区域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有较大差异,并得出R&D人员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R&D经费投入[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